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野牛的对抗能力和攻击方式

野牛的对抗能力和攻击方式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的北美野牛并不是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食草动物,它们的尖角锐利,并且能以每小时五六十千米的速度发起冲锋,被它们正面撞到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狼的体形比北美野牛小很多,即使在静止状态下,野牛也可以用角把它掀到半空中,然后再补上一角,那也是相当严重的伤害。此外,北美野牛的后腿也可以蹬踢,造成伤害。在被袭击的37次中,野牛群有15次继续奔跑,持续的平均

野牛的对抗能力和攻击方式

对于鱼类和爬行类,往往是体形或者年龄相仿的个体结成群体,但哺乳动物并不是这样,哺育幼崽的特性使后者在形成群体的时候往往拖家带口。比如北美野牛(Bison bison)就是一个拥有有趣的群体反捕食策略的例子。

北美野牛和非洲野牛不同,但是和欧洲野牛(Bison bonasus)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是冰川时代的孑遗物种,像猛犸象一样长着厚毛,非常适应寒冷的环境。人类的捕杀在猛犸象的灭绝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洲野牛和北美野牛身上差不多同样如此,只不过这两种野牛坚持得更久一些,以至于有了转机。起初,欧洲野牛在野外已经被捕杀光了,幸好动物园里还有少量幸存,所以它们等到了被放归的机会,今天生活在野外的欧洲野牛都是早先动物园中少数幸存者的后代。由于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它们的身体素质可能略有下降,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所降低。事实上,我相当怀疑它们同样丢失了一些行为特征,因为大脑比较发达的动物往往会通过野外生活获得一些经验、习惯或者知识,然后通过“亲子教学”传承下去,以至于同一个物种的不同族群,往往在行为上会有所区别。动物园的圈养显然不利于这种传承,而且圈养本身也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因此,即使欧洲野牛被放归,并且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种群,它们也已经不完全是当年的欧洲野牛了。

幸运的是,尽管当年贪婪的皮革贸易消耗了上千万头北美野牛,但还是幸存了那么一小撮,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北美野牛平原亚种(Bison bison bison)最后的保留地,使得它们得以保留那些野生行为。由于森林亚种(Bison bison athabascae)的主要栖息地在更北方、更荒凉的加拿大,它们的日子更好过一些,野生行为保存得也更加完整。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北美野牛群

北美野牛成群活动,通常会形成包含成年公牛、母牛和小牛的混合群体。虽然成年北美野牛的体形庞大,体重可以达到一吨,不太容易被捕食,但它们仍然有天敌。狼和灰熊都会捕食北美野牛,尤其是对年幼和衰老的野牛具有很强的威胁,这两类野牛往往身体较差,很容易陷入险境。

但是,群体可以保护它们。成年的北美野牛并不是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食草动物,它们的尖角锐利,并且能以每小时五六十千米的速度发起冲锋,被它们正面撞到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一旦整个牛群朝向一致发起冲锋,捕食者就必须避其锋芒。狼的体形比北美野牛小很多,即使在静止状态下,野牛也可以用角把它掀到半空中,然后再补上一角,那也是相当严重的伤害。此外,北美野牛的后腿也可以蹬踢,造成伤害。一旦捕食者出现,相对分散的北美野牛就会聚集到一起,形成紧密的群体,并把弱者保护在中央,然后强壮的野牛用头和身体挡住它们,形成一个防御阵型。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防御阵型,它们也是有可能进攻的。强壮的雄性有可能出群驱赶捕食者,整个牛群也有可能跑动起来驱赶敌人。在跑动的过程中,幼年的野牛会被裹挟在队伍内侧,尽可能减少暴露的机会。

通常,跑动的牛群足以驱赶单个捕食者,比如一头灰熊,但未必能对付狼群。北美灰狼的狼群成员较多,它们中的一部分可以绕到牛群的背后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北美野牛群可能会选择逃走。这时候,会有强壮的野牛离群进行断后,等大群体脱身以后再去追赶群体。这种行为策略在面对捕食者的时候是有效的,但还是差点儿葬送了整个物种——这些不知道马上逃跑的家伙成了猎人眼中最好的靶子,那些强壮的野牛可以轻易地被贪婪的子弹放倒。

不过,这种行为在地质历史的多数时间里是相当有效的,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自保能力的较大型动物来说。这种行为并不局限在野牛中,并且至少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恐龙足迹化石表明,体形庞大的鸭嘴龙类同样是成群行动的,年幼的个体也被裹挟在了队伍的中间。当然,它们和北美野牛之间没有继承关系。它们是完全不同类的动物,只不过由于相似的处境,采取了相似的生存策略,这是一种趋同进化。(www.daowen.com)

北美野牛对同伴的生死状况具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且行动果决。我至少看到过两组来自野外记录的影像资料,体现出了它们面对北美灰狼时的那种果决。一组影像是牛犊被狼袭击,母牛奋力营救,但是,当牛犊的要害被狼咬住而被放倒时,母牛立即离去,不再救援。这是一种看起来既无奈又冷酷的行为。一直以来,我都相信大脑比较发达的哺乳动物是有感情的,目前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您将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在这组影像中,我看到了母牛不惜以身犯险去保护小牛。然而,在保护失败之后,没有电视剧里那种呼天抢地还需要有人拉着才肯离开的感人桥段,也没有红着眼睛准备决一死战的架势,母牛果断地离开了,绝不拖泥带水。也许它知道,狼从来都不单独行动。

另一组影像是牛群在狼群的追赶下逃走。一头牛掉队了,被几匹狼拖住,逃走无望。担任阻击任务的野牛在归队追赶牛群的过程中,从后面赶上来,有几头从旁边跑过,而最后一头则直接撞在了那头掉队的野牛身上,将其撞到,然后越过它,扬长而去。我无法知晓最后这头牛的想法,但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被撞的那头牛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成了狼群的大餐。狼群停止了追击,整个牛群安全了。假如野牛是有意识地做了这件事情,牺牲这个成员以换取群体的安全,那简直是一个冷静得让人毛骨悚然的决策。假如野牛是无意识地跑到了这个路线上,不得不从这里通过,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种果决——它并未因为同伴的阻碍而减速,而是毫不犹豫地撞开了路障,这仍然是一种理智到近乎冷酷的行为。但是我却无法用“自私”这个词评价它,因为它为了群体撤离而勇敢战斗,并且最后一刻才撤离。

这大概就是野兽和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它们见惯了生死,并且形成了有效的生存策略,它们可以为了群体撤离而留下来断后,也能果决地抛弃掉营救无望的同伴。这是在无数生死考验之后塑造的性格,也许只有完全野性的动物才能表现出来,同时,这也印证着大自然的残酷。

接下来是逃走之后的事情。卡宾(L.N.Carbyn)在加拿大的工作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他是一位对北美野牛很熟悉的动物学家。对于多数被追捕的食草动物来说,一旦狼群停止追捕,它们差不多立刻就会停下脚步,不再逃跑。但是北美野牛却不是这样。在被袭击的37次中,野牛群有15次继续奔跑,持续的平均距离是17.5千米,相当于跨过了一座中型城市。其中,在1981年2—3月,他们甚至观察到了一次长达81.5千米的大逃亡,地点在加拿大森林野牛国家自然公园。

加拿大,雪地中的北美野牛群

1981年2月8日,这群大概有90个成员的野牛群在雪地里被发现了,后面跟着一个由8匹狼组成的狼群。牛群的处境显然不太乐观。就在这天白天,下午3点10分,狼群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在几次接触之后,3点25分,试探中止。后来对雪地的痕迹的观察表明,在之后的18个小时内,狼群进行了反复的试探,但是没有完成猎杀。2月14日,再次观察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接触。我们可以猜想,狼群差不多已经盯死了这群野牛。由于大型动物的运动速度快、移动范围大,并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科学家很难24小时不间断地对它们进行监控。在这段时间里,狼群很有可能已经对野牛群进行过更多次的试探,也在不断地对野牛群施压。狼群的耐性一向很好。

2月16日,狼群终于完成了首杀,一头母牛死亡,牛群移动了20千米,到了另一个地方。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3月6日,狼群又找上门来,下午5点25分,牛群形成了紧密阵型,狼群无功而返。当天晚上,也许是次日黎明,狼群对牛群的攻击性施压再次奏效,牛群奔逃了超过7.2千米。3月8日,狼群被观察到尾随监视着牛群,距离非常近。3月9日,狼群被观察到在一头刚被杀死的牛犊尸体旁休息,看来,它们完成了第二杀。雪地上留下的痕迹,完美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狼群从上次被观察到的地方,追逐着牛群,行程4.3千米,它们穿过了草地,在林地完成了猎杀。通常,在夏季猎物充足的时候,狼群捕获了猎物就会停止下来。但是,这个时期不一样,它们会追逐牛群,这真是一场噩梦。事实上,狼群似乎已经结束了连续追杀,但牛群仍在继续逃跑。足迹显示,牛群一直呈紧密阵型,并且没有停下来进食。随后,牛群的阵型变得松散了一些,足迹变得散乱了一些,但是,它们依旧没有进食。大概经过20千米的跋涉,牛群到达了一条铲过雪的公路,在那里稍做休息。之后,牛群继续跑路,到3月9日再次观察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又移动了长达61.5千米的距离。

就像卡宾指出的那样,牛群的这种长距离迁徙有它的适应性意义。只要它们逃出了这群狼的领地,也许就能够避免被无休止地追杀了。这场折磨持续了差不多3周,它们肯定已经被吓坏了,赶紧要摆脱那个噩梦一样的地方。然而,危险的是,它们有可能会闯入另一群狼的领地,它们的生活仍将惊心动魄。而一旦脱离了群体,个体的日子则会更加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