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可能我们在圣灯行脚,就会忽略掉长林盘社区。以前这里叫长林盘村。《成华农村概要》记录:“地处成都市东郊十里店,东与龙潭乡丛树村交界,南连崔家店,西与成都理工大学接壤,北接圣灯乡东华村。”长林盘资源丰富,东风渠从这里流过,且有多条道路从这里经过,在2003年,公交20路、222路、城乡2路也经过长林盘。
《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则说:长林盘“为一长条形慈竹林”,也就是说这里曾经有一块竹林盘。当年的这个长林盘是怎样的状况,如今已没有人可描述出其详细的情形。
学者段鹏、刘天厚在《林盘》里写道:“第一,地理条件,主要为平原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及水源丰沛,地质条件适合稻作。第二,生产方式,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稻作为主的灌溉农业。第三,家庭结构,为‘随田散居’的团状分布式。第四,居住空间形式,为院落式。第五,生态景观层次,为田、林、宅院。第六,蜀水文化,凡人类聚居之处均离不开水,农耕文化必然与水密不可分。”那么,这个长林盘的主人家是哪位呢?
《成华坐标》里记录了长林盘的历史:“在城区东部,属成华区圣灯街道辖区。自然村,原成都警备司令严啸虎住宅林盘,东南长约500米,树林高大茂密,小孩不敢入内玩耍,是军阀官僚搜刮民脂为自己享受的见证,修筑成昆铁路时,占用林盘东端。”严啸虎在这里的居所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应与当时客家人所居住的林盘是相似的。我查阅了一些成华区与长林盘相关的材料,却没有发现更多的记录,也许这跟其身份特殊有关。(www.daowen.com)
钟禄元曾在《东山客族风俗一瞥》里写过客家建筑:“客(家)人的住房,是很坚实的建筑,所谓‘二堂八厅,四横五井’,结构谨严,与普通四合式的建筑,全不相同。屋子的内部四通八达,一连数十间,用土砖砌成,所以很坚固。屋顶上以盖陶瓦的居多,其次就是盖麦草,又高大,又整齐,壁上多涂洁白的石灰,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斜的时候,假如你从远处遥望那丛林中的白屋,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别有一番风味!他们的上堂屋是供神的地方,南北厅是宾客招待所,两边上下厅及横屋五间,是宿舍厨房,后两边上下厅及横屋五间,或作仓库,或作仆人的宿舍,或放器物等,晒坝两侧屋子,多供牛圈猪圈或厕所之用,大门两旁俱属花园,屋后为大林园,景致秀丽,飞鸟成群,一幢幢的都是精美的田舍。他们这种建筑,最适宜于大家庭的居住,因他们的传统政策是‘耕读传家’,所以他们的经济基础多建筑在农村,平均估计在八人以上的,占绝对多数。他们有二句俗话道:‘人多好耕田,人少好过年。’而他们这种建筑,既利居住,又便农作。他们的房屋虽多,而外面的门总是同时有三座门,一座大门和两座小门,这一点和别处疏疏落落的小家庭式的建筑颇不相同。”
长林盘村在今天已变为长林盘社区,因拆迁安置的原因,大部分居民住在华林社区。从居民对长林盘的回忆中,还能看到旧时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林盘的故事也会成为过去时。
我去长林盘社区联系采访时,意外地扑了空。住在华林社区的长林盘居民,也较为分散。在一份“圣灯组织汇”对长林盘社区的描述中,我看到:“其他人员在外租房过渡,社区属于无院落、无人员、无场地,活动开展较为困难。”长林盘社区的办公室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民兴北一路与向龙二路交会处的里面,是临时搭建的办公场所。因此要想通过社区联系当地生活的老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未来,随着社区的功能日益完善,这里的故事或许会被挖掘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