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人台发展阶段及竹笛在其应用中的研究

二人台发展阶段及竹笛在其应用中的研究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台由民歌“坐腔”的清唱阶段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化妆演唱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民间戏曲、社火歌舞活动的影响,二人台从以前单一的“坐唱”渐渐发展为化妆演唱。19世纪后,二人台在表演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玩艺儿”登上了舞台,真正变成舞台表演艺术,这是二人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各个地区建立了二人台艺校、二人台学习班,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这个剧团为二人台剧目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台发展阶段及竹笛在其应用中的研究

二人台最早是以演唱民歌的“坐唱”形式出现的,就是人们在闲暇时围聚在一起,以当地口口传唱的民歌、地方小调和有趣味的“串话”来沟通感情,自娱自乐。蒙古族的牧民生来就喜爱歌舞乐器笛子三弦、四胡、蒙古古筝以及扬琴等都是牧民们喜爱的民间乐器。在牧民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唱上几句或演奏乐器。“坐唱”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内蒙古牧民家里。蒙古族人生性好客,喜欢在家里招待朋友,兴起时会一边饮酒,一边唱着优美的民歌,情不自禁地敲打起碗筷,再跳起蒙古族舞蹈。受蒙汉杂居的影响,蒙古族的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慢慢感染到汉族人民,逐渐地被接受,并被学习和效仿。“风搅雪”这种演唱形式就是蒙古族曲调和汉族的“丝弦坐腔”合起来演唱的,这是蒙汉民间艺术融合的结晶。人们把这种坐唱形式统称为“蒙古曲儿”。《绥远通志稿》记载:“土默特社会家庭及儿童娱乐方法,概与汉人同,常有蒙古曲儿一种。以蒙语编词,用普通乐器,如三弦、四胡、笛子等,合奏歌之。歌时用拍板及落子以为节奏。音调激扬,别具一种风格。后略其调,易以汉词,而仍以蒙古曲儿名之。”

二人台由民歌“坐腔”的清唱阶段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化妆演唱阶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方面,“坐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给他们带来快乐、愉悦;另一方面,“坐腔”内容不断丰富,受到蒙、陕、晋、冀等地区多种民间文化、民歌、民谣的影响,推动了二人台的发展。社会在发展,老百姓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受到民间戏曲、社火歌舞活动的影响,二人台从以前单一的“坐唱”渐渐发展为化妆演唱。发展过程中受到社火活动中的故事妆扮、手执道具、动作表演及呼应形式的对唱等特点的启发,艺人们把“坐唱”改为二人演唱,这时丑、旦角色已经出现。把自弹自唱、自拉自唱改为专业的小乐队伴奏演唱。二人边歌边舞,有说有唱,有“三大件”、梆子或四块瓦的伴奏。当时,“摸帽戏”开始形成,慢慢地呼之欲出,摸帽戏的产生其实就是因为在表演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戏时,戏中人物是由丑、旦角色相互串演多种角色,在角色更换上来不及换装,就临时换顶帽子或包块头布,以这种形式来区分老少,摸帽戏就是因此而得名。

19世纪后,二人台在表演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二人台从坐腔清唱发展到化妆表演,蒙古族艺人云双羊做出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这种载歌载舞的化妆演唱形式慢慢被人们称为“玩艺儿”。人们把从事这些艺术活动称为“打玩艺儿”。从“坐腔”发展到“打玩艺儿”只是二人台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在陕、晋、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文化活动了,很多民间艺人都把这种文化活动变成了商业演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他们结成不同的演出团体,少侧五人、多则十余人的职业或者半职业演出班子被当地人称为“玩艺儿班子”,为了挣钱,常年流浪卖艺。卖艺的地方都选在比较繁华的地段,如渡口、集市庙会、骡马会、赶“事宴”、商会、车马店、院落、厅堂等。在卖艺的过程中,后来也有人成名。其中,有蒙古族的巴图淖、云双羊和被人们誉为“神枚”的赵四、“拉塌地”周治家、“吹破天”张埃宾以及在表演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刘银威、越明、计子玉、樊六、高金栓、班玉莲等,从二人台的唱腔、音乐、舞蹈、唱本以及表演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增补了大量的叙事性和说唱性的新内容,从各个方面推动了二人台的发展。“玩艺儿”登上了舞台,真正变成舞台表演艺术,这是二人台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的绥、晋、陕三个省先后举办了民间艺人学习会,成立民间剧社、二人台剧团,成立了专门挖掘整理二人台传统剧目的戏曲审定委员会,并对很多剧目进行了改编、创新,这些剧目有《打金钱》《探病》《借冠子》《走西口》,经过改编的剧目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二人台的发展越来越快。中国唱片公司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卖碗》《走西口》两个剧目的二人台艺术片。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山西河曲歌剧团用二人台唱腔移植的新歌剧《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儿告状》和该团创作的歌剧《一贯害人道》等剧目,在晋、陕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土默特旗巡回演出400余场,名震一时,影响非常大。名艺人丁喜才、刘全、刘银威、周满仓、张埃宾等还被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和专业团体进行指导,培养出了许多演员。二人台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进了一大步,各个省市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为了促进各省市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经常有艺人到省、区、县去传艺,加强了省市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包头著名艺人樊六多次赴山西、陕西等地对专业和业余的二人台演员进行指导,著名艺人丁喜才到山西河曲二人台剧团传授技艺。以上这些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二人台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的许多地方都先后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剧团,二人台艺术成为我国北方颇具影响的艺术品种,对二人台的改革与传承有了显著的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二人台的发展是飞快的,比如,呼和浩特、包头两市民间歌剧团对二人台的传统剧目进行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保留了二人台原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其他剧种的表演特点,从各个方面推动了二人台的发展。1963年,在内蒙古举办的全区二人台会演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剧目与演员。包头市民间歌剧团演出的《新打金钱》《探郎》、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的《闹元宵》等都是对传统剧目进行的改革和创新,这批新作品赢得了大家的喜爱。(www.daowen.com)

文革”后,涌现出一批新组建的专业团体,还有一些业余的团体。各个地区建立了二人台艺校、二人台学习班,解决了人才匮乏的问题。《杨柳青青》《二板头进城》等一批新创作的剧目问世,受到观众的好评。为了更好地完善二人台艺术,1982年,内蒙古文化局召开了二人台艺术改革经验交流会,对二人台近30年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提出“振兴二人台,创建新剧种”的口号,并把包头市民间歌剧团作为首个实验剧团,改名为“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这个剧团为二人台剧目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新编历史剧《丰洲滩传奇》为实验剧目,并确定剧种为漫瀚剧。1985年《丰洲滩传奇》应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特别邀请到北京汇报演出,获得文艺界、新闻界和北京观众的广泛称赞和喜爱。同年9月,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漫瀚剧团”。

2004年,中宣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四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电视台组织了晋、蒙、陕、冀二人台大赛。此次比赛规模大,参与的人很多,可谓前所未有的一次二人台艺术大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二人台艺术改革、发展成果的全面展示。赛后又组织二人台专场文艺晚会到北京演出,受到北京观众的高度评价。

二人台传唱逾千年,流传近万首,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来,二人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二人台艺术团创新演出模式,以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广大师生近距离欣赏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保护意识、传承信念老舍先生曾盛赞:“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玉蝶百花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