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花甲的姚宇林,花了半辈子去寻灯。
从北京潘家园,再到成都猛追湾,以及国内外的知名古玩地,他花费了30多年去寻找、收藏古今中外的各式灯盏,试图在灯影里解读历史的繁华与落寞。
2016年12月10日晚,成都金牛区金府路附近,62岁的姚宇林伏案写字。风一吹,屋里的灯影摇晃起来,显得愈发明亮。这灯光来自一盏油灯,灯盏的古朴造型和纹路,显出了它所经历的时光。
这样的灯盏器皿,姚宇林还有3000余件,大多陈列在他的公益博物馆里。从战国时期的豆形灯、秦朝的青铜灯、唐代的瓷器灯、明代的玉石灯,再到民国盛行的煤油灯等,跨越千年历史相聚一堂。
一人藏千灯 述古今辉煌
“以前的老屋,只有30多平方米,上下都挂着灯。”姚宇林头发花白,语速平缓,微弓腰杆,悠然检查每盏古灯。
金府路上的这家民间古灯博物馆,馆长就是姚宇林。这里面大多数藏品,都是他花费半生心血找到的。
“灯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人类高举的第一把火炬,便是灯最初的形态。”姚宇林站在一排石灯、贝灯之前说,古人后来用有凹陷的石头,或者贝壳,装上动物脂肪,便有了固定的灯具。
姚宇林说,借着灯火的光,祖先不再惧怕黑夜,并且能在岩洞之中,刻下各式图案和传说。再往里走,便是博物馆收藏的陶灯,当中的豆形灯,则是现今台灯的“鼻祖”,对后世的影响颇深。此外,各朝各代的木灯、玉灯、瓷灯,甚至国外的马灯、战场照明灯,都能在这里一一见到。
儿时老油灯 开启寻灯路
如今,姚宇林虽已坐拥千盏古灯,最牵挂的却是一盏老油灯。“这是我收藏的第一盏灯。”1981年,在成都入伍8年之后,他第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老家变化很大,在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一盏灰尘满布的土油灯。
“小时候,家里就是靠这个照明的。”拿着老灯,姚宇林想起小时候,他借着这盏灯写字、母亲在一旁缝作业本的场景,“这次探亲在家待的时间不长,离开时我用布把灯盏包好,带到了成都。”
“开始四处收藏灯,其实也是个偶然。”姚宇林从老家回来后,有次路过猛追湾,地摊上有盏造型奇特的灯吸引了他,最后花了几百元买到。
也是从那以后,他的寻灯、求灯路便一发不可收。从成都的猛追湾,到北京的潘家园,甚至国外的古玩市场,都有他寻灯的身影。
钟爱省油灯 或于邛崃造
30余年时光,他的藏灯愈发丰富。“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大约只占我收藏的一半。”姚宇林说,包括古灯、磨具、老烛,藏品已达3000余件,还有20余万字的相关资料。(www.daowen.com)
“随着历史发展,灯从最初的照明之用,衍生出了艺术观赏以及更多用途。”姚宇林介绍,比如一款吸蚊灯,灯芯在最下方,侧面和上面都有缺口,“灯点燃后,内部压力变化,会将靠近侧面缺口的蚊虫‘吸’入灯中焚烧掉”。
他还尤为钟爱“省油灯”。“某某不是盏省油的灯,这句话常被人挂在嘴边,但出处却无从查找。”姚宇林说,省油灯的确存在,馆内就有收藏,“与其他灯不同,省油灯下方有壶嘴,灯盏下是空的。”据他考证,最早的省油灯,极可能出自成都邛崃,“从壶口往底部注水,使灯盏有水冷效果,降低油温,减少消耗,从而达到省油之效”。
姚宇林和他收藏的灯 杨涛摄影
灯藏西夏文 引专家称赞
2000年前后,他曾在内蒙古出差,被一款青铜如意柄盏形灯吸引。“老板当时要价很高。”由于囊中羞涩,姚宇林没能将灯带回来,只拍了些照片留念,“回到成都后,几乎是茶饭不思,每天都念着那盏灯”。
他分析,根据上面的图案,这绝不是中原产物,可以断定年代在宋代,最不平凡的是,这个灯盏上有几个文字,“认不出来,后来懂行的朋友看后,怀疑是西夏文字。”
几个月后,他再次来到内蒙古,直奔这家古董店。老姚的诚恳最终打动了店老板,以最初的收购价转给他。“我向她承诺,终有一天,我会办一家古灯博物馆,这件物品一定放在重要位置。”如今,这件古灯陈放在博物馆,引来了众多中外专家、各界名流前来研究,“可以确定的是,上面的文字确为西夏文,只是还未研究出到底是什么意思。”
集齐十二生肖 盼走出国门
这样的收藏经历,姚宇林还有很多。
“最难得的,还是收集十二生肖的灯具。”10多年前,他在北方一处古玩市场,见到一只有些残破的兔白瓷灯盏,“这是个生肖,于是便萌生了集齐一套的想法。”
然而收集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几年都没见到一个。“有的是现代仿品,收集起来没什么意思,我要的是不同年代的生肖。”
“例如这个蛇形青铜灯盏,查阅资料后估计,极可能是古时候西域的产物。”姚宇林说,最老的在宋代之前,最年轻的是现代的狗形灯,“跨越千年的十二生肖,才算收集完成。”
2014年,在热心人的帮助下,老姚的民间古灯博物馆——成都宇曜古灯文化博物馆开馆。此后,他还在多地办过几场展览,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带着这些中国文化的灯,走出国门展出。”
(本文原载于2017年1月2日《华西都市报》
封面新闻记者: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