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圣灯寺的历史电影之旅

圣灯寺的历史电影之旅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彬报纸博物馆馆长李彬当年就在圣灯乡政府工作,空闲时间就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这里不仅可以看电影,而且可举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不少圣灯人还记得当年在这里看电影或看演出的旧事。甲三回忆说:“高年级一个叫‘兰花’的哥们看电影《刘三姐》,创下连看33场的纪录。”“那时候,看电影就去那里,如果没有拆除的话,也是圣灯街道的历史建筑了。”

圣灯寺的历史电影之旅

谢桃坊曾说:旧时“客家人的文化生活是单调贫乏的。他们在附近的乡镇赶场、交易、吃酒,喜欢参加亲友的红白喜事。这些活动在东山已具一种娱乐休闲的性质。他们平时最喜在幺店子吃茶、聊天、打牌,看电视节目”。如今这种现象在圣灯已经很难见到。自从东郊国有企业相继建起来以后,虽然企业有自己的小天地,却也还是影响到了圣灯人的日常生活。随着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圣灯人也有了文化生活的新天地:沙河电影院、东郊服务大楼,这些都是让人向往的消费、娱乐场所。

20世纪80年代,圣灯街道成为金牛区首个跨进亿元乡的乡镇,文化同时也得到重视。1980年初,位于二仙桥的圣灯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了圣灯乡文化站,袁素芳任首任站长,在她的带领下,圣灯乡的群众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金牛区成为一面文化旗帜。

文化站成立之后,立即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开展培训辅导工作,比如1984年,文化站协助猛追村开办青少年艺术学校,招收学生五十名,学校购置有风琴、提琴、二胡、吉他、作画颜料体育器材等。聘请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等单位的教授、名流任教,先后为四川省美术学院输送了李新平,为四川省排球队、跳水队输送了关川玲、刘美川等新秀。二是发展、巩固村上的文化室,如协助八里村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三是组织演出活动。《金牛区文化志》载:“这个乡的群众歌舞活动十分活跃。八里村的《孟加拉国脚铃舞》、圣灯村的《霹雳舞》、马鞍村的《交谊舞》等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地区歌手严红、肖德山、张廷寿、马志云等,先后获得成都市、金牛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此外圣灯的体育活动很有特色,且享有“体育之乡”的美誉。1986年举办了圣灯乡首届运动会,有球类、棋类、田径等十四个项目。随后参加金牛区举行的运动会,在十三个项目中角逐,获得金牌九枚。同年接受国家体委检查,被评选为体育先进乡。

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视为圣灯由农业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型的开始。但要说起电影来,东郊人记得的可能是到沙河电影院看电影,而对圣灯电影院所知并不太多,比如曾在719厂工作的萧老九说:“圣灯电影院,没听说过,只晓得沙河电影院。《庐山恋》就是在沙河电影院看的,宽银幕,当时这电影很轰动的。”而圣灯电影院却是圣灯人的永久记忆。1975年,金牛区成立电影管理站,考虑到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多,管理站先后与七个乡联办了集镇电影院,圣灯电影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79年2月创办。《金牛区文化志》说:“青龙、圣灯、石羊、文家几个电影院刚建立时,都是利用公社的礼堂,使用的是硬座椅。”

圣灯电影院由金牛区电影管理站提供放映设备、放映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有七人左右,除管理站派出人员外,其余人员由公社配备,这些人员也被称为公社的“八大员”,他们在公社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公社对礼堂设备、售票服务以及所派人员进行管理。电影管理站负责影片的排映、放映,对设备、技术的管理和财务的监督。这当然也会涉及利润分成。“在上缴国家税收后,市电影公司分成50%,管理站与联办电影院各分成25%。”直到1985年,管理单位与放映单位的分成才改为:管理单位15%,放映单位35%。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镇电影院的高速发展。

李彬报纸博物馆馆长李彬当年就在圣灯乡政府工作,空闲时间就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圣灯电影院有新旧之分,最初的圣灯电影院就设在圣灯乡政府的礼堂里。虽然设备简陋,坐的是硬座椅,还是给圣灯人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很难发现有对圣灯电影院的详细记录,不过,从老东郊人的口述中,我们可以拼接出当时电影院的情况。长期在东郊工作的傅治军先生告诉我说:“圣灯电影院其实是一座影剧院剧场可以用作会场,‘电影挡子’现在称为屏幕,是挂在台上的。电影有上午场、下午场,随后几年电影院就放各种录像片了。1991年9月9日我到成华区报到,就是在圣灯电影院。1992年我在成华区上工作,负责下乡联系的就是圣灯乡。1992年三圣乡与区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大会就在此电影院召开,参加的单位是各村各社的干部群众。”(www.daowen.com)

当老电影院被拆除之后,新建的圣灯影剧院依然位于乡政府里面,但与老电影院相比,就显得气派多了。这里不仅可以看电影,而且可举行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圣灯影剧院的照片难得一见。李彬先生给我提供了一张1985年4月15日出版的《四川日报》“圣灯专刊”,在头版的位置刚好有一张圣灯影剧院的照片,这是预制结构的独栋建筑,可容纳1240个座位的甲级影剧院,“圣灯影剧院”几个字在建筑物的左侧,其右侧则有“圣灯乡文化站”的标识。圣灯乡由此还投资140余万元,修建了占地13907平方米的圣灯文化体育中心,除了影剧院之外,还包括一栋有12个教室的文化教学大楼,一个露天两用场地(舞场兼溜冰场),以及茶(棋)园、灯光篮球场、图书阅览室等设施。这里很快成为圣灯的文化中心。不少圣灯人还记得当年在这里看电影或看演出的旧事。甲三回忆说:“高年级一个叫‘兰花’的哥们看电影《刘三姐》,创下连看33场的纪录。”

▲ 圣灯影剧院 李彬供图

现家住八里庄的“敏智斋书店”老板白新多年以后对圣灯电影院依然印象深刻:“当时情景历历在目(上演《武林志》,晚上12点整,人山人海,特别是东方旭打倒外国人时掌声雷动,现在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1983年我在单位搞共青团工作时,单位位置就在二仙桥,我是二仙桥土生土长的,所以没少去看电影。”

李彬是圣灯电影院的常客,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从老电影院(坐砖头上搭的木板)到新电影院(20世纪80年代初,投资百万修的乡镇最高档的影院,有楼厢,舞台前有乐池)看了上百场。1991年,成华区有圣灯、保和、青龙、龙潭四个乡级电影院。乡级电影院以放坝坝电影为主,电影院售票为辅,常年观众总人数达十万余人次。到了2004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四个乡级电影院先后被拆除。”

2004年,繁荣了十多年的圣灯影剧院因修建安置小区“晴和苑”而被拆除。不过,圣灯影剧院带给人们的欢乐时光是让人难忘的。“那时候,看电影就去那里,如果没有拆除的话,也是圣灯街道的历史建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