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④,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⑤。是说游丐不在的时候,山洞内外都安宁、干净了。“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为暗喻。这些比喻,既反映了徐霞客爱山、怜山的真情实感,又反映了徐霞客对那些在山体上随意刻写,以及无辜糟蹋山灵的行为表示不满与谴责。
大约其峰自枫木岭东来,屏列灵隐(山名)之前,至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①,不作深杳之状。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②;而是时独诸丐寂然③。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④,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⑤。余遍历其下,复各扪其颠,洞顶灵石攒空,怪树博影,夸坐其上,不减群玉山头也⑥。《浙游日记》第96页
注释:①透漏穿错:指洞与洞之间是相通的。②句意:过去被杨髡在山体上又凿又刻,就像在囚犯脸上用墨刻字一样,现在又被游丐在这里闹腾糟蹋得苦不堪言。黥(音情),黥面。古时候的一种刑法,在囚犯脸上刻字,再用墨涂。③句意:恰逢这时候丐帮无声无息,非常安静。是时,这时候。独,唯有。寂然,寂静的样子。④声闻之溷:听不到嘈杂的声音,看不到脏乱的情景。⑤洗其骨:给山洗身。洗其容:给山洗脸。是说游丐不在的时候,山洞内外都安宁、干净了。⑥群玉山头:指传说中西王母居住之处,意指美丽的仙境。李白《清平调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点评:此段中的比喻,明喻、暗喻、借喻都有。“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是明喻。“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为暗喻。这半句和后半句“今苦于游丐之喧污”还兼有拟人手法。“不减群玉山头”为借喻,是借西王母仙居的美丽来比喻洞顶攒空的灵石。(www.daowen.com)
这些比喻,既反映了徐霞客爱山、怜山的真情实感,又反映了徐霞客对那些在山体上随意刻写,以及无辜糟蹋山灵的行为表示不满与谴责。用如今的话说,徐霞客的环保意识值得今人高度赞扬,更值得今人提倡、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徐霞客游记修辞注评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