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啸虎曾在文章里提到过“我的嫡堂弟严翊”。这位严翊同样有故事。严翊(1903—1964),字章甫,华阳人。严翊是行伍出身,在堂兄严啸虎的保荐下,考进了黄埔军校第5期步兵科,毕业后在田颂尧的29军发展,田颂尧失势后就跟了孙震(同为保和乡人)。严翊在经历了四川数次内战以及“围剿”红军诸役后,至1938年,积功累升至第124师366旅731团第1营少校营长。
时任22集团军第122师364旅728团团长的张宣武在《滕县战役亲历记》一文中记叙,1938年3月15日,严翊本来配置在平邑的前城镇,随即率部参加滕县战役,守卫东关。张宣武时为滕县城外要冲东关的守备指挥官。“利用寨墙连夜构筑防御工事,并在东关外附近各村庄派出警戒部队。严翊这个营,原为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关枪连,但机关枪连因临时拨归团部直接指挥,尚未来到,故该营当时只有三个步兵连。严营长以两个步兵连配置在东关圩寨阵地上,以一个连作为营预备队,夜十时左右布置就绪,部队则彻夜构筑工事。”[1]
在战场上,严翊所在的部队受到日军精锐第10师团的猛攻。原本军令坚守阵地四小时,川军却死守阵地达一天之久,先后经历日军多次冲锋。导致伤亡过重,随后得到后撤命令才得以撤回。“苦战竟日的严翊营长,也在最后一击的督战当中,大腿中弹负伤。”幸好其部下将他救回,这才得以活命。滕县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严翊的名字却和王铭章、张宣武等人联系起来,成为抗战英雄的代表。后来,严翊凭借卓越的军功当上了第124师师长。
淮海战役中,严翊在和解放军作战时成为俘虏。在解放军的精心护理下,严翊经过四个月的调养终于恢复了健康。当时三野的联络部出于统战需要,决定释放一批川籍军官做策反工作,严翊由于在疗养期间表现良好,被列入了名单。1949年7月,严翊被释放回川,在受到孙震的召见以及同僚的祝贺后,暂时在孙震的绥署住了下来。孙震对于释放回来的严翊并不放心,就怕他是回来做策反工作的。对这种情况,严翊也是心知肚明。
不过,当时的川军内部情况复杂,各派势力都积极运作,企图拉拢成立新的武装势力,甚至发生了叛乱事件。
在经历了一番风波之后,严翊在功德林的改造很是积极。因为表现良好,严翊于1963年4月被特赦。获释后的严翊选择在北京定居安度晚年,于1964年因病去世。
这几年,每逢抗战纪念日,川军将领的后人都会举行聚会,如王铭章的长孙王生德、陈九章的孙子陈洪涛、张朗轩的女儿张光秀等都会参加活动。严翊的儿子严裕寿、严裕祥也会参加,共同缅怀川军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www.daowen.com)
我还留意到,有位名为“南山”的网友回忆说,严氏家族由于重视人才培养,代有人才,在民国时还曾出过华阳县副县长严子琦。我就此专门查阅了民国版《华阳县志》,但并没有找到与严子琦的相关记录。现在记得严子琦的恐怕只有严家后裔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严氏家族的这些故事,也逐渐被打捞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圣灯一个家族的起起伏伏。现在的严氏家族还在书写着新故事。
迁居崔家店的除了严国寅一支外,还有严国宝支系。《严氏族谱》记录,清朝初年,长乐严氏宗族相继徙居西川。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世祖严国宽入川,置业新都县;雍正五年(1727),十世祖严国宝入川,置业华阳县。由此可知严氏家族在成都东山一带人口数量不少。
【注释】
[1]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