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物王朝:蹄子与尖角家族

动物王朝:蹄子与尖角家族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显示,相比牛,羚牛和羊的亲缘关系应该更近。在我国,生活在秦岭地区的羚牛得到了很好的研究。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独牛。与岩羊相似,家群也是羚牛群体生活的核心。但羚牛的家群有三种呈现方式,其一是父母与后代组成的完整家庭,其二是母子群,其三则是雌雄成年羚牛组成的夫妻组合。组成社群的家群一同觅食和迁徙,雄性羚牛会担当起守卫的职责。

动物王朝:蹄子与尖角家族

有蹄类动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社会性。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人们驯化了不少有蹄类动物,比如牛、羊、马、驴、猪和鹿等。其中,马和驴属于奇蹄类,其他则属于偶蹄类。区别奇蹄类和偶蹄类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数数它们每只脚上的蹄子数,看看是奇数还是偶数。

羊的攀缘能力举世闻名,它们的蹄子能够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铆在山岩的缝隙上,并且它们擅长调整自己的重心。我们眼中的险峻岩壁,在它们看来,就像平直的大马路一样。在我国,岩羊(Pseudois nayaur)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野生有蹄类动物之一,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估计在我国山区生活着几十万头岩羊,如果在户外探险,与它们不期而遇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岩羊很好识别,特别是成年雄性,它们有一对像倒置的八字胡一样的大角,角尖微微向后弯曲,两只角的根部截面近似呈三角形,距离很近,这些都是显著的特征。

喜马拉雅山系的岩羊

岩羊的性情温和,形成的群体也比较松散。但总体来讲,岩羊还是倾向于聚集成群的,独自活动的岩羊占比不到10%。

岩羊最基本的组织是母子群,也就是雌岩羊和一只幼崽组成的小群。有时候这个小群还包括上一年的亚成体,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三只羊的小家庭,也可以称之为家群(family group)。在幼羊成年离开之前,家群都是比较稳定的。而岩羊的其他聚群就比较松散了,它们还能以全雌性、全雄性和雌雄混合等方式汇集成更大的群体,但是这些群体通常不稳定。相比那些依靠血缘关系聚集在一起的动物,岩羊更加包容,它们随时可以接纳新的成员,也不介意旧成员的离去。

岩羊会因为觅食、饮水或者休憩而聚集到一起,但是这些群体不时会解散成小群,或者与其他岩羊组成新的群体。此外,它们也会因为繁殖和迁徙而聚成相对稳定的群体,但是在繁殖期或者迁徙结束以后就会解散。当然,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免不了会有所争斗,以决出优势等级的顺序。

相比岩羊,在我国分布的另一种有蹄类动物——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的社会性就要复杂得多。其实羚牛和岩羊的亲缘关系不算太远,因为严格来说,不管是牛、羚牛还是羊,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牛科(Bovidae),甚至包括多数被称为羚羊的动物,都属于牛科。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显示,相比牛,羚牛和羊的亲缘关系应该更近。

在我国,生活在秦岭地区的羚牛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它们的组织形式是重层的,也就是可以分成一层一层的,大致可以分成家群、社群和聚集群三层。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独牛。

与岩羊相似,家群也是羚牛群体生活的核心。但羚牛的家群有三种呈现方式,其一是父母与后代组成的完整家庭,其二是母子群,其三则是雌雄成年羚牛组成的夫妻组合。通常,一个家群都不会太大,大约只有几头羚牛。

此外,还有以家群为基础的变形——混合群。多数群体性动物的混合群指各种性别和各种年龄的个体混合在一起。而羚牛则不同,羚牛的混合群是指外来的亚成年个体加入只有雌性成年羚牛带领的家群中的情况,这相当于家庭接纳新成员,妈妈有了“干儿子”。显然,这在哺乳动物中并不多见。

以家群为基础,一些有关联的家群会暂时性地聚集在一起,组成社群。组成社群的家群一同觅食和迁徙,雄性羚牛会担当起守卫的职责。在这个大前提下,羚牛社群同样演化出了“幼儿园”,也就是由少数雌性羚牛看护自己的和没有亲缘关系的小羚牛。这一行为的出现,意味着羚牛的社群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彼此之间的信任度是很高的。

社群也是羚牛最主要的集群类型,不过在夏秋的繁殖季,几个社群会集结在一起,形成聚集群。聚集群的规模就比较大了,可以达到四五十头,有的甚至能达到上百头。但这是很不稳定的集群方式,至少秦岭的羚牛是这样,聚集群在繁殖季节之后就会解体。

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它们在繁殖季节的事情吧。我在这本书里会为你展示很多具有较强社会性的动物的繁殖行为,它们多数都是各自独立进化出来的行为,你会觉得它们有些地方很相似,有些地方又有所不同。这是在自然选择的塑造作用下,各自进行适应性演化的结果。这些结果不一定完美,但至少保证了物种的生存。体会它们,你说不定会有所感悟。

在繁殖季节,成年的雄性羚牛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位于群体内的成员,一种是完全游离的独牛。在群体内的雄羚牛,一般已经确立了地位顺序,也就是产生了阿尔法雄性,它将拥有优先交配权。社群中的其他雄性,如果想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它们的选择就只有主动离开现在的群体,成为针对其他群体的挑战者,也就是独牛。

独牛会在各个群体之间游走和观察,寻找合适的挑战目标。它们的判断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观察社群中是否已经有雌羚牛做好了繁殖的准备,另一方面就是评估目标群体中雄羚牛的实力。经过认真评估以后,独牛才会选择一个群体,然后默默地尾随,并进入群体中。

接下来就是向原来的优势雄性发起挑战了。这些重达300千克的大家伙开始助跑、撞击、对顶、互相挤压……战斗非常激烈,可以持续几十分钟,直到一方败北。一旦挑战者成功,就会成为优势雄性,被挑战者要么选择留下成为低序位者,要么就脱离群体成为独牛。相反,如果挑战失败,那挑战者就得继续去流浪了。

不过根据统计,挑战者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在75% 以上。这大概得益于羚牛群体允许其他雄性在一旁观察,并且评估自己的实力吧?

由于羚牛的社会组织方式比较多变,它们的头领可以是雄性,也可以是雌性。头牛在群体中具有权威,并且领导群体行为。比如在采食的时候,如果群体成员较多,它们往往会在觅食地分散开来,但头牛可以通过吼叫将它们召唤回来,集合到一起。同时,头牛也承担着警戒的职责,一旦有危险,它们会用嘴唇打出响亮的声响,然后引起群体成员迅速聚集。在迁徙时,头牛和强壮的个体分别会在头尾压阵,以确保安全。如果遇到捕食者,它们会展现出和前文中北美野牛差不多的行为,但是它们还有一个额外的策略,大群羚牛有可能分成几个小群向不同的方向逃走。这一策略能起到迷惑敌人,同时化整为零的作用。

白尾鹿的名字来自它们尾巴下面的白毛。竖起尾巴是一种示警行为

与牛科相对应,鹿科动物的角是分叉的,特别是雄鹿,你可以凭借这一点,很容易地将它们彼此区分开来。比如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鹿类,在我国,虽然没有自然种群,但有人工饲养的群体。白尾鹿最显著的标志是尾巴腹面长着白色的毛,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的尾巴会竖起来,用这丛白色向同伴示警。同时,这也是让幼崽紧跟母鹿的标志。迪士尼著名动画小鹿斑比的原型正是白尾鹿。(www.daowen.com)

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白尾鹿的幼崽会跟随母亲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年到几年。同样,家群也是白尾鹿群体的基本单位。但是与羚牛不同,白尾鹿在繁殖季采取的是雄性占据领地,与进入领地的雌性交配的繁殖方式,也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到的资源保卫型的交配模式,与非洲的黑斑羚类似。这也表明,即使同样是有蹄类,它们仍然会采取不太一样的社会组织和繁殖策略。

而且,白尾鹿的雄鹿之间还有故事。美国得克萨斯州研究白尾鹿的动物学家贝内特(Bennett)和布朗(Brown)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两位把白尾鹿的雄鹿分成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亚成年的雄鹿。一直到1岁或者2岁,这些雄鹿依然会跟随自己的母亲,生活在小小的家群里,它们主要在母亲的领导下,并不独立。

白尾鹿的母鹿与小鹿

第二种,即脱离家庭头一年的雄鹿,被称为“亚优势流浪者”(subdominant floaters)。在这个阶段,雄鹿会和不同的群体建立关系,包括雌雄混合群以及全雄群,但是这些关系都是短暂的、相当不稳定的。

第三种类型就是处于全雄群中的雄性。全雄群的核心是一些成年的雄性,它们建立了非常稳定的关系。根据两位科学家的观察,这些核心一般是由2~4只雄性组成,其中一对雄性的关系最为稳固。在全雄群中,彼此之间的进攻性很低,特别是在群体中处于核心的雄性之间,就更低了。虽然在繁殖季节,这些群体会解散,但是繁殖期过后,那些关系较好的雄性会再次聚集到一起。全雄群的家域范围比较小,也有比较固定的活动区域。

第四种类型则是“优势流浪者”(dominant floaters)。这是一些成年的并且非常强健的雄性,它们不太喜欢定居的生活,拥有很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家域很大。它们看起来能和所有类型的群体建立短期的关系,它们的定位大概就是白尾鹿社会中的游侠或者浪子吧?

我们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全雄群上,比如一个被称为“土耳其陷阱”(Turkey-trap group)的群体。我真不知道这个诡异的名字是怎么从动物学家的脑子里蹦出来的!当然,也许是“火鸡陷阱”也说不定,因为土耳其(Turkey)和火鸡(turkey)在英文里只是大小写的区别。但不管是哪个名字,都诡异极了,它让整个全雄群听起来像是一群非主流的小男孩。

从1969年的6月30日到11月6日,这个群体基本是由6个成员组成的。核心成员有3个,分别是HBT、TT43和TT33,它们都是成年的雄鹿。它们三个呈现出了线性的优势关系,也就是说HBT是老大,TT43是老二,TT33是老三。剩下的三个是不太稳定的小弟——它们确实要年轻一些,它们的角更小,有时会离群,也有可能重新加入。

取食浆果的白尾鹿全雄群

11月6日,维持了四五个月的“土耳其陷阱”瓦解了,繁殖的躁动使它们分别投入到了热烈的求偶活动中去。虽然我们非常期待,但遗憾的是,研究报告没有说明它们各自求偶的收获。无论如何,到了12月10日,轰轰烈烈的求偶活动结束了。

“土耳其陷阱”的核心成员们又再次聚集到了一起。它们互相顶着角力,确定自己的排位。这一次,HBT仍然是老大,但是老二的宝座易主了,TT33变成了老二,TT43变成了老三。

不知道是不是受不了被取代的刺激,到了1970年的1月3日,TT43已不再是群体的一员。群体的核心变成了HBT和TT33,还有两个小跟班。

这个情况持续到第二年1月14日,HBT的鹿角掉了。雄鹿的鹿角每年都要脱落,然后换上新角,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这对HBT的统治事业来说,却是毁灭性的打击——TT33因此上位。但是TT33也没高兴多久,很快,它的鹿角也掉了。之后,持续的观察活动就结束了。

通过对全雄群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雄鹿之间还是存在友谊的,但是这些友谊像玻璃一样脆弱——不仅排位随时可以变换,当需要求偶的时候,小集体也可以毫不犹豫地就地解散,“各自开张”。即使如此,在不需要争斗的时候,聚集成群依然是有好处的,这样可以增加群体的防卫力,居于群体核心的成员也得到了保护,并获得优质的生存资源,而那些刚刚成年的小跟班则得到了历练。

事实上,你最好不要和雄性有蹄类动物谈友谊,它们随时准备用角顶你几下,以便确认一下彼此的社会排位,哪怕你们之前的关系一直不错。我甚至怀疑,它们越认同你,就越可能跟你争夺排位。我家放弃养鸡事业以后,还养过绵羊,有一只公羊和一小群母羊。虽然也没有挣到钱,但是攒了很多羊毛,可以让我在上大学的时候穿上纯羊毛填充的小背心,这让在冬季学校的食堂里喝着热汤的我汗流浃背。人类驯化了几千年的绵羊,性格已经算是绵软,但公羊照样会顶人。后来那个公羊有了只崽,同样是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羊崽还没成年,就已经学会争排位了。你过去了,得防着它,免得冷不丁它就给你来一下……

如果说羊有可能带来点儿困扰的话,那么具有锋利鹿角的雄鹿就是带来危险了。已经有很多案例证明,被人类收养长大的雄鹿会给人带来威胁。它们会攻击人类,因为它们的认知出现了混乱,它们把人类视为同类。它们会袭击主人,也许是为了确认自己的排位,也许是要在繁殖季节划定领地,驱逐“同类”。如果主人没有灵活的身手,很可能会被尖角刺伤,甚至造成严重的伤害。它们的角不仅生来尖锐,平时也会用心在树木或木桩上打磨……这样的雄鹿放归自然以后,对于在林中行走的人们来说,也会是一种威胁:它们身体强健,并且与多数野生动物倾向于避免与人接触不同,它们有可能会主动发起角斗。正是因为这样,在雄性有蹄类的收养和放归上要格外谨慎。

塞伦盖蒂的非洲草原象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