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石子与忠贞:探索动物王朝中的婚外情与忠诚现象

小石子与忠贞:探索动物王朝中的婚外情与忠诚现象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石堆上孵卵的阿德利企鹅事实上,类似的婚外情在阿德利企鹅等单配制的动物中相当普遍。这种情况在超过90% 的鸟类中存在,少数哺乳动物也是单配制。如果这一解释成真,鹿鼠在动物中可谓难得的忠贞楷模。灵长类采用这一婚配制度,一方面是因为雌性群体一般较小,雄性便于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雌性的繁育期长,幼崽也需要保护。鸟类是一雌多雄制比例最高的,大约达到了0.4% 。

小石子与忠贞:探索动物王朝中的婚外情与忠诚现象

虽然对雄性来说,在竞争中败下阵来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事情就没有转机了。很多时候,它们可以重整旗鼓,再次挑战,或者曲线救国,从别处想想办法。

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就是组成雄性联盟,共同去挑战那些占据着雌性资源的雄性动物。这种雄性联盟的建立通常基于雄性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如两头从小一起长大的雄狮,如果它们联合向一位老年的狮王挑战,极有可能得手。而在这种雄性联合体统治狮群的时候,雄性是共享生殖权的。

而一些雄性动物也会去偷偷勾引雌性,如在金丝猴群体中,就有雄性成功从别的雄性控制的雌猴群体中拐出配偶的案例。而在那些多雌多雄的群体中,如狼或某些灵长类动物,成年个体间是存在等级制度的,高级别的动物优先享有交配权。但地位较低的个体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只要它们能够顺利躲开高级别个体的监视就行。

当然,方法还不止这些。对阿德利企鹅来说,干燥的小石块是重要的生存资源,能保护小企鹅孵化,但是由于繁殖时聚群的企鹅数量很多,筑巢地的石块往往不够用。于是,雄性个体之间就会冒着被攻击的风险互相偷窃石块。雌性则会躲开配偶,引诱未交配的雄性进行交配,以便将该雄性的石块拿走,而这个没有配偶的雄性也借此获得了一次产生后代的机会。

在石堆上孵卵的阿德利企鹅

事实上,类似的婚外情在阿德利企鹅等单配制的动物中相当普遍。单配制是一雌一雄的动物在繁殖季节生活在一起,共同哺育后代的婚配方式。当然,在下一个繁殖季,它们仍可以另觅新欢。这种情况在超过90% 的鸟类中存在,少数哺乳动物也是单配制。不过,在整个繁殖季,这种看似稳固的合作只是表面现象。在单配制的鸟类夫妻中,有30% 的后代和雄鸟没有血缘关系。这说明雌鸟背地里是接受其他雄鸟的诱惑的。当然,有些已婚雄性也会拈花惹草,大山雀、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双色树燕、鳞头树莺等都是寻找“婚外恋”的好手。对雄性来说,婚外生殖可以将自己的基因尽可能扩散;而对雌鸟来说,则有机会使自己的后代具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这也是一种“不把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做法。

有些雄鸟更过分一些,它们会偷偷寻找“二房”。比如一些雄性花斑鹞会首先赢取一个配偶的欢心,在配偶开始孵蛋以后便趁机开溜,再去另觅巢穴赢取第二只雌性的欢心。当“二房”产卵时,原配的卵开始孵化,雄鸟就会回到原配身边,它将多数精力用于照顾与原配的后代,对于“二房”只是顺路照顾。其结果是,原配的后代发育的情况要好得多,而“二房”的后代成活率低,也比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要瘦小。这样看来,“二房”是受害的一方。但对雄性来说,它获得了更多后代,是一种生殖上的成功。

此外,雌性的妒火也是维持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比如在长臂猿家庭中,雌性之间的强烈排斥,对维持一夫一妻制贡献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单配制中,也确实存在终生单配制的动物,比如童话故事里的那种天鹅——疣鼻天鹅(Cygnus olor),每年的“离婚率”低于5% ,确实算得上忠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要至死不渝。至于被渲染得如何忠贞的鸳鸯,不过是在繁殖期才配对而已,雄鸳鸯骨子里其实也是个“花心大萝卜”。

但是,同样有些可能是极度忠贞的例外,比如鹿鼠(Peromysus polionotus)。它们也是一雄一雌制,而根据对178个鹿鼠家族的DNA分析,人们发现家族中90% 的幼鼠都是同一只雄鼠的后代,这表明雌鼠与其他雄鼠接触得很少。而且研究显示,大约13%的洞穴中,只有成年雌鼠,而缺乏雄鼠,有科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雄鼠死亡,雌鼠独守巢穴造成的。如果这一解释成真,鹿鼠在动物中可谓难得的忠贞楷模。

我们可以把思路再扩展一下,来看看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的情况。之前我们介绍的求偶场交配方式,严格来说,就是属于一雄多雌的模式,叫求偶场一雄多雌制(lek polygyny)。这种婚配制度,雄性既不占有配偶,也不占据资源,它们在传统的求偶场展示个人魅力,赢得雌性的青睐,最终和多个雌性交配。这种模式下,雌性握有选择权,交配后,雌性单独抚养后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优秀的雄性可以和多个雌性交配,而一些劣势的雄性可能一次交配都无法完成。以锤头果蝠(Hypsignathus monstrosus)为例,6% 的雄性可以占有80% 的交配权。

疣鼻天鹅一家(www.daowen.com)

总体来说,这个世界上大约有2% 的鸟类和94% 的兽类都是一雄多雌制的。除了求偶场,一雄多雌制中还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一种是资源保卫型一雄多雌制(resource-defense polygyny)它的核心就是保卫繁殖资源,比如领地。非洲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雄性争夺草场,拥有各自的领地,雌性则成群活动,当雌性达到雄性的领地时,雄性就可以与其中处于动情期的雌性交配。这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雄性黑斑羚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看好自己的“营盘”,坐等雌性上门。

在繁殖季节,争斗的雄性黑斑羚

另一种则是看住雌性的、被称为雌性保卫型一雄多雌制(female/harem defense polygyny)的婚配方式。在这种婚配制度中,雄性直接占有多个配偶,往往和雌性群体一同生存,并且承担保卫的职责。很多灵长类采用了这一婚配策略,如吼猴。灵长类采用这一婚配制度,一方面是因为雌性群体一般较小,雄性便于控制,另一方面是因为,雌性的繁育期长,幼崽也需要保护。而占据雌性的雄性必须拼死护住自己的群体,一旦群体易主,新到的雄性要做的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杀死群体里的幼体,也就是上个雄性的后代。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新雄性要在自己控制的这段时间内,尽可能早地让雌性怀孕,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被击败,而杀婴行为能让雌性尽早转入发情期。

相应地,一雌多雄制(polyandry)也是存在的。鸟类是一雌多雄制比例最高的,大约达到了0.4% 。一雌多雄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类型,比如同样有资源保卫型的,只不过这次控制领地的变成了雌性,由它们来坐等雄性上门。矶鹞(Actitis macularius)雌性的卵较小,生殖代价低,后代活下来的比例也小,而且孵卵由雄性负责,雌性会分配给它三枚卵孵化,然后就去找别的雄性了。

同样存在雄性保卫型一雌多雄制,就是一个雌性和一群雄性形成繁殖社群,也就是雌性拥有稳定的后宫。美洲驼和南美洲的几种走禽都是这个制度。当然,也存在着既不控制资源也不控制雄性的一雌多雄制。这种情况下,雌性之间互相干扰,限制对方与雄性交配,而使自己尽可能多地与雄性交配,如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中就存在这种情况。

在一雌多雄制下,性选择发生了变化,通常雄性更漂亮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那些雌性看起来会更加艳丽,而且一般由雄性孵卵。而这种制度的产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雌性在每个窝里的产卵数量比较固定,比如一窝产4枚卵。如果雌性希望生育更多后代,那它就要再产一窝。这时候,可以自己孵一窝,配偶孵一窝,当有别的雄性加入的时候,雌性就可以从孵化中解放出来,一雌多雄制就在演化中出现了。

繁殖季节的红颈瓣蹼鹬,近处的为雌性,它脖子上的颜色更深、更鲜艳

另一种类似一雌多雄的现象就是“精子储存”,这一现象在蛇类中非常普遍。雌性交配后可以用贮精腺保存精子并和多个雄性交配,然后排卵时再释放精子受精,这一策略有利于精子竞争,以增强后代的活力。类似的情况在果蝠中也存在。当然,如果考虑昆虫的话,这个数量将大大增加,位于社会性演化最顶峰的蚂蚁,多数情况下就属于一雌多雄的婚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