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徐霞客游记修辞注评:拟人、排比的表现与意义

徐霞客游记修辞注评:拟人、排比的表现与意义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排比:1.山头避雨二里,陟峰头①,又平行峰头一里,越其颠。崇峰回合,纡夹高下⑧,深篁密菁⑨,蒙密不容旁人。《滇游日记三》第718页。

徐霞客游记修辞注评:拟人、排比的表现与意义

拟人:

1.破壁扪天水争道

西一里,石崖矗夹,有水自夹中坠,先从左崖栈木横空度,即北向。……两崖夹石如劈,中垂一霤①,水捣石而下,蹬依壁而上②,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颡③,两不相逊者④。夹中古木参霄,虬枝悬蹬,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复知有攀陟之苦,亦不知为驱驰之道也⑤。《滇游日记八》第955页

注释:①霤(音遛):屋檐下积水的长槽。②蹬依壁而上:人紧靠着崖壁攀登而上。③扪:摸。颡(音桑):额头。争道跃颡:(水流)和人争着走道,直飞溅到人的额头。④两不相逊:谁也不愿谦让。⑤这两句意思相通,同义连文。指淋在冰冷的水中,人已麻木,不再感觉有攀登的艰苦,也不再觉得自己现在正在茫茫的旅途中了。

点评:“水捣石而下,蹬依壁而上”,“水若争道跃颡”这是拟人手法,“人若破壁扪天,水若争道跃颡,两不相逊者”,主要突出两崖之间水飞流直下,蹬道被占,人几乎与水一同前行,互不相让的情景。后一句,“不复知有攀陟之苦,亦不知为驱驰之道”,反映作者在旅途中艰难的跋涉,不知疲倦的忘我精神。

排比:

1.山头避雨

二里,陟峰头①,又平行峰头一里,越其颠。时浓雾成雨,深茅交道②,四顾皆沦如银海③。得峰头一树如擎盖,下有列石如错屏④,乃就树踞石而憩⑤。止闻飕飗滴沥之声⑥,而目睫茫如也⑦。……遂西入竹峡。崇峰回合,纡夹高下⑧,深篁密菁⑨,蒙密不容旁人。只中通一路⑩,石径逶迤,如披重云而穿密幄也⑪。《滇游日记三》第718页。(www.daowen.com)

注释:①陟:登高。②深茅交道:茅草很深,交叉覆盖,将道路阻挡。③四顾句:放眼四望,到处沉浸在像银海一般的浓雾中。沦:充满。沦:沉没。④错屏:相互交错的屏风。⑤就树踞石而憩:靠着树蹲在石头上休息。⑥止闻:只听到。飕飗:象声词,风吹过的声音。滴沥:雨滴下落。⑦目睫茫如:眼睛看出去一片迷惘。⑧纡:曲折。夹:相向而对。⑨篁:竹子。菁:草木。⑩句意:中间只有一条路可通。⑪披:穿。幄:幛幔。

点评:攀爬跋涉,风霜雾雨,这是常事。而霞客风雨无阻,坚韧不拔,苦中求乐,这就是他以躯命游的本性。你看,人在山头风雨中,天苍苍,野茫茫,可他没有丝毫的愁容,还把周围的环境用排比兼比喻的方式渲染得这么优雅:“沦如银海”,浓雾弥漫比作银海;“一树如擎盖”,树下避雨,树是撑起的伞盖;“列石如错屏”,高高低低的石头成了挡风的屏障。走在翠竹、杂草茂密,曲折坎坷的石径小路上,自我感觉像是在层层叠叠的云朵和帐幕之间穿行一样。

2.拨开丛棘过崇崖

过树沿西崖石脚,南向披丛棘①;头不戴天,足不践地,如蛇游伏莽,狨过断枝②;惟随③老僧,僧攀亦攀,僧挂亦挂④,僧匍匐亦匍匐。二里,过崇崖之下,又南越一冈,又东南下涉一菁,共里余,乃南上坡,践积茅而横涉之。《滇游日记十一》第1054页

注释:①披丛棘:穿过密密丛丛的荆棘杂草。②狨:猿类,即金丝猴。③惟随:只是跟随着(老僧)。④挂:这里指被树枝钩牵。亦:也。

点评:这里的排比是“僧攀亦攀,僧挂亦挂,僧匍匐亦匍匐”,说明他们在过西崖石脚时,行程的艰难。尤其是“头不戴天,足不践地”与“蛇游伏莽,狨过断枝”对偶句中的情景,这样的阴暗,杂草丛生,别说是要走二里这么长的路,就是看看,就已经使人毛骨悚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