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干部、工农和社会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干部、工农和社会教育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革命骨干力量,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和工农教育及社会教育得到蓬勃开展。实施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当时,工农教育与社会教育、平民教育几乎是同一类的。社会教育、工农教育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前一时期平民教育兴起后的社会教育的新一轮推进,具有政治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干部、工农和社会教育

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革命骨干力量,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工农群众是社会主体,实施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和工农教育及社会教育得到蓬勃开展。

1.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方面,中共红七军前委、红八军军委、中共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对这一工作非常重视,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这类党政干部培训班,当时办得比较多,这是因为革命需要培养大批革命人才。这不仅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从培养人才这一长远的战略着想,建立起干部的培养和培训制度,意义是重大的。在右江革命根据地里,从红七军前委到各纵队党委,从中共右江特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到各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都举办了党政干部训练班。各级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部队党委,都做到认真负责,级级办有培训班,层层培训了干部,做到形成了制度、形成了规模、形成了风气

干部教育主要形式是党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培训班,所办的时间都较短,有的三五天,有的二三十天。通过举办了党政干部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干部,为根据地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

工农群众是社会是主体。实施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不仅要率领他们取得经济上、政治上的解放,而且要率领他们取得精神上、文化上的解放,而后者又是实现前者的必要条件。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首先是识字教育,其次是在识字基础上的文化知识、生产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都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偏僻地区,文盲占90%以上,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基本也是一样,所以根据地将工农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点放在扫盲上,大力开展识字运动。1933年10月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大会作出“消灭文盲”的决议,并建立起乡、村两级消灭文盲协会。这在之前右江革命根据地里已经作了尝试。乡设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短训班等,以集中识字,培养识字骨干。村设若干识字组,作为扫盲的基本组织。

革命根据地的全民识字运动,其动员之广泛,组织之严密,形式之多样,成效之显著,是改良主义者搞的所谓“平民教育”所不可比拟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首创。

当时流行最广的有《工农兵三字经》和《初级课本》。这些教材具有高度的时代性、思想性。这些课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农大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指出了革命的方向,对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

工农教育是在农民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时,工农教育与社会教育、平民教育几乎是同一类的。社会教育、工农教育是革命根据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前一时期平民教育兴起后的社会教育的新一轮推进,具有政治性、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工农教育、社会教育的形式有:夜学班、扫盲班、识字班、讲习班、俱乐部和宣传演唱队。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教育,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事实上,根据地的社会教育从“群众的实际需要”与“群众的自觉自愿”原则出发,利用一切群众的力量和群众的物质条件来办教育,掀起社会教育尤其是扫盲工作的热潮,这在战争年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对革命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www.daowen.com)

在百色成立苏维埃政府后,红七军政治部就派出政工干部刘祥,协助百色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在火神庙(今百色市右江区二小校内)举办工农识字班,每期学习20天。第一期参加的有工农骨干50多人。

1929年12月,中共红七军前委和右江苏维埃政府编印发行了《工农小丛书》。现尚保存的有该丛书的第二种本和第三种本。《工农小丛书》包含《工农识字课本》第一、第二两册,《打倒国民党》和《土地革命》三种。

《工农识字课本》有两册。第一册有40课,第1课目是“人”,末课课目是“最后的胜利”,课文最多不过30字,深入浅出,简要明白。第33课目是“劳动学校”,课文题目是“劳动学校是工农读书的地方。没有钱的人受教育也容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知识性。第二册共有20课,首课是“工农的痛苦”,末课是“游击战争”。全册课文字数较多,有的长至300字,是一些很有内容的文章,似是供干部学习使用的,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用性。

《打倒国民党》于1929年12月16日出版。全书分为9个部分,约5000字。主要内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行。指出“国民党统治下没有中国的独立”“国民党出卖工农革命”“中国劳苦群众要得到解放,只有起来推翻国民党统治,打倒国民党!”[3]似是供干部学习。

《土地革命》于1929年12月21日出版。内容比较深奥,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适用于干部使用。

工农教育、社会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唱革命歌曲。可以看出,通过教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科学民主精神,是社会教育和工农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这些歌曲,多数是红七军政治部和苏维埃政府利用流传的旧曲调改词或填词谱成的,如将《北伐军歌》歌词改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工农革命成功,工农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又如用《苏武牧羊》曲调以壮语填词的《我们都是种田人》等,不仅在百色起义时期流传于右江地区一带,甚至在红七军北上后,仍作为儿歌传唱。至今,老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还会吟唱这些红军歌曲。在革命根据地,教唱革命歌曲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在村头街尾,在家里庭院,在山坡野外,在圩日集会,在学校教室,在夜学班,随时都可以见到人群中传唱革命歌曲,活跃气氛,鼓舞人心,振奋精神。

成人教育需要创造学习的条件。夜校和夜学班是工农群众利用晚间学习识字唱歌的学校,一般设于比较大的村屯。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学习内容有识字、政治和科学常识。《初级课本》是普遍采用的主要教材,以能写信、做报告、看报为毕业标准。农民群众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这种班级很受大家的欢迎。

识字班是为更快消灭文盲所采取的更为灵活而方便的形式,它的任务就是扫盲,同时也教唱革命歌曲、讲故事,宣传革命道理。这种班以不影响工作、生活为原则进行办学,教学极为灵活,很受群众欢迎。

平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平民夜校中。各地的平民夜校,发展情况大不一样,开办的形式也不一样。恩隆县、思林县、向都县巴麻地区(今属田东县)、奉议县仑圩区共有平民夜校160余所[4]。有的夜校办学有计划,层次也较高。如恩隆县那恒乡在1926年下半年至1930年10月就开办了五期平民夜校,每期一至三个月不等。夜校的课程内容有语文、算术、音乐、唱歌、练习写信等,还结合讲革命形势,讨论社会问题,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授课的教师都是见过世面的革命者。通过夜校学习,妇女们不但识字,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她们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家纷纷起来反对旧礼教,反对包办婚姻。如夜学班学员李秀影带头打倒旧礼教,提倡自由恋爱,结婚不收男方彩礼

社会教育主要是开办扫盲班。本着勤俭办学的原则,在不增加群众负担及政府少负担的精神下,因陋就简地进行扫盲教育。为了保障群众应享有的教育和文化生活权利,基层组织对这一工作非常重视。他们因地制宜地进行办学,利用乡村小学、庙堂、群众家里办夜学班、农闲班,组织群众进行学习,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对群众进行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动员群众参加土地革命,这是我们党的工作任务。奉议县仑圩区苏维埃文件指出,苏维埃政府“要随时对群众教育训话”。[5]“各乡苏维埃负责人宜加紧对群众宣传,使群众了解共产(主义)的意义。”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快工农教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