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成果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成果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和民国初期,左右江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根据地建立前夕的左右江地区教育,由此上溯一二十年,即左右江地区的近代教育,主要受土司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广西左右江和红水河一带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因而,清末时期,左右江地区的教育发展是缓慢的。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成果

左右江地区地处广西的西部和西南部,处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与越南接壤,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右江和红水河贯穿境内,境内山峦起伏,高山深谷,林密洞深,地势险要,远离南宁昆明贵阳等中心城市,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壮、汉、瑶、苗、彝、回、仡佬等各族人民,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86%以上,其中壮族占80%。清末和民国初期,左右江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教育还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之前,农民阶级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据地建立前夕的左右江地区教育,由此上溯一二十年,即左右江地区的近代教育,主要受土司制度的影响。明清时期,广西左右江和红水河一带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什么是土司制度呢?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左右江壮族土司制度从存在到消亡有数千年之久,它源于秦汉的“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的“羁縻制度”,形成发展于元代,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对壮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土司统治等级森严,用等级确定权力和地位,主仆之分十分严格。土地按等级分配,土司占有肥田沃土,舍巳头人可分平地。如东兰县,占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土豪劣绅,却霸占全县70%以上的耕地。该县的武篆区巴学村共有1037亩田地,16户地主、富农就占有756亩。当时曾流行这样一些歌谣:“西山山高高入天,瑶家薯菜过冬年,要想吃饱穿得暖,除非山主不要钱。”“瑶家苦处实在多,讲起苦来泪成河,卖儿卖女吃不饱,讲起苦来不想活。”在思林县,土司后裔大地主黄氏亦堂占有周边大量的土地,扬言“马跑千里不吃人家草,人行三天不走人家路”。这些区域内的大多数土地均被地主占着,压迫愈深,反抗愈烈。(www.daowen.com)

在文化教育上,土司统治者掌握了教育权,自己的子弟有条件有机会上学读书,而土民因政治经济条件不许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虽然在上层社会办有官学、义学、书院,在一定时期内也采取了一些教育特殊政策,鼓励地方办学,鼓励贤达与社会人员参加科考,但劳动人民子弟能入学的还较少,只有有钱人才能进学堂读书。这是历史的局限。因而,清末时期,左右江地区的教育发展是缓慢的。

1911年至1925年的旧桂系时期,虽然当局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工作,推动私塾改良的进行,但由于广西时局动荡,财政拮据,经费困难,加之社会制度转换,教育思想、观念和体制新旧交替,难以使教育政策有效地落实下去,私塾改良效果并不理想。新式学校的开没,只在左右江沿河的城镇区域,其发展不快。所谓“义务教育”,当时只是一个空口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