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重要特点解析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重要特点解析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课程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简洁实用的方式恢复教育、重建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重要特点解析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教育课程呈现出自身显著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的革命性、民主性和民族性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教育都具有阶级性,因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课程也不同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目标取向,课程目标突出服务于我党当时的革命事业(包括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等)这一大局,引导左右江地区的广大民众向往革命、向往解放、向往当家作主、向往人人平的社会。百色起义之前,一些受到先进思想影响的学校就开始开设有关革命、民主和民族内容的课程。比如,1922年开始筹建的凤山县振华小学开设有革命课程[2]。龙州县赤光学校1924年开设讲授《向导》《前锋》等内容的课程。百色起义后,我党和苏维埃政府根据革命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的革命性、民主性取向。第一,各类学校普遍设置了政治课、军事课等突出服务革命事业的课程。第二,在政治课和文化课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关于解放贫苦大众、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等内容,向广大青少年和人民传播平等和民主思想。第三,设置了国学、民族发展史等课程,开设了乡土课程,特别是在劳动课和其他实践课的设置上,课程内容根据地方民族特点来设置和展开,突出了立足民族、服务民族的价值取向。

2.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和特色化(www.daowen.com)

从表7-1可以看出,虽然当时的教育课程资源非常缺乏,也没有理论及实践课程专家的指导,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还是努力体现丰富性、针对性和特色化。第一,各类学校安排的科目较多,每个科目努力挖掘地方资源、借助共产国际和其他渠道,安排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比如,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侵略史、政治经济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借鉴其他教材整合而成,有的是通过自编学习资料的方式给予呈现,有的是通过革命党人的口授或通过介绍亲身经验得以实施。第二,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编排。比如,普通学校的课程、劳动学校的课程、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课程、扫盲性质的课程等,都不一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三,很多课程内容还突出了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比如,将思想和文化教育融入地方传唱的民歌里,编制民歌型课程,等等。[3]

3.课程实施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简洁性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事业是在原有极其落后的封建官僚和军阀统治下的教育基础上恢复和重建起来的。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原有的教育基础薄弱落后,一些内容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甚至有部分内容是反动、糟粕的。另一方面,百色起义后,各种条件异常艰苦,暂时难以开辟新渠道从外部输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简洁实用的方式恢复教育、重建教育。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上也是如此。课程实施方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简洁性的特点。比如,有些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在改编原有教材基础上进行统一印制的,有的是自编自写的,有的是手抄的。有的课程甚至没有教材,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或在地上或桌子上练习书写和计算。有的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有时是通过唱歌方式进行教学。课程教学的场所更是简陋,但每门课或每次课都注重简洁性和实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