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崔家店:从种地到村办企业的快速转变

崔家店:从种地到村办企业的快速转变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崔家店位于成都地质学院旁边,以前是以种粮食和蔬菜为主,但要搞活经济,改变乡村的面貌靠种地显然不够。如何才能把崔家店变得与城区接轨,无疑困扰着当时的村干部。因为村办企业可以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崔家店的逐步转变,种蔬菜的人家越来越少。董维清说,这样的转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到了1990年前后,崔家店的企业完成的任务是3000万,这也是村办企业的黄金时期。

崔家店:从种地到村办企业的快速转变

1958年,成都东郊各国营企业陆续上马。崔家店位于成都地质学院(今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旁边,以前是以种粮食和蔬菜为主,但要搞活经济,改变乡村的面貌靠种地显然不够。如何才能把崔家店变得与城区接轨,无疑困扰着当时的村干部。

陈信伦回忆说:“崔家店最早连个村办公室都没有,村里开会,都是在村周边的空地开会。”能干的陈信伦就和同事们想方设法盖了几间草房子作为村办公室。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开始改革开放,村组都可以创办企业,崔家店当时还属于金牛区圣灯乡,他就跑区上、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要政策、做项目。后者有个办公室就设在崔家店,所以也都熟悉,就商量着办厂,先是办成都十里店标准件厂(1978年底),后又办修缮队。办标件厂是最困难的,既需要原材料,又需要技术,好在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给予技术支持,东郊的企业老技术员多,这也就解决了技术问题,所以成都十里店标准件厂办得还不错。

《圣灯乡志》有一篇《成都十里店标准件厂发展简况》,记录了其发展历史:“创立初期,只有七八个才放下锄头、扁担的农民,有几间原打米用的草房(200平方米)和两台车床、一台冲床,主要做一些农机修理,年产值2万元,只能维持几个人的低工资。”严树生担任厂长时,工厂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到董维清担任村农委主任时,村上主要是发展乡镇经济,农业要弱一些。因为村办企业可以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就促进了崔家店的逐步转变,种蔬菜的人家越来越少。“你看,现在崔家店已经没有地方种蔬菜了,楼盘的增加,让我们跨入了城市生活的行列。”董维清说,这样的转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董维清说起崔家店的过去,犹如前尘往事。(www.daowen.com)

陈松元对此有着相同的意见。他说:“1987年,乡上让我们村报村办企业年目标,当时说的是300万,没人敢应。我就说成600万,那一年年底,我们村的几家企业完成了700多万。”这一下让人刮目相看。到了1990年前后,崔家店的企业完成的任务是3000万,这也是村办企业的黄金时期。说起这些故事,崔家店人都觉得这样的好时光是回不来了。

曾在东郊工作的刘新、白羽写过一首《城乡巨变》记东郊的变迁:“小燕翩翩寻旧巢,盘旋往复遍城郊。啁啾记忆原非差,瓦舍难寻楼耸高。”如今的崔家店虽然没有了旧时模样,但从这些老人的回忆里,依然可以感知这个渐趋消逝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