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竹笛在二人台中的应用:重要意义及成果

竹笛在二人台中的应用:重要意义及成果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竹笛是中国民族吹奏乐器的代表,流传于全国各地,被大众所熟知。直到今天内蒙古还保留着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剧目及牌子曲200多个。而二人台竹笛作品的创作则对二人台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习笛的过程中接触到二人台知识和二人台音乐,对于二人台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的搜集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

竹笛在二人台中的应用:重要意义及成果

二人台孕育于晋陕冀地区,形成于内蒙古地区,是融合民歌、舞蹈、戏曲、曲艺、牌子曲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艺术。二人台在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二人台唱腔、二人台小戏、二人台牌子曲三大类。唱腔为纯演唱,辅以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来源于民歌、山曲等。小戏则有布景、角色扮演、故事情节,边演边唱。牌子曲为纯器乐曲。

竹笛是中国民族吹奏乐器的代表,流传于全国各地,被大众所熟知。而二人台作为一个地方性小剧种,它的发展其实是有劣势的,如二人台唱腔,选用当地方言作为主体语言,所以其流传范围仅限于晋冀陕蒙交界地带,不利于二人台的广泛传播,这也是二人台受众面积小,不易大规模传唱、发展的症结所在。但是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凭借着竹笛表演广泛的受众面,使二人台在全国甚至国外得到传播,二人台音乐也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对二人台的传承、发展、传播所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文化可以分为两种,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有形存在的文化,如文物古建筑等,另外一种则是无法用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如行为、表演、口述等形式就无法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一般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形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自娱自乐的功能,是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窗口。而二人台正是内蒙古、山西等地区流传着的民间表演形式,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语言上有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性,散发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泥土芳香。直到今天内蒙古还保留着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剧目及牌子曲200多个。

(二)对二人台音乐发展传承的意义

由于二人台演唱所用语言为当地方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二人台的推广和传承,所以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二人台牌子曲)仍流行于晋冀陕蒙一带,向外推广存在一定难度。普通话的普及也使二人台只流行于乡镇甚至村落,受众大多是农民百姓,而城市里的孩子们却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二人台音乐,即使接触到也无法理解其唱腔内容,因而无法产生兴趣而排斥二人台音乐,更不会选择去学习二人台演唱或演奏。而二人台竹笛作品的创作则对二人台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竹笛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吹奏乐器,相对学习二人台音乐的学生,学习演奏竹笛的学生相对较多,全国分布范围较广,学习竹笛至中级阶段就不免要接触到二人台竹笛作品,因为二人台竹笛作品是众多竹笛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二人台作品的过程中就会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二人台音乐,由于许多二人台风格的竹笛作品都改编自二人台牌子曲或二人台唱腔音乐,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其风格特性,习笛者必定会采取各种方法去了解二人台文化,或是阅读文献资料,或是查找二人台音乐音响资料进行学习,这样习笛者就会对二人台文化有更深一步了解,对二人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习笛的过程中接触到二人台知识和二人台音乐,对于二人台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作品传播范围来看,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的受众更加广泛,如竹笛独奏曲《喜相逢》《五梆子》,这两首作品是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的代表作,它们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其原本的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碰梆子》,是其成为竹笛作品后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这对传播发展二人台音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对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创作的促进意义(www.daowen.com)

传统二人台音乐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著名作曲家联合创作的《长征组歌》中的《到吴起镇》中引子部分笛子旋律就选用了二人台唱腔音乐《偷南瓜》的曲调。著名的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则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

作曲家或演奏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性特点与风格,通常会广泛吸收、借鉴原民歌、戏曲、器乐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以凸显作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大致可从如下几种音乐形式中汲取精华。

1.对民歌音调的把握。民歌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艺术遗产,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原生态民歌则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一民族的音乐形态,具有更加独特的文化以及艺术价值。通过对原生态民歌音乐形态的分析,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一民族的音乐风格,并在创作中主动吸收、借鉴其中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以实现对民族性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也能为民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作曲家在创作时既可以大部分地保留具有鲜明特色的原生态民歌音乐,以其为主体进行改编,也可创作新的音乐并加入有特征的民歌元素进行再加工,进而创作出民族风格性较强的音乐作品。

2.对戏曲音调的把握。戏曲发端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鲜明的民族特征,能够完全体现出这一民族或地域的音乐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将戏曲音乐融入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中,能够塑造更加鲜明的音乐形象,凸显民族音乐风格。戏曲中一些程式化和民族化的内容对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对传统民族器乐音乐的把握。传统民族器乐作品是民族音乐风格作品创作的基础,在创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民族器乐音乐一般以为民歌或为戏曲伴奏的形式出现,也有独立于唱腔的专门性器乐作品,如蒙古族阿斯尔、二人台牌子曲、江南丝竹、福建南音等均为专门的民族器乐音乐,其从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的风格与特性,为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蓝本。对传统器乐作品的适当借鉴与运用,将传统器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把握其音乐风格,将会在创作的作品中最大限度地体现我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通过对二人台风格竹笛作品的搜集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对竹笛作品的创作研究也可以映射到所有的器乐作品的创作甚至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要创作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域的音乐作品,首先要把握其原本的音乐特点,并把这些特点运用到创作中,甚至夸张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很好地融入这一民族或地域的音乐元素,展现其特有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