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是二人台牌子曲演奏乐器中的一种,也是二人台牌子曲中重要的主旋律演奏乐器。与枚形制相似的竹笛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浙江河姆渡遗址的骨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骨笛,距今都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战国时期是竹笛的萌生阶段;汉晋时期竹笛制作开始使用独特材料,确立了普通六音孔竹笛的结构;魏晋时期泰始笛创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为笛的繁衍和发展带来了充分的条件;宋元时期,笛的使用扩大了范围,增加了使用功能;明清时期,笛的形制趋于规范。在中国笛史上,笛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轨道,竹笛在发展过程中也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竹笛在其发展道路上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演奏家和艺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都是标志性的。例如,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早晨》,开始了我国竹笛音乐由单纯演奏民间音乐转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创作音乐阶段。再如,1953年冯子存先生以竹笛独奏的形式进行表演,他是竹笛发展史中首次以独奏形式进行表演的艺人。冯子存先生同时把二人台音乐改编成竹笛独奏曲,这一举动不仅对竹笛艺术进行了拓展,也对二人台音乐的发展与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的文献和书籍中,关于枚与竹笛的区别都是从形制方面来对比。通过形制上的区分,让研究者和学习者较为明显地看出枚与竹笛的微小区别。在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中,由于二人台渐渐趋于规范和完整,伴奏乐器逐渐加入了民族管弦乐器,枚的使用也逐渐变成了竹笛。由于枚的指孔间距均等,在演奏音阶和旋律中,会出现音准与其他乐器偏差的情况,并且竹笛的音准稳定、音色与枚相似,所以竹笛的演奏更准确更合适。下表对枚和竹笛的形制进行了清晰的对比(见表3-1)。
表3-1 枚与竹笛形制对比表
通过上表对比分析得出,枚与竹笛的属性都是竹制横吹气鸣乐器;音孔与指孔的构成与功能一致,但指孔间距不同,枚的指孔间距均等,竹笛指孔间距根据不同笛管内径大小与笛壁密度大小,指孔间距不一;调性方面,枚只有一种调性,这种调性与曲笛的调笛相同,而梆笛与曲笛有多重调性;音色方面,枚的音色区域很宽,低中音区与笛音色相似,高音区与梆笛音色相似;用途与功能方面,枚只为二人台伴奏,而竹笛可以演奏南北派及创作曲目的大量作品,同时可以作为民族管弦乐的伴奏乐器;关于音孔位置及大小的对比,由于竹笛有着自己制作的工艺与要求,每一支竹笛的尺寸与音孔大小位置不一,笔者对各调竹笛尺寸与枚的尺寸进行了详细对比(见表3-2)。
表3-2 枚与竹笛音孔数据对比
注:调门以三孔为准。(www.daowen.com)
竹笛制作过程中,决定音准的因素很多,如竹子的年头、笛管壁的厚度、笛塞的位置。根据这些因素的数据制作出同一调笛子的笛身长度、音孔指孔距离各不相同,制笛师在制作过程中会对每支笛子进行微调。
枚在外形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以十二平均律制成的D调曲笛极为相似,均为有膜孔且第三孔发音为d,但制作时的律制各不相同。笔者从呼和浩特市二人台剧团吹枚手黄正国老师处了解到,二人台枚是按照古律制作的平均孔笛类乐器,其按音孔之间的孔距几乎相等;制作材料选用内径与C调曲笛相同粗细的竹子制作而成,因此管径较粗,管壁较厚;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大膜孔的开孔大小,提高演奏时枚发音的灵敏度。这些制作材料和制作手法的不同,也使枚的音色更加厚实饱满,更符合北方地区音乐粗犷豪放的气质,而这些也是枚与D调曲笛的不同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枚的指孔进行开孔时,首先确定筒音和第三孔音的开孔位置,然后按照将一个八度的音高距离平均分为七等份的方式计算出其他按音孔的开孔位置,即六个按音孔呈等距离分布。其音阶排列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筒音sol和do的音程与十二平均律基本一致,但第一孔音la较低,第二孔音略高于十二平均律的降si,第四孔音re稍低,第五孔音mi更偏低,第六孔音使用叉孔指法奏出的fa音则偏高。与按照十二平均律制作D调曲笛相比,枚的全音不足,半音则有余,且所有半音都相同。这样在一管吹四调的情况下,凭借吹枚手高超的演奏技艺,能将各调指法灵活运用,以适应乐队中不同唱腔情绪变化的需要,不论转到何调都十分方便。均孔指法的独特之处不仅实现了一支枚转四调的演奏,更带来了各调之间的色彩变化,由于调式主音在按音孔上指法的不同,带来了音色及律制的细微差别,也体现了二人台各调之间不同情感的音乐表达。
枚在二人台音乐中常用筒音作3(C徵调)、筒音作升4调式(C羽调)、筒音作6(C宫调)、筒音作7(C商调)四种指法四个调式。二人台音乐所用调式一般为四个宫系:F宫系、bB宫系、bE宫系、C宫系,俗称硬四字、满六字、下五眼、三眼。而在这四个调式的演奏中,手指上的风格性演奏技巧主要围绕固定音高C音和G音进行加花润色。通常二人台的演唱都是男女同腔同调,一场戏中会使用多个唱腔,而枚的这一均孔制作形制恰恰便于吹枚手实现一支枚转多调的演奏需求(图3-1)。
图3-1 音高与枚的指法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