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邓小平等中共红七军前委领导认为,只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开办学校,实行“平民教育”“普及教育”“免费教育”“发展农村教育”,让劳动人民及其子弟有书读、有学上,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教育水平,才能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些方针和政策的提出,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革命根据地实际的。
1.倡导教育普及与平等
倡导工农大众的教育普及与平等,追求教育公平,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和红七军前委提出的“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7]、“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的口号,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个实施的过程,很适合中国农村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左右江地区。正是如此,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里,举办了劳动小学、列宁小学,实行了免费教育,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有机会上学读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左右江地区建立地方组织后,结合开展农民运动,积极推广这些经验,举办平民夜校,推进平民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和中共红七军前委及右江苏维埃政府,继续高举平民教育的旗帜,普及教育,开展教育运动,形成了新的热潮。
应该指出,追求教育公平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目标。提出这样的口号和目标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过去的教育是有钱人的教育,是官宦的教育。由于政治经济不平等,教育的资源和机会为富人所占有,能读书的大多是富家子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考虑让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接受教育。“劳动儿童,免费入学”,这很适合中国农村情况。革命根据地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绩,使广大老百姓子女第一次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根据地绝大多数儿童不仅能看书读报、识字和唱歌,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斗争,比如,站岗放哨、戒严肃反、捕捉敌特、拥军优属等。实际上,当时实施“普及教育”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作为一个口号的提出,作为一个目标,这是实在的,它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2.“改造学校”,探索普通教育改革路子
普及教育改革,是教育的大事。如何将教育领导权掌握在劳动人民手里,改变旧教育摧残人才的现态,为革命事业培养大批人才,这是在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初期邓小平考虑的问题之一。
1929年10月,邓小平率队到百色后,就到当时桂西最高学府——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演讲、上课,找师生了解情况、促膝谈心。通过调研,提出了对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选派政治坚定、富有远见、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校长,培训教师,拨出经费,调整课程,提出教改措施,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该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邓小平的关怀下,百色起义后,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将该校改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委任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杨柳溪为校长。大部分教师继续任教。广西劳动第一中学成立后,苏维埃政府和学校领导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党义课”,删减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增设了革命理论课,增加了军事训练和劳动技能课目。同时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籍管理,颁发学生证章。由于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管理,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正常的开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红七军北上后,该校有10多名学生随军行动。这所劳动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创办的比较早的中学之一。邓小平和苏维埃政府在这所学校创造的教学改革经验对后来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起着启示作用。
3.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土地革命时期文化教育建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提出了许多文化教育的主张,这是搞好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和中共红七军前委在贯彻这些方针时,根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于革命根据地教育问题,邓小平不仅多方面地指导,而且在实践中予以解决,并在实践中探索了教育规律,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对于干部教育问题,他提出需要“不断地办培训班”;对于妇女教育问题,他提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平民教育,他提出实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对于旧学校教育制度,他提出要进行改造,创立劳动学校,培养新人。所有这些,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见解,丰富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理论宝库。(www.daowen.com)
邓小平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创新实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适合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实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是为战争、生产服务的,这是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在发展根据地教育的过程中,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教学内容也体现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要为战争、生产服务,实际上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邓小平就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后来邓小平在复出之后,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主张。
【注释】
[1]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151页。
[2]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154页。
[3]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176页。
[4]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407页。
[5]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126页。
[6]凌绍崇:《思林百年社会变迁——壮汉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第35页。
[7]广西区委党史资料征委会编:《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2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