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物王朝:大猫王朝与狮子王的联合体

动物王朝:大猫王朝与狮子王的联合体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猫科动物在骨子里不喜欢群居,它们是将自身的战斗力强化到极限的陆地掠食者,在面对同体形的动物时,几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毫无疑问,大批的鼠类对猫具有致命的诱惑,它们很可能就是因此被吸引到人类村落的。这说明,第五个家系中的野猫和家猫的关系最近,很可能就是家猫的祖先,它们是生活在中东的野猫亚种。接下来的研究表明,家猫很可能是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新月沃地出现的,这个时间和老鼠的出现时间和地点吻合。

动物王朝:大猫王朝与狮子王的联合体

猫科动物在骨子里不喜欢群居,它们是将自身的战斗力强化到极限的陆地掠食者,在面对同体形的动物时,几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上,多数猫科动物独行侠般的性格使得猫在驯化这件事上变得极为诡异,因为它是人类驯化的唯一一种没有社会观念的动物。

长期以来,猫进入人类社会的原因同样让人非常困惑。因为大多数动物被人驯化的时候都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一些牲畜可以作为肉食,而另一些则可以作为劳动力……可是猫似乎哪一点都不太突出,肉少也不太好吃,还没什么劳动能力,独立性很强,更糟糕的是它们几乎只吃肉,对人的态度也比较冷淡,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理想的驯化对象。这让人不禁怀疑猫是不是真的是由人类驯化出来的。

目前看来,情况很可能正好相反,不是我们驯化了猫,而是猫不请自来,“征服”了人类。

猫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 lybica)。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的农业已经兴起,人们聚集成永久村落,储存粮食。正是这个时候,老鼠来了。大约在距今1.2万年的时候,在新月沃地(今从伊拉克经土耳其到埃及的一个狭长区域),家鼠(Mus domesticus)演化了出来。家鼠生活在人类村落中,并在那里打洞筑巢,它们已经完全不同于野鼠,也不会在野外和当地的野鼠发生竞争。之后,黑家鼠(Rattus rattus)在亚洲出现,到了距今约5 500年的时候,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也出现了。人类村落成了老鼠的天堂。也许在那个时代,狗真的是抓老鼠的主力——因为狗可能在距今1.3万~1.7万年前就已经被驯化,有关犬类驯化的具体时间的推断,后面我会进一步说明。

毫无疑问,大批的鼠类对猫具有致命的诱惑,它们很可能就是因此被吸引到人类村落的。行走于人类村落的猫没有什么破坏性,也不会偷谷物,人们可能是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当人们发现猫会捕食蛇和鼠的时候,还会鼓励它们的这些行为,人们甚至开始亲近猫,也给了猫立足的理由。一些猫看起来也非常可爱,大眼睛、扁平脸和大脑门儿的“毛毛团”非常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猫的长相可爱就将其抱回家中。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谁在哪儿最先抵御不了诱惑,把野猫抱回家去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大约3 600年前的埃及人。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改变了这一结论。

德里斯科尔(Driscoll)和他的团队收集了979份来自家猫和野猫的DNA样本,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最终,研究结果将这些样本分成了5个遗传“家系”,其中4个家系和4个已知的野猫亚种对应得非常完美,但它们都与家猫无关。第五个家系中不仅有野猫,还有全部的家猫,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的混血或者纯种家猫都是如此。这说明,第五个家系中的野猫和家猫的关系最近,很可能就是家猫的祖先,它们是生活在中东的野猫亚种。接下来的研究表明,家猫很可能是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新月沃地出现的,这个时间和老鼠的出现时间和地点吻合。考古证据在时间上也支持这一观点,在距今9 500年前的墓地中也发现了猫骨被埋葬,但是无法确认它是否属于家猫。这是迄今为止人和猫接触的最早证据,但是地点却换成了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还好,距离很近。

捕捉到老鼠的家猫

接下来,科学家将有关猫的考古发现串联起来,设想了猫继续传播的路线:大约到了3 700年前,猫在新月沃地可能已经非常常见了,在那里出土了象牙制成的猫雕像。大约100年后,猫传到了埃及,并且在2 900年前的时候被神化,成了贝斯特女神(Goddess Bastet)的化身,被供养和膜拜,它们又迈出了征服人类的一大步。猫的征程从古中东开始,在距今约2 000年的时候已经辐射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欧大陆东西两端。而登上美洲和澳大利亚则是殖民者在400~500年前完成的。

这个传播路线在地理和时间上似乎非常完美,直到中国科学家出来说话。2013年年末,中国科学家的论文通过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他们在论文中介绍了在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家猫尸骸,距今约5 000多年。不得不说,这个时间意外地有点儿早,这不是推翻了前面的观点吗?

但是,我国科学家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这里已经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文化,有了黍的种植和粮仓,也有老鼠活动的遗迹,似乎老鼠还很泛滥,具备了“喵星人”出现的先决条件。然后,科学家对猫骨进行了分析,这些猫的体形符合家猫的特征,而且这里远离本土野猫——近东野猫(near east wildcat)的分布区域,所以它们应该不是野猫。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对其中一只猫的分析表明,它的食物中的肉类比例远小于预期,而是吃了不少粮食。但作为一个卓越的猎手,猫可能没有能力和兴趣长期盗取粮食,这些食物很可能是人喂的!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家猫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时间就被提前了大约3 000年,也很可能不是沿着古代贸易之路传过来的。当然,这尚不足以撼动现代家猫起源自古中东的结论,毕竟这之前还有4 000多年的时间缓冲,很难说中间发生了什么。难道家猫通过什么特别的途径到达了中国?或者,古代中国人也曾驯化出家猫?

现在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更多的样本和证据,以及包括DNA分析在内的进一步研究,姑且先让我们认为猫是起源中东的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或者,稍微意外地远了一点儿?

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而言,研究和观察猫科动物的最佳材料就是家猫。你随时有机会获得一只家猫,并且和它彼此陪伴一段时间。我曾经先后养过两只猫,它们后来都死于误食被人下药毒死的老鼠或鸟。这是两个让人非常悲伤的故事,但也是几乎难以避免的事,除非你一直把它们关在家里,并且连窗户也不打开,但那在小镇子里太难了。

猫是晨昏型的动物,它们在你睡觉以后和醒来之前是比较活跃的,在这段时间里,它们会溜出家门,开展自己的探险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它们可能会溜出好几条街,甚至跋涉数千米爬上郊外的小山,并在你睡醒之前跑回来。所以,你看到的将是,一只在整个白天都懒洋洋的猫。它们会躲在我那盛满纸和书的箱子里睡觉,或者趴在太阳底下眯着。但这个时候,它们依然保持着警觉,它们的耳朵会随着声源而转动。

通过家猫,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猫科动物的强大。有时候起得早,我会撞见我的猫吃东西——不知道从哪里捞回来的老鼠。你会看到它用锋利的爪子朝着老鼠的肚子划一下,就像拉开拉锁那样,把老鼠的皮大衣脱下来,最后就剩下一张光溜溜、干干净净的鼠皮。猫的捕食技能确实强大,甚至能够一跃而起,用爪子逮到鸟类。

当然,家猫也有吃瘪的时候。那是大概21世纪头几年的事情,我家已经住楼房了,在我们楼外的法国梧桐上住着一窝喜鹊。这窝喜鹊养的一只雏鸟刚开始学习飞行,就掉到了树下。小喜鹊还不会飞,无法回到树上。喜鹊的父母都很着急,不停地飞来飞去。这时候,一只流浪猫发现了这只小喜鹊,十分中意,千方百计想把这只小喜鹊叼走。奈何雏鸟有大喜鹊护着,流浪猫一直没有得逞。

但是,一旦天黑,喜鹊大概就没有办法保护这只雏鸟了。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干预一下,把小鸟小心地抱走,看看有没有可能救护一下。但是很对不起喜鹊父母,我没有成功,小喜鹊不幸死去。可能喜鹊父母认为是流浪猫最后掳走了它们的孩子,也可能单纯地把它当作一个威胁——作为鸦科动物,喜鹊的战斗力很强——总之,这只猫之后的日子过得挺惨。只要它出现在喜鹊夫妇的视野中,就会遭到攻击,而它其实并没有吃到那顿大餐。

另一个表明家猫生存能力的例子,来自它们在海岛上的生活。大概从养猫普及开始,猫就被海员们当作船舱的捕鼠能手开始四处漂泊了,也开启了它们在海岛上的攻城略地之旅。通常,由于海洋岛屿很小,动物体形比较小,生存能力也相对较差,流落到岛屿上的猫作为先进的陆地哺乳动物中的佼佼者,几乎不会遇到对手,它们很快就会成为岛屿上的超级猎手。岛屿上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很快就会被“喵星人”装进盘子里。根据博诺(Bonnaud)在2011年对72份研究的统计,来自40个海岛上的猫的菜单里至少有248种动物,其中包括27种哺乳动物、113种鸟、34种爬行动物、3种两栖动物和69种无脊椎动物,甚至还有2种鱼。

猫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生下一窝,如果不考虑夭折,一对成年猫及其后代能在7年内繁殖到42万只。于是,这些岛屿很快就布满了猫,猫岛逐渐形成。这些精明的猎手很快便会给脆弱的岛屿带来生态毁灭性的打击。梅迪纳(Medina)等人在2011年统计认为,至少120个岛屿的175个脊椎动物的物种是因为猫而变得濒危的。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记录的238种脊椎动物的灭绝,至少有14%(33种)是猫在各种海岛上干的!这其中有22种充分体现了猫的喜好——鸟。

还有更夸张的。新西兰史蒂芬岛上的史蒂芬异鹩(Xenicus lyalli)是那里特有的一种不会飞的小型雀鸟,整个物种都被守岛人带上岛屿的那只馋猫吃光了。这是目前已知的绝无仅有的一只动物灭绝一个物种的例子。

正是因为有这样卓绝的能力,不止在海岛,在城市和郊外,你随时都会看到流浪的家猫,它们虽然无家可归,但依然洒脱。多数猫科动物都是如此,它们无须集结成群,也能潇洒生活。

虎是典型的独居猫科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是顶级掠食者。这头孟加拉虎亚成体从灌丛中冲了出来,试图抓住眼前的水鹿

但是,自然不乏例外。其中之一就是猎豹(Acinonyx jubatus)。猎豹经常被误以为是豹,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猎豹和豹的区别,要比虎、狮和豹之间的区别还要大。在所有的大猫中,猎豹是自成一家的。从身体结构来看,猎豹的身体更加修长和轻盈,与其他猫科动物可以将爪子收起来不同,猎豹的爪子是不能收起来的。它们被磨得很钝,只充当跑鞋的作用,而其他猫科动物还得指望锋利的爪子捕猎呢。它们的生活方式也很不同。多数猫科动物以伏击猎物为主,但猎豹却是追击猎物的。其实,单从豹最醒目的标志——斑点来看,猎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细看就会发现,豹的斑点是空心的,而猎豹的斑点则是实心的。除了这一点,猎豹最容易被辨认的特征是眼角存在明显的黑色“泪痕”,从眼角一直延伸到嘴角。

今天,猎豹家族已经衰落了。但在数百万年前,猎豹家族曾经兴盛,如在200万到400万年前,巨猎豹(Acinonyx pardinensis)的体重有现代猎豹的两倍,身材如狮子般高大;在大约100万年前,间猎豹(Acinonyx intermedius)穿过中国,从印度和中东进入南欧;在美洲大陆上也曾出现猎豹活跃的影子。但是到最后一个冰期,除现代猎豹外,其他所有猎豹物种都灭绝了。现代猎豹很可能是极少数幸存者在挨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后繁衍而来的。今天,猎豹仅分布于非洲中部和南部,在伊朗也有残存。在很多猎豹之间进行器官移植几乎不存在免疫排斥。

今天的猎豹虽然只剩一个物种,但是还有三个色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标准色型猎豹,此外还有体色更浅、斑点更小的撒哈拉色型猎豹和具有条纹状斑点的王猎豹。它们彼此之间有些区别,但总体来讲差别并不大。

猎豹以速度闻名,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10千米,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它们特殊的爪子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它的名声——在奔跑时,它们的趾甲插入地面,脚底的肉垫上还有一层茧可以抓住地面,这一切构成了两双完美的跑鞋。除此以外,硕大的鼻孔和鼻腔以及鼻内上部的空腔使猎豹在奔跑时可以吸入大量空气,猎豹的支气管和肺比同体形的猫科动物要大,可保证它们不会缺氧。它们在奔跑时的呼吸极快,可以达到每分钟130~150次!长腿也提升了它们的速度。另外,猎豹的速度推进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异常柔韧的脊骨,以至于在奔跑的时候它们的后腿能够伸到前爪的前面,当后脚着地时脊背伸展,推动前脚跃向前方。它们还有可以当作尾舵的扁平尾巴,能够快速调整奔跑的方向。

肯尼亚莱基皮亚,正在追击黑斑羚的雌猎豹(www.daowen.com)

猎豹是少数依靠追击猎食的猫科动物,但它们的最高时速仅能维持大约500米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它在速度上是无敌的,但之后它们便累了。猎豹依然没能摆脱猫科动物长跑耐力不足的缺点。因此,猎豹也需要在环境的掩护下偷偷接近猎物,然后进行短距离追杀。为此,它们爆发力惊人,有研究人员称其能在两秒钟内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55~70千米。但它们未必会成功,它们的主要猎物羚羊也是奔跑高手,并且擅长急转弯。

一旦得手,猎豹会咬住羚羊的喉咙闷上好几分钟,确保猎物已经被憋死。猎豹的嘴巴没有其他大猫那么强劲有力,不能直接扭断对方的脖子或者咬断脊椎。它们不会冒险过早放开羚羊,一旦猎物站起来继续逃跑,它们很可能已经没力气追赶了。

捕获猎物后,猎豹需要马上进食。它们通常没有能力保卫自己的猎物,最多会有13% 的猎物被狮子或者鬣狗抢走。事实上,猎豹尽量避免冲突,因为一旦受伤,它们就跑不快了,那可能比失去食物更加致命。此外,猎豹也很少吃腐肉,甚至很少返回去吃自己上次吃剩的猎物。这一点,它们和不仅要拖走猎物,还要把猎物挂树上一直吃的豹,也是很不一样的。

坦桑尼亚塞伦盖蒂,雌猎豹和它的幼崽

猎豹是少有的会组团的猫科动物。与狮子那种少量雄狮加一群雌狮的家族式群体不同,雌性猎豹是独行的,雄性猎豹则会结成团伙。它们在草原上组成了“男团联合体”,也就是全雄群。与有蹄类动物雄性之间那脆弱的友谊不同,关系稳固的雄性动物联合体是猫科动物社会的一大特色。

除了独行的雄性,一些雄性猎豹结成了包含2~4个成员的永久性团体。这些联合体中的主要成员往往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也就是说,通常它们是兄弟。不过,有时候它们也会接纳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入伙,但那个考验是相当严格的。试图入伙的单独雄性有可能被赶跑,如果赖着不走,则有可能被攻击,甚至造成死亡。即使被收留,在前几年里,新伙伴也是地位最低的那只。它不能离原来的那些兄弟太近,人家一起靠在树荫下,它只能在太阳底下晒着,时不时还要挨揍。大概要经过几年这样的悲惨日子,它才能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中。

南非的猎豹联合体
图片来源:詹姆斯·坦普尔摄

对于猎豹来讲,形成联合体是有巨大的好处的。首先,它们拥有了更强的防卫能力。要知道,联合体是有领地的,它们会驱赶进入领地的其他雄性,也会和其他联合体发生领地争端的冲突。有了领地,才有机会和路过或者停留在领地的雌猎豹交配。虽然没有领地的流浪雄性也有机会和雌猎豹交配,但机会渺茫得多。而且,联合体将有能力捕捉到更大型的猎物。一般来说,一只猎豹很难搞定成年牛羚、长角羚这样的大型猎物,但联合体可以。所以,即使百般不情愿,联合体还是会收留新成员;即使新成员受尽折磨,也还要努力让联合体接纳自己。

今天,就像其他野生动物一样,猎豹的生存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猎豹在非洲范围内的数量已经减少了77%,在北非,除了阿尔及利亚南部和埃及,猎豹已经灭绝;在亚洲,只有伊朗还有一个不足100只的种群。猎豹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定为易危物种,但在亚洲,则是处于极危状态,随时都可能灭绝。造成猎豹生存状态下降的原因,除了它们的皮毛被觊觎或者担心其危害牲畜而蓄意将其杀死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适合它们奔跑的广阔草场越来越少了,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沟壑和拉网对高速奔跑的它们来说是致命的。希望这些劫后余生的大猫能够存在得更长久一些。

另一种可以组成雄性联合体的猫科动物是狮子。它们形成了猫科动物中最复杂的群体,它们是母系父权的社会,也是草原的霸主。“狮子王”这个名字足以说明它们在草原中的地位。

尽管狮子曾经广布在亚欧大陆,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今天,除了少数亚洲狮在印度苟延残喘外,非洲是它们最后的乐土。

雄狮颈部的鬃毛是它们的显著标志,这条“围巾”也使它们在热带草原上饱受炎热的折磨。但即使如此,它对雄狮仍相当重要。深色的长鬃毛就如女人的秀发般吸引异性,也能帮它们在雄性中建立起威望。这里面暗含着一个潜在的逻辑——一个拥有如此累赘的家伙仍能健康生存,足见其遗传与体质的优秀。作为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雄狮的体形更大,它的体长可以达到2.6米,体重250千克,而雌狮大约只有它的2/3。一个狮群一般由1~6头雄狮、4~12头雌狮,以及若干幼狮组成,总规模一般在15头左右。而大的狮群能有超过30个成员,更小的群体也不鲜见,特别是随着栖息地的压缩,以及近年来在狮子中流行起来的“猫科动物艾滋病”,狮子的总数减少,狮群也在缩小。

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一群雌狮子

因为狮群的大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它们的领地面积也有变化,大的可以达到400平方千米,小的只有几十平方千米。狮子用排泄物标记领地,虽然不同狮群的领地边缘难免会有重叠,但只要不是太“过分”,它们彼此还是有一定容忍度的。

一般来讲,狮群中的雌性是比较固定的,它们一生都在群体中度过,往往具有血缘关系。不过,它们偶尔也会接受外来的雌狮。尽管曾经观察到个别雌性被驱逐,但是总体来看,狮群中的雌性成员的组成还是比较稳定的。而雄狮则不同,它们是流动的,成年后的雄狮会离开群体去流浪,击败别的群体的雄狮,试图成为群体的领导者。

狮群体现合作关系的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育幼,二是捕猎。尽管其中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同一群体的雌狮往往是同期发情,结果就是,不同雌性产下的同批后代的年龄是相近的。这使得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幼狮哺乳,当有些妈妈去捕猎时,剩下的妈妈就能担当起所有孩子保姆的角色。

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年轻的狮子正在学习如何杀死牛羚

在捕猎的过程中,狮子会单独捕猎小型猎物,对于大型猎物则往往进行合作捕猎。团队中的主力是雌狮,多数情况下雄狮并不插手。当然,如果猎物太强壮,它们也不会袖手旁观。毫无疑问,狮群也不会介意打劫其他捕猎者,诸如把豹子撵上树、赶走鬣狗群之类都是常有的事情。虽然雄狮出力不多,但它们分到的食物却是最大的,雌狮如果想凑上去分食,往往会招来一顿抓咬。事实上,雄狮76% 的食物来自“吃软饭”,12% 是抢别的动物的,剩下的12% 才是它们自己捕获的。在分食的时候,狮群是很讲实力的,年轻的雌狮比年老的要强壮,后者会表现出相应的顺从。至于幼狮,如果想吃肉,那就排队去吧。

雄狮虽然在捕猎上贡献不多,但它们代表着整个群体的终极战斗力,承担着守护雌狮和幼崽的重任。特别是在面对其他雄狮挑战的时候,虽然雌狮子偶尔会参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仍是雄狮。

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狮子兄弟在清晨的阳光下热烈地问候对方

但是,在很多时候,一头形单影只的雄狮很难在草原上立足,它需要形成联盟。这些联盟可以有亲缘关系,也可以没有。但是毫无疑问,具有亲缘关系的父子或兄弟更容易形成联盟。这些雄狮一同流浪并捕猎,一同向某个狮群的雄性发起挑战,驱逐它们,接管狮群,然后一同守卫狮群。但是,整个联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退,联盟里年长的雄狮会衰老死亡,一些争斗也可能夺取它们的性命,使联盟减员。但仍然生存的雄狮会守护曾经战友的后代成长。终究会有那么一天,年轻的外来雄狮发起挑战,将衰老的雄狮击败并驱逐。再次转入流浪生活的雄狮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捕食,或者抢夺鬣狗等其他捕食者的食物,终日伤痕累累。有时候,它们会偷偷溜到偶然出现的流浪雌狮旁边,与之相伴;有时候它们则会潜入别的狮群的领地捡食残羹冷炙,还要时刻提防地盘主人的发觉。它们可能会和其他雄狮再次结成联盟,也可能会形单影只地不停流浪,直到生命的尽头。

坦桑尼亚的恩戈罗恩戈罗,睡在一起的雄狮兄弟联合体

作为草原上几乎最强大的力量的庇护对象,幼狮表面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愁吃喝,也没有安全问题。但事实是,幼狮的死亡率高达80% ,而雄狮生长到成年的机会更是只有10%。它们的日子,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在猎物充足的前提下,雌狮每17~24个月会发情一次,孕期为100~119天。即将生产时,雌狮会悄悄离开群体,寻找自然掩体进行分娩。雌狮每次可以产下2~5头幼崽,初次和末次生产一般会产下1~2头幼崽。刚出生的幼崽只有一两千克重,需要经过3~15天后才会睁开眼睛,之后才会爬。这个时期,幼狮极容易受到其他捕食者的攻击。出生大约6周以后,幼狮的活动能力增强,雌狮会择日将它们带回狮群。

在狮群里,小狮子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吃奶。虽然别的雌狮会在妈妈外出捕猎的时候照看它们(即使是孤儿也会受到看护),但是雌狮显然是本着“亲生优先”的基本原则来喂奶的,所以幼狮要找机会多吃点儿奶,比如在雌狮睡着的时候。在能够吃肉以后,小狮子则只能吃成年狮子剩下的,大约有1/3的幼狮会因饥饿而死亡。

而且一旦原来的狮王被击败,新来的雄狮会清理掉群体中的幼狮,以便雌狮可以尽快发情,而这会导致一场惨烈的杀戮。在食物严重不足时,狮群也会捕食幼狮。此外,在狮群迁徙的时候,一些幼狮常被抛弃,它们或者饿死,或者成为其他猛兽的猎物。至于雄狮,一旦接近成年,往往会被驱逐,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会死亡,少数会在野外的环境中锻炼得更坚强,成为未来的王者。

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上的斑鬣狗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