理论教育 谢家祠建筑:圣灯寺,纪念先祖入川传承家族记忆,典型客家四合院

谢家祠建筑:圣灯寺,纪念先祖入川传承家族记忆,典型客家四合院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纪念先祖入川、传承家族记忆,这才有了客家祠堂的修建。在谢惠祥的记忆中,谢家祠的样貌为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占地近十亩。堂屋的财产全是“烝尝”,即谢氏后裔所共有。这谢家祠的建筑格局,也代表了客家人的审美观。

谢家祠建筑:圣灯寺,纪念先祖入川传承家族记忆,典型客家四合院

为了纪念先祖入川、传承家族记忆,这才有了客家祠堂的修建。谢惠祥回忆谢家祠的情况:“谢家祠堂坐北向南,整体占地约二十多亩。祠堂前有一个大院坝,在院坝前是一块水田。在田的前边有一条小水沟,沟边种有两排碗口粗的柏树,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队无偿砍下柏树拿去做电线杆。祠堂后面是一片十多亩的竹林盘,在左边的竹林盘的边缘,有君璜公夫妇坟茔,坟墓很高大,用青砖浆砌的墓穴。除了竹子外,还种有几十株柏树、桉树等,远看谢家祠堂掩映在一片绿荫翠柏之中。1992年成华区国土局征地时,由堂哥堂嫂谢惠成、王清凤夫妇将君璜公坟茔迁移到王清凤娘家,再葬于天回镇磨盘山。”

在谢惠祥的记忆中,谢家祠的样貌为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占地近十亩。“君璜公在祠堂后面的坡地,筑窑烧小青瓦盖房子,那时没有煤炭,烧瓦的燃料全是秋季收割后的谷草。砖全是泥砖,墙体为土坯。即在冬天的季节,将田里的泥土用水泡,后用牛拉圆柱形的石材滚子在田上碾压,用专门打制的砖刀,将压实的泥土切成长四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再用铲刀平起,厚有二十厘米,即制成土砖。码在田里晒干后再砌墙。砌墙时,土砖与土砖的上下和左右衔接,用黄泥巴填满作粘连。土墙内外用稻草切碎拌泥浆,平抹墙壁,刷石灰浆即成。土墙不易因年代久远而风化,冬暖夏凉,只是怕雨水冲刷。在春天,有野蜂在油菜、胡豆地飞来飞去,并在土墙上钻有拇指大小的圆孔,在洞里歇居。小青瓦也是用泥土做成瓦坯,再在窑上烧制。祠堂四周的房顶,用小青瓦立起覆盖,正中做小型装饰物件,两端做飞尖装饰物件,房檐最后一片接水瓦是特制的半圆形的瓦片。一年四季,有麻雀在瓦房的拱形内做窝,春天季节,麻雀在此孵抱小麻雀。祠堂前面正中间是一道八字形大门,大门内为近二十平方米的过厅,房顶呈‘水牛角’形。房脊上做有各种飞禽走兽塑像,在房脊与房檐的中间,相距四米左右用砖砌一对小方墩子,上面放一对雌雄狮子,70年代后期被毁坏。大门上方横挂有‘璜公祠’匾额,大门两边是白色的粉墙。两扇黑漆的大木板上绘有文武财神,两侧有扇活动的小门。在祠堂向左边即南幺伯的厨房,明显比右边房屋高许多,这就是客家人的典型建筑特色:左青龙右白虎。”

我们再来看祠堂内的布局:从大门跨过四十厘米高的门槛后,是一个大院坝,占地近两亩。中间有一条石条的小径,两旁种植油葱和麦冬等,左边种有柚子树、四季柑、紫荆树等和一株碗口粗的红豆树,右边种有棕竹、紫荆、枣树、海棠等。左右有对称的花台,花台内种植有棕竹、兰草、菊花芍药等。整个祠堂的四周是白色的粉墙,瓦灰色的墙脚线,窗子全是木制花格式,上面嵌有木制的雕花和小鸟。各个房屋的门均是木框架嵌的薄木板门,背面有一尺长的木头拍子,晚上用来关门防盗。祠堂内四周的阶沿较宽,堂屋阶沿约有三米,两边阶沿约有两米,木柱上挂有许多对联。祠堂上方是三间高大的正屋,高约七米,叫“堂屋”。中间一间是正堂屋,正对面墙边摆放一张很大的神龛,上面搁着黑色木牌,用金粉书写谢氏祖先神位:谢氏堂上历代高曾祖考妣神位。墙上挂一幅约宽三十厘米、长四十厘米的玻璃木框,装有老祖婆(君璜公妻子谢张氏,享年九十七岁)的照片。墙的高处有一块长约一百八十厘米、宽约六十厘米、厚约八厘米的木制黑漆贴金堂号:“宝树堂”;两侧有木制黑漆贴金神榜一副:“东山宝树振家声,南国介圭延世泽。”(www.daowen.com)

在堂屋的正中间摆放一张八仙大方桌,两边靠墙各放一对晚清时代的木制椅子,在两张椅子的中间各有一张茶几。堂屋的财产全是“烝尝”,即谢氏后裔所共有。这谢家祠的建筑格局,也代表了客家人的审美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