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小学
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里,有条件的地方都创立了各级劳动学校。县办的有高级劳动小学,乡办的有初级劳动小学。如东兰苏维埃政府在县城创办了高级劳动小学,面向工农子弟,不收学费;1929至1930年,苏维埃政府还拨出专门经费,在西山16个乡办起了初级劳动小学,使8至16岁的适龄儿童都免费入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龙州县劳动第一完全小学也是从原来的龙州县高小改称的。其实,劳动小学、劳动中学就是普通学校,只不过学校名称改为“劳动小学”“劳动中学”罢了。当然,劳动小学、劳动中学的办学,是面向劳动人民的。在办学特点上,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培养革命人才。劳动小学的创立,为各地小学树立了典范。
在条件较差的瑶族居住的山区,办学力量有限,苏维埃政府还拨出一定的经费,派出教师,帮助他们创办学校。1929至1930年,东兰县的东山、中山和西山16个瑶族聚居的乡纷纷办起了劳动小学,8至16岁的适龄儿童都免费入学,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是破天荒的事情。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通志·教育志》载,东兰县劳动小学筹建于1929年底,开学于1930年1月,第一届招生100多人,学生由各级苏维政府选送。县苏维埃政府委任中共党员白汉云任校长。该校为新型的劳动人民子弟学校,为红军和地方培养革命后备力量。课程设置主要有政治、军事、文化、劳动四门。政治课包括土地革命理论、巩固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和赤卫队的重要性、童子军的组织与任务等;军事课的内容主要是队列训练、射击、投弹训练、地形地物利用、野外演习等;文化课设习字、写作、音乐、革命戏、标语传单、美术、地理、历史、算术等科目;劳动课主要学习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术,并动手种菜,做到蔬菜自给。在学习方法上十分强调边学习边实践,如带领学生到圩场作宣传,到农村演革命戏,为红军送菜,给军烈属打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劳动观念和树立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思想。东兰县劳动小学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共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给学生上政治课。为加强思想工作,学校还建立了共青团和童子军组织。1930年6月,红七军教导队到该校招兵,在共青团员覃应机、覃士冕带领下,有40多名学生参加了红军。其他学生毕业后,也都参加了赤卫队或到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3](www.daowen.com)
2.劳动中学
右江革命根据地创立前有一所中学,即广西省立第五中学。该校历史比较悠久,校址位于百色城中心位置,创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春,是清朝末年广西创办的八所中学堂之一,也是桂西地区第一所中学。该校已经历过泗色中学堂、广西省立第五中学等发展阶段,是桂西地区的最高学府。1929年10月,邓小平率部到百色后,多次与陈豪人等到该校演讲、调研,提出了改造旧教育、推进新教育的主张。12月,百色起义后,苏维埃政府对这所学校进行了改造,将其建设成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劳动中学在教学上进行了改革,开设了革命理论课,取消了国民党的党义课,增加了体育训练课。给学生颁发了校徽,加强了学风和纪律建设,学校办学面貌焕然一新。这所中学,后来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右江革命根据地里,还有一所民办的劳动中学,就是奉议县田州劳动中学。该校由田州镇进步知识分子熊孔铎创办,并由其出任校长。在苏维埃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办学进展顺利,招收了四五十名青年入学。学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办学。奉议县田州劳动中学是一件新生事物,实行公学与私学并举,公办与民办并存,这又是一个创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