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八十梦忆

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八十梦忆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舜徽先生1911年7月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自学成才论》上下篇和《救学弊后论》《救文格后论》一组四篇文章,寄出之日为1992年11月9日,著论大约也在此一时间,距先生之逝不到三周,把归结生平经验的最后文字交给《中国文化》发表,在我们不啻文化托命视之,因述前后经过以自励,并以新辟之“学术史论衡”专栏追念张舜徽先生。

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八十梦忆

一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突然于1992年11月27日不幸逝世,简直不能相信这是真的。

两周前,我还曾收到张先生寄来的《又次草堂文稿》四章,附函恢宏畅朗:“《中国文化》刊物,得贤者主持,蜚声遐迩,为海内外所重视,殊不易易。拙作长篇文字,既多刊布于专书,因辟《又次草堂文稿》一目以录短文。浅见偶有所悟,辄为记之。陆续付刊,不占篇幅,亦聊以补白耳。近撰《自学成才论》二篇,所以为失学青年劝也;又述《救学弊》《救文格》二论,所以箴砭俗病也。区区之心,固自有在,兹录上求教。”本来这一期《中国文化》已编讫定稿,特在“古典新义”专栏补入张先生此篇,没有想到竟成绝笔。

张舜徽先生1911年7月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遗稿《自学成才论》上篇写道:“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科举。以高才异能,不屑就范,而所遗者犹多也。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又说:“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贵也。”更标举孟子“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之义,提出“虽无学校犹兴”才是廓然开朗、有志有为的“伟丈夫”。下篇叙列王艮、汪绂、汪中等自学成才的大家,并申而论之曰:“自来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时,身处逆境,不为之动,且能顺应而忍受之。志不挫则气不馁,志与气足以御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盖天之于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将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奋以兴,或忧伤以死,则视所禀之坚脆,能受此屈抑挫折与否耳。”

所陈义固是先生一生为学经历之总结,体会深切,气势磅礴,字有万钧。“虽无文王犹兴”“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自来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屈抑和挫折预示着“将有所成”,这是何等的大判断、大气象,文字虽至简,却称得上一代通儒的毕生之作。(www.daowen.com)

《自学成才论》上下篇和《救学弊后论》《救文格后论》一组四篇文章,寄出之日为1992年11月9日,著论大约也在此一时间,距先生之逝不到三周,把归结生平经验的最后文字交给《中国文化》发表,在我们不啻文化托命视之,因述前后经过以自励,并以新辟之“学术史论衡”专栏追念张舜徽先生。

原载《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