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1 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
利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研究区4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进行分级,得到银川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图(图4-10)。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出东部相对较高、西部较低的特点,覆盖等级较高的植被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28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植被退化明显。1989—1999年,植被覆盖度减小,植被退化,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的城市建成城区和西部贺兰山山前;1999—2010年,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出现恢复,主要分布在西夏区城市建成区周边;2010—2017年,植被覆盖度下降,植被退化,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
图4-9 1989—2017年银川市植NDVI空间格局分布图
图4-10 1989—2017年银川市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布图
4.2.5.2 植被覆盖度年度变化
对研究区1989—2017年5个级别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和植被平均覆盖度分别进行统计,得到1989年、1999年、2010年和2017年的平均覆盖度分别为0.67、0.60、0.63、0.56,并根据以上数据制作研究区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直方图(图4-11)。由图4-11可知,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较高,主要集中在0.5~0.7,1989—2017年植被平均覆盖度整体呈减小趋势,植被表现为退化—恢复—退化的变化过程。
图4-11 1989—2017年银川市植被覆盖度直方图
4.2.5.3 植被面积变化
对银川市不同覆盖度的植被面积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989—1999年,Ⅰ级裸地面积增加,比例上升17.7%,Ⅱ级和V级植被面积减少,比例分别下降13.1%和5.26%;1999—2010年,Ⅰ级植被面积大幅减小,比例下降18.62%;Ⅱ级、Ⅲ级和Ⅳ级植被面积增加,比例分别上升6.1%、9.13%和3.84%;2010—2017年,Ⅲ级植被面积增加最多,比例上升了4.78%,V级植被面积减小最多,比例下降了4.63%;2010—2017年,Ⅱ级和V级植被面积减少,比例分别下降7.3%和10.33%,Ⅲ级和Ⅳ级植被面积增加,比例分别上升11.69%和6.21%(表4-11)。
表4-11 1989—2014年银川市植被覆盖面积及其变化率
4.2.5.4 植被转化过程(www.daowen.com)
由表4-12可知,1989—1999年,植被退化主要是由于46.18%的Ⅱ级植被转化为Ⅰ级裸地,44.74%的Ⅲ级植被转换为Ⅰ级裸地和Ⅱ级植被,39.7%的Ⅳ级植被转化为Ⅱ和Ⅲ级植被。1999—2010年,植被转化过程中,81.15%的Ⅰ级裸地转化为Ⅱ和Ⅲ级植被,63.09%Ⅱ级植被转化为Ⅲ和Ⅳ级植被,53.68%的Ⅲ级植被转化为Ⅳ和V级植被,植被出现了恢复。2010—2017年,约有22.37%的Ⅲ级植被转化为Ⅱ级植被,39.45%的Ⅳ级植被转化为Ⅱ和Ⅲ级植被,32.61%的V植被转化为Ⅳ级植被,植被再次退化。28年间,23.47%的Ⅲ级植被转化为Ⅱ级植被,52.48%的Ⅳ级植被转化为Ⅱ和Ⅲ级植被,76.45%的V植被转化为Ⅱ、Ⅲ和Ⅳ级植被,植被整体退化。
表4-12 银川市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 单位:%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