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鹅都市:幼年企鹅的托儿所与繁殖地

企鹅都市:幼年企鹅的托儿所与繁殖地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鹅密密麻麻地站立在这样的巢穴中,“鸟头攒动”,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有企鹅保卫,从高空俯瞰,还可以看到在成年企鹅的包围下的幼年企鹅“托儿所”。有人形象地将大型的繁殖巢穴称为“企鹅都市”,实不为过。这时候,“小棕棕”已经长成了“大棕棕”,有了自保的能力,它们会加入繁殖地的托儿所,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组成“棕色团子夏令营”。“夏令营”由少数成年企鹅带领。

企鹅都市:幼年企鹅的托儿所与繁殖地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已经用了太多的鸟类作为例子来介绍动物以繁殖为目的的聚群行为,因为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鸟类的求偶行为最多样,形式也达到了极致。我们索性把鸟类的故事进行到底,仍然以它们为例,来说明在繁殖地动物如何在群体中抚养后代。恰好,有一个类群相当合适——企鹅

每当提起企鹅,我都会想起它的英文名字“penguin”。这背后有一个相当让人忧伤的故事:最初,“penguin”这个名字并不属于这些南极鸟类,而是指在北冰洋海域活动的另一种不会飞的海鸟——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然而,16世纪,欧洲的水手们找到了大海雀的繁殖地,并且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内,消灭了数以百万计的大海雀,导致了它们的灭绝。甚至,连它们最初的名字都被剥夺,给了在南极和它们有些相似的企鹅。而大海雀的灭绝,也只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造成的物种灭绝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曾经的大海雀的复原图,它们已经灭绝

不过好在当人们把目光锁定在南极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大为进步,终于没有把这些大水鸟全放进锅里煮、油里烹,让它们幸存至今。加上目前南极海域保护得比较到位,企鹅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在企鹅中,最有名的可能是帝企鹅了。曾有一部来自法国的大师级纪录片《帝企鹅日记》,详细记录了帝企鹅的生活日常,包括它们为了繁殖而聚集成群和哺育后代的场景。我非常建议读者有时间找来看看。至于本书,我准备稍做规避,换另一个和帝企鹅外形非常相似但又不太一样,并且在国内介绍得相对较少的物种——王企鹅(Aptenodytes patagonicus)。

通过名字,你大概可以猜到,王企鹅比帝企鹅要小一点儿,但王企鹅紧随帝企鹅之后,是体形第二大的企鹅。与帝企鹅常年驻守南极大陆不同,王企鹅活动在南极大陆的外围,也就是亚南极地区的岛屿上。事实上,在几十种企鹅里面,真正常年驻守南极大陆本土的只有帝企鹅。

繁殖地的王企鹅,棕色的是雏鸟,有些已经开始脱毛,换上成鸟的羽毛

目前,王企鹅共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Aptenodytes patagonicus patagonicus)分布在大西洋南部岛屿及附近海域,麦夸里岛亚种(Aptenodytes patagonicus halli)则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岛屿上及附近海域。在这些岛屿上,王企鹅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繁殖巢穴,每个繁殖巢穴可能包括几十个到50万个不等的繁殖对。企鹅密密麻麻地站立在这样的巢穴中,“鸟头攒动”,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有企鹅保卫,从高空俯瞰,还可以看到在成年企鹅的包围下的幼年企鹅“托儿所”。有人形象地将大型的繁殖巢穴称为“企鹅都市”,实不为过。“企鹅都市”像真正的人类城市一样,会有些许的热岛效应,让它们在寒冷的冬季能够多上一丝温暖。

出海捕鱼的王企鹅

与帝企鹅一样,王企鹅也喜欢吃鱼。它们的主食是一类被称为灯笼鱼的小鱼,这类小鱼是南半球海洋里最常见的鱼类之一,也是诸多捕食者觊觎的目标。作为不会飞的水鸟,王企鹅练就了很强的游泳能力,一般速度大约为每秒钟2米,和人跑起来差不多一样快。它们最远可以游到距离巢区1 600~1 800千米的地方觅食,整个觅食旅程甚至超过5 000千米。当然,一旦小企鹅孵化,它们要及时回来养娃,不能再跑这么远了。

王企鹅在繁殖地聚集并交配。每次,王企鹅夫妇只会产一枚蛋,经过大约55天,这枚蛋才会孵化,相比其他鸟类20天左右的孵化时间,这真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企鹅父母轮流孵蛋,大约一两周换一次班。

历尽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小企鹅浑身长着棕毛,看起来和父母一点儿也不像。事实上,我在很大程度上相信,相当多的鸟类对后代出生后是否像自己并不太介意,毕竟很多雏鸟和成鸟的差异看起来实在太大了。这也许也是巢寄生在鸟类中常见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对小企鹅来说,这个颜色太重要了。缺少自卫能力的它们可以借助这身土气的毛色,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去,尽量减少暴露的风险。(www.daowen.com)

小王企鹅孵化出来以后,首先要学会踩在父母的脚面上,尽管它们走路都还不利索,但是也要马上踩上去。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钻到父母的肚皮底下,那里既温暖又安全。

在繁殖地,一对王企鹅父母会留下一只照顾小企鹅,另一只就出海觅食了。王企鹅出海的时间在企鹅中是最长的,多数企鹅最长不超过三天,而它们是三天起步,通常要一周左右才能返回,还有的能拖两周甚至更久。

一旦归来,全家就算丰衣足食了——返回的王企鹅差不多要增重2千克,相当多的鱼都存在了胃里。相比其他动物的胃,王企鹅的胃里含有额外的抑菌物质,可以防止胃里的食物腐败变质,保质期可达三周。在这段时间内,王企鹅父母随时都能拿出鱼来喂食。

王企鹅和它棕色的宝宝

但是,随着小王企鹅逐渐长大,父母中只派一只出去觅食就不够了。这时候,“小棕棕”已经长成了“大棕棕”,有了自保的能力,它们会加入繁殖地的托儿所,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组成“棕色团子夏令营”。“夏令营”由少数成年企鹅带领。王企鹅父母则双双出海去打鱼了,然后陆续返回,在“夏令营”中找到自己的孩子,完成喂食。

这个过程里最让人着迷的事情莫过于,离家很久的父母是如何在密密麻麻的“企鹅海”中找到自己的孩子的?要知道,如果好不容易攒足了食物却喂错了娃,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孵蛋的时候,归来的企鹅需要找到正在孵蛋的另一半,并与它换岗。与一些有固定巢穴位置的鸟类不同,这些孵蛋或育雏的王企鹅是在缓慢移动的,它们把蛋或者孵化不久的宝宝放在脚面上,然后就这样托着慢慢挪动。在这期间,王企鹅平均可以移动4.4米,如果按照比例换算,这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从一间比较大的电影放映厅的厅内移动到了厅外。考虑到繁殖巢穴“鸟头攒动”的盛况,找到挪了地方的配偶实在没那么容易。企鹅的解决办法是靠鸣叫,夫妻双方必须熟悉对方的声音,然后彼此通过声音来定位。不过,声音也不会传得太远,所以,返回的企鹅要能比较准确地找到原来分离的地点,然后发出鸣叫声。根据蒂埃里·兰格尼(Thierry Lengagne)等人的研究,每次鸣声可以覆盖大约500只企鹅,这种呼叫在短中距离内寻找配偶是有效的。或者说,配偶不能走太远,如果它们已经走到远得听不到了,也就不可能做出回应了。

这件事对于进入了“托儿所”的小王企鹅更是性命攸关。要知道,海鸟的繁殖巢是相当嘈杂的,雏鸟必须能从这些背景声音中准确识别出父母的呼唤,前去取食。然而父母并不常来,所以雏鸟会等得非常辛苦。一旦错过,面临的可能就是灾难了。皮埃尔·乔凡汀(Pierre Jouventin)等人曾经对王企鹅专门用于呼唤的长声鸣叫进行过声学分析,他们录制了王企鹅父母的鸣声,然后对它们进行声学修改,测试雏鸟的反应,以确定雏鸟是如何识别这些声音的。

从声学记录上来看,这些鸣声非常复杂,包括了若干个音节,以及音节之间的一些低频的停顿。鸣声就像指纹一样,可以代表鸣声主人的身份。幼年王企鹅只会对父母的鸣声起反应,而忽视掉其他王企鹅的鸣声。根据不断播放各种被篡改的声音测试,我们得知幼年王企鹅主要识别鸣声的头半个音节(大概0.23秒长),以及头三个泛音(harmonics),然后做出判断,是否父母已经归来。

漫长的等待,努力“竖起耳朵”倾听,这样的日子,要一直持续到“大棕棕”蜕下毛,变成一只帅气的成年企鹅,并学会游泳为止。从蛋到哺育期结束大约要花13个月。而等年轻的王企鹅有资格当父母了,它们已经3岁了。

牛羚迁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