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走在人民塘村,以及周边的几个村落,常常会遇见一个个竹林盘,还有遍地的庄稼和田野,彼时的乡村让人感到很亲切。“我们每年都要穿过十里店、小坟包到圣灯来,因为有亲戚在这里。”诗人张凤霞曾经跟我描述她小时候到东郊的旧事。当我在2019年走访人民塘社区时,这里从人民塘村改为人民塘社区居委会已有十五年了,人民塘这些年的变化,既有人们身份的转变,也包括了居住环境由乡村向城区的转变。人民塘村的故事,在2014年被收录进一部叫《人民塘村志》的图书里。这也是成华区唯一的一部村志,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变迁。
人民塘村所处位置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呈东西走向。从东西朝向看,整体形态呈手掌型。东面与龙潭寺的向龙、圣灯的东华连接,南面为关家堰,西面与青龙场的海滨湾村接壤,北面则与龙潭寺的保平村相连。这里居住的人们多数是客家人的后代,自湖广填四川就在此繁衍生息,许多人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客家的方言,独特的民俗习惯,显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居丘陵山地、住围龙屋、吃咸干菜、穿大襟衫,做“百岁”、合“八字”、坐“八仙桌”、“捡金二次葬”,无不显示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痕迹。在今天,这些痕迹也已变得愈加稀少。
从行政区域上看人民塘的变迁,其历史脉络所展现的是一个村庄的历史归属,变化并不是特别大。民国二十三年(1934),人民塘村属华阳县隆兴乡六保、七保、八保。1950年,村里的各组成立了农民协会,也是统归华阳县管理,这一年村名变更为“人民塘村”。再后来其先后划归为温江专区、成都市郊区、金牛区、成华区。李彬曾由圣灯乡下放到人民塘村任职,故而对村庄的变化极为熟悉,现在回忆起人民塘来,依然感叹村庄变化太大,不仅人民塘如此,圣灯乡到圣灯街道都反映了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剧变。
在叙述人民塘村的历史时,大多都会提到在人民塘村六组,有一口堰塘叫“人命塘”,在改田改土过程中已变塘为田了。翻阅1992年版的《成都市街巷交通详图》还能看到人民塘的所在位置,就是靠近人民塘村的北首,在其附近还分布着灯草堰、林家堰、南冲堰、张家堰、张家大堰、拔毛堰、双巴堰等诸多的堰塘。这也就是说,农耕时代的人民塘,面朝黄土背朝天,最离不开的是堰塘,直到人民支渠、东风渠建成才改变了这一状况。(www.daowen.com)
▲ 成华区第一部村志《人民塘村志》
朱嘉婷摄
“人命塘”的得名,来源于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天大旱,有两个村民在隔塘的各自地里种地,因为争塘水浇地发生纠纷,就隔塘对骂。其中一人说:“你再骂我,我就用锄头挖死你!”傍晚时分,发现被骂之人死在自家地里。死者的家人没有从他身上发现任何可能致其死亡的伤痕,感到很奇怪。村民们也觉得很蹊跷,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村民们合力放干池塘里的水,结果除了发现塘底有一行脚印外,找不到任何他杀的证据。当地村民就将这个池塘取名为“人命塘”。后来,随着江湖文化盛行,当地袍哥组织为了发展势力,在人民塘村设立“堂口”。“堂口”设立后,为讨个吉利,将人命塘改为“人寿塘”[1]。不过,袍哥在此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在历史演变中湮没了。
人民塘村还曾创下多个第一,如《圣灯乡志》记录改变饮用水的情况:“1987年6月底,圣灯乡人民塘、东华、长林三村从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底,先后投资60万元,建成8座小型自来水塔,使6800多村民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长期饮用肮脏、混浊的河沟水和堰塘水的历史,加上以前陆续建成的水网,圣灯乡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实现自来水化的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