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考察调研以抚州金溪古村落当地居民为基础研究对象,深入调查研究现如今古村落村民的居住情况、生活现状、古宅利用情况、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以及他们对生活居住现状的看法,对古宅、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意见与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抚州不同古村落当地的村民进行采访,了解其生活现状及其古宅利用现状,并合计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59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等政策意见要求,各个古村落切实响应政府的号召,开展因地制宜的改造与重建修缮工作。本研究将调查抚州金溪县村民对于古村落居住现状及古宅保护与利用发展的看法与意见,为传统古村落今后的保护利用工作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居住的村落
由图5.1.1可知,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来自金溪县的11个古村落,分别是浯溪村、陆坊村、浒湾村、涂坊村、游垫村、后龚村、蒲塘村、岐山村、下李村、东源村及全坊村。其中,考察调研游垫村时,该古村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村落的修缮与改造工作,村落中大部分村民参与到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中,人群比较集中且想法较多,因此受访人群最多,有26人,占比44.07%;其次是浒湾村,有12人,占比20.34%,且受访者都为古村落现居住村民,因此受访内容的真实性与可参考性较强;再次是蒲塘村,该村落受访人数为9人,占比15.25%。其他村落受访人数较少,受访者为比较零散的村民,因部分村民表述为当地方言,沟通比较缓慢,因此最后问卷数量有限。陆坊村受访村民为3人,占比5.08%;岐山村、下李村受访村民皆为2人,占比皆为3.39%;浯溪村、涂坊村、后龚村、东源村、全坊村受访村民皆为1人,占比皆为1.69%。由结果分析可知,本次受访村民范围较广,涉及考察调研的绝大部分古村落,因此获得的数据可以保证下文调研结果的广泛性与可参考性,适用范围较广。
图5.1.1 受访者目前居住的村落
(二)年龄
如图5.1.2所示,受访村民以61岁及以上的人数为多,有23人,占统计总人数的38.98%;41~50岁和51~60岁的受访村民人数也比较多,两者都是12人,占统计总人数的20.34%;年龄分布在31~40岁的受访村民人数相对而言偏少,有6人,占统计总人数的10.17%;年龄分布于11~18岁、19~25岁、26~30岁的人数较少,分别只有2人,占比皆为3.39%;10岁及以下则没有受访村民,人数为零。由调查结果可知,抚州金溪县古村落老年人比较多,村中大部分为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大部分为留守老人,互相扶持和互相陪伴;年轻人较少,主要劳动力比较缺乏。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后可知:村落中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近的去县城,远的则出省务工。特别是目前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年轻人即便过年也不会回乡。村落中主要的劳动力是小部分30岁左右的年轻人和大部分40~60岁的中年人,他们一般会在村落附近的工厂上班,或者通过经商、种田、种植花卉水果等增加个人收入以维持生活。有个别受访者为年龄11~18岁或者19~25岁的青年人,他们是因过年而回家的学生。
图5.1.2 受访者年龄分布
(三)性别
由图5.1.3可知,在调查的古村落村民中31人为男性,占统计总人数的52.54%;28人为女性,占统计总人数的47.4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男女人数相差不大,调查取样的样本较为均衡,男女皆有,不会因性别差异而导致较大的数据偏差。同时也可看出,古村落中男女人数比较均衡,没有很大的性别数量差异,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图5.1.3 受访者性别
(四)职业
(www.daowen.com)
图5.1.4 受访者职业状况
从图5.1.4中可知,在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村民受访者中,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共有16人,占27.12%;在家务农者共有15人,占25.42%;打工的共有8人,占13.56%;处于退休状态的共有7人,占11.86%;无业者共有4人,占6.78%;学生共有4人,占6.78%;个体户经营者共有3人,占5.08%;家庭主妇共有2人,占3.40%。
社区服务类型的16位职业人员中包括社区主任6人、村委会妇联主席2人、村书记2人、村干部2人、公务员1人、村主任1人、办公职员1人、村落交通人员1人;从事打工的8人包括普通打工者3人、工厂上班者1人、工业园区工作人员1人、家管1人、外地务工1人、村里工作1人;处于退休状态的7位人员中有退休教师3人、退休赋闲2人、退役军人1人、退休干部1人;从事个体户经营的3人中有1人从事木雕生意。
由该结果可以看出,当下村内村民的管理依旧以自治为主,由基层管理人员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上的便利与服务,在社区工作的人员都有较高的服务意识,也希望自己的村子变得越来越好。对于普通村民而言,务农与打工依旧是首选职业类型,其中以务农这种传统农村生产方式为主要职业的村民占更大的比例,说明田野乡间对耕种劳作的重视,粮食仍然为劳作目的之首。打工者与个体户的总数占比达到了18.64%,说明村落内的村民也在寻找可以令自身及家庭更富裕的方式,他们通过外出打工寻找机会,或是靠自己的能力经营个体生意,以此谋求更多的财富,过上好日子。退休人员的比率体现出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村落内留守老人与退休后返乡的老人数目可观,这也是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现象。退休的老人已经出现体力衰减现象,但是拥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与阅历,如果能合理利用,将会成为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五)人口状况
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村落家庭平均人口数为7人,家庭平均外出打工或求学人数为2.8人,在传统村落中有近1/3的人口在外求学或打工,并不住在村落中。填答者中最多家庭人口数为16人,最多家庭外出打工或求学人数为14人。上述数据显示,传统村落由于产业经济发展薄弱、就业机会稀缺、受教育资源短缺、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而人口外流严重,呈现空心化的趋势。针对传统村落空心化的现象,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是传统村落建设的关键。此外,为提升传统村落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活力,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性,产业打造应充分考虑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要素,合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发挥当地特色,激发有创新活力的产业类型。[1]另有学者针对空心村提出整治模式,借由城镇化引领模式,对农村居民点用地、低效利用的空闲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民居住城镇化、耕地面积有效增加和土地经营规模化;借由中心村整合型模式,解决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村居住集中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的问题;借由村内集约型模式,解决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和公共资源配置的问题。[2]
图5.1.5 受访者家庭人口状况
(六)家庭收入主要来源
图5.1.6 受访者家庭收入来源状况
由图5.1.6可知,在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村民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来源中,以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的共有25户,占42.37%;从事种植从而获得收入的共有23户,占38.98%;选择其他选项的共有22户,占37.29%;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的共有16户,占27.12%;经商赚得收入的共有6户,占10.17%;靠养殖维系生活的共有3户,占5.08%;通过房产出租收租获得收入的共有2户,占3.39%;被调查者中暂时没有通过旅游开发分红获得收入的。
由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出打工为大部分村民受访者家庭收入来源类型之一,占比最高,说明务工对于村民而言更容易获得收入,也是村民在挣取收入时较为普遍的选择之一。而种植选项,即种地、农耕、耕作,该种劳动方式受到季节性影响,春秋季耕田,后期需要休耕田,因而该时期的耕地无法创造收入。政府救济位于打工、种植之后,大于经商养殖等方式,说明政府政策的落实较为到位,对于村落居民的补贴与救济基本能够落实到户,从而对村民进行及时的经济支持与资助。经商、养殖与房产出租整体占比不高,说明选择这几种获利方式的村内居民较少,其在租赁、买卖方面的涉猎也相对较少,观念仍然较为传统。而旅游开发分红的占比为零,也证实了大部分村落都处于开发不完全的状态,存在开发的潜力,同时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这样村民才能在未来建设成功时共享成果。
关于受访村民家庭收入来源的开放式问答,通过大致的归类分析,受访村民自发填写的“其他”类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做小生意、乡政机关工作、打工务工、退休金及提供相关建议五种类型。其中做小生意包括开农家乐、做小贩贩卖一些商品或是平日里卖一些米饺;乡政机关工作包括做书记、村委干部、村主任等获得工资收入;打工务工包括在厂里上班、工地打工,以及在村委会打工等赚取劳务报酬;退休金包括老年补助、国家发放退休金,以及有些女性村民靠自己丈夫的退休金生活等。也有一些村民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具有提升的潜力,政府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发放一些钱款用于村民自发自费整修房子的补贴。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会选择打工从而增加收入,而国家对于村民的资助、补助在他们的收入占比中也较为可观。这反映了两种可能:其一,国家对于村落发展的重视,即对于村民的经济问题十分看重,清楚地认识到农民富裕的重要性;其二,村落目前发展状况的潜力,即村民有待改变他们较为传统的盈利方式,去寻求更好的收入来源,从而增加自身的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