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地开启,共创中国文化

新地开启,共创中国文化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文化》没有在我国近年兴起的文化热的高潮中与读者见面,而是当文化热开始冷却,一般读者对开口闭口大谈文化已感觉倦怠的情势下创刊,也许反而是恰逢其时。《中国文化》系综合性学术专刊,总的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为主,同时也配以随笔、札记、书评;形式力求多样,提倡文体革新。热切希望海内外学术界诸同道给我们以心援笔援,共同耕耘好《中国文化》这块新地!

新地开启,共创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没有在我国近年兴起的文化热的高潮中与读者见面,而是当文化热开始冷却,一般读者对开口闭口大谈文化已感觉倦怠的情势下创刊,也许反而是恰逢其时。因为深入的学术研究不需要热,甚至需要冷,学者的创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仅需要独立而且常常以孤独为伴侣。

创办《中国文化》的宗旨是:深入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不同文化系统的参证比较,探讨中华文化的特质和整合规律,促进文化复兴,推动现代化的进程。选题范围包括中国文化史、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文化学理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文化地理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对艺术文学的分学科研究和综合研究。着眼点在学术,即主要对文化现象做学术研究。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和融合、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将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中国文化》系综合性学术专刊,总的以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为主,同时也配以随笔、札记、书评;形式力求多样,提倡文体革新。明白晓畅的白话文和典雅雍容的文言文,均所欢迎。如果遇有确实不同凡俗而又饶有文化韵致的小说诗歌,也考虑予以选登。

自创刊号开始,将陆续开辟中国文化发生学、中国的文化圈、专学研究、文史新篇、文化与传统、文化哲学、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宗教与民俗、现代文化现象、古典新义、序跋与书评、学苑撷英,以及文化名人专访和学者答问等专栏,为慎思明辨的研究者提供充分的用武之地。并通过文字和图版,摘要报道我国学术界一定时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包括最新的地下发掘,做到图文并茂,使刊物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特别对具有中国学术特点的一些专学和绝学,如甲骨学、敦煌学西夏学、周易学、许学、选学等等,以及为时尚淹没的学科和被冷落的学者,本刊将给予格外的重视。经过深入研究,观点上有创见的文章固所欢迎,学者们发现的新材料和拓展的新领域,同样会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既重独断之学,也重考索之功。

本刊确认文化比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只求其是,不标其异。新,固然是人心所向往;旧,亦为人情所依恋。关键是一切从学术出发,提倡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自由才能独立。即使物境不自由,学者的心境也应获得自由。为学之道,尚同比求异更重要而且深刻得多。诚如当代学术泰斗钱锺书先生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这就要求学术认知不唯上、不唯书、不泥古、不趋时,既不做传统观念的奴隶,又不做流行观念的牺牲品。贺麟教授1940年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一文中提出的:“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有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至今仍是不刊之论。(www.daowen.com)

陈寅恪先生1933年在审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报告中阐释的:“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同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论已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事实所验证。

因此我们主张,在学术上应特别重视中国传统,在广为吸纳国外的各种新观念、新学说、新方法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在方法上,提倡从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入手,反对“狗比猫大,牛比羊大”一类抽象比较,主张宏观与微观结合、思辨与实证结合、新学与朴学结合。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中国文化》的优势,在于少,每年只出两卷;《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专,重视专门之学。与学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声不同,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如果世界同时也能够走向中国,则是我们的私心所愿,创办本刊的目的即在于此。

创刊在即,意绪怦怦,瞻彼前修,既恂且惊,不求闻达,但求友声。热切希望海内外学术界诸同道给我们以心援笔援,共同耕耘好《中国文化》这块新地!

1988年12月15日本刊主编谨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