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实践

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实践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定居小布施町的居民数也随之缓慢上升,北斋馆可谓大获成功。

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实践

(一)日本小布施町:用葛饰北斋与栗子创生的发展哲学

1.小布施町的地方创生之路简介[18]

小布施町的地方创生活化利用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晚年在小布施町完成多幅巨作,于是当地在1976年成立了北斋馆,并进行修景计划,让居民、店铺经营者都有同一个新的、有个性的建筑外观。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居民、企业家、专门大学机构及町外的企业,一起交流实践“町民力”,组织召开“地方未来营造会议”,并邀请日本各地对小布施町感兴趣的人展开“青年会议”,在固定时间交流并讨论。未来第三个时期,即10年后、20年后,小布施町会变成什么样的地方。除了活化发展外,小布施町更注重永续经营。把握住小布施町原有特色和至今的发展脉络,在探索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共同讨论如何面对近在眼前的高龄少子化的危机,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创造更多地方工作,共创新价值观

2.小布施町的文化与资源利用策略[19]

小布施町的地方创生与文化复兴之路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文化驱动,北斋文化盘活小镇文化经济;第二,政策改造,响应政府乡村振兴计划;第三,产业复兴,挖掘旅游资源。

(1)复兴第一步:文化驱动,以北斋文化为契机,盘活整个小镇的文化经济。

葛饰北斋为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生活在1000年至1999年之间对全人类有巨大影响的著名人物的“百位世界千禧名人”中唯一的日本名人,其浮世绘风格作品《神奈川冲浪里》更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小布施町凭借着北斋的盛名,让没落的小镇重新回归到大众面前。

江户时代晚期,小布施町凭借千曲川的船运和周边完善的街道网络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北信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独特的“小布施文化”而风靡一时。但从19世纪末开始,小布施町人口不断外流到周边大城市,其经济文化也开始走向衰退,几乎被世人遗忘。直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掀起“社区改造”运动,小布施町趁势着手建设公共设施,并于1976年建成北斋馆。开馆当年参访者达3万余人,超当地居民人数3倍有余,后稳步增加至5万人。与此同时,定居小布施町的居民数也随之缓慢上升,北斋馆可谓大获成功。

在北斋馆的影响下,小布施町大大小小10多座美术馆陆续开馆,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其中包括高井鸿山纪念馆、小布施博物馆、中岛千波馆、日本灯具博物馆、小栗树美术馆、展示幕府时期以来茶具的“茶俚庵”、收藏古陶瓷器的“了庵”、收藏画家藤冈牧人作品的“小布施藤冈牧人美术馆”及展示小布施町历史的“历史民俗资料馆”等。

图4.2.4 小布施町的北斋馆(图片来源:关键评论[20]

(2)复兴第二步:政策改造,响应日本乡村振兴计划,打造“花之城”景观。

1980年,小布施町响应日本乡村振兴计划,再到2000年开展“开放花园”计划,使沿袭了传统江户风貌的小布施町凭借“葛饰北斋、栗子、花之城”三大招牌,吸引了接踵而至的游客,完成了活化复兴之路。1980年,日本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给每个乡村提供1亿日元的资金支持,小布施町用深远的眼光选择将这一大笔资金用于人才培养,10年间共计派遣160人前往欧洲研修,并为他们提供20万日元的免息贷款。归国后,他们将欧洲的生活方式和家家户户美丽的庭院带回了小布施町。与此同时,小布施町“花创造推进协议会”成立,公共空间中开始花景观改造,花除了作为景观元素之外,还被赋予发展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他们的带动下,小布施町居民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房子内是家庭私人空间,外部庭院则属于公共的欣赏空间。

(3)复兴第三步:产业复兴,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全国闻名的“栗子之乡”。

小布施町具有优质的酸性土壤等环境因素,出产的栗子品质相当高。在长达600年栽培栗子的历史中,小布施町的栗子更因江户时代被选中为进贡将军的珍品而闻名。小布施町以此作为突破口进行资源挖掘,并且秉持着“只有在这里才能品尝到的美味”的精神,开发了栗子糯米饭、栗子羊羹、栗子糖果、栗子和果子等各式栗子产品,甚至打造了一条用栗木边角料铺设的长达百米的观光小径,连接北斋馆和高井鸿山纪念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图4.2.5 小布施町的特色栗子观光农副产品(图片来源:关键评论[21]

小布施町的街道以栗子店为中心,从商店的招牌设计到贩售的纪念品,都能感受到小布施町不同于其他观光景点的特色,以及小布施町努力想要营造的氛围。许多当地居民甚至会开放自己的庭园,在庭园中放置啤酒供给器,让融入当地生活情境的旅客享用。

3.小布施町复兴后的成功转变(www.daowen.com)

第一,实现从0到100万人的游客量突破。改造前的小布施町仅有1家拉面店和1家荞麦面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餐饮店面。因为算不上是一个观光区,所以没有任何游客前来。改造后,整个小布施町拥有80家餐饮商铺,13家酒店住宿的规模,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超当地居民人口数100倍左右,且数据仍持续攀升。第二,完成本土文化复兴,带来经济复苏。整体而言,小布施町并不具备显赫的观光资源,但却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观光胜地,主要在于北斋文化为小布施町注入了强力的再生之源,带领独具当地特色的小布施町文化重新焕发光彩。这不仅为小布施町带来了大量稳定的游客,也使定居小布施町的居民数量随之得到提升。第三,促进产业复苏,打造栗子之乡的地域品牌。小布施町的栗子品牌化之路走得坚实稳定,关键在于“坚持对品牌质量的追求”的原则,从而完善了从开发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出了名副其实的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最后,加强当地居民的地域认同,获得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为小布施町设计了诸多产品的建筑大师隈研吾评价小布施町:“是聚集最尖端的感性及网络的磁场,凝聚了比日本任何城市都要强的城市感性。”持续几十年的乡村改造使“小布施”成为日本社区改造和景观营造的顶级梯队中的一员,而且在乡村振兴和开放庭院中所体现的政府居民一体化的共同管理模式,不仅为政府带来了可持续耗资低的良性管理,也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地域认同。

4.小布施町对抚州传统村落开发的借鉴

小布施町“社区营造”规划了很多方面和细节,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作为抚州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的参考。

第一,小布施町创生的独到特点在于开发精致的农副产品——栗子,对村落中的栗子元素进行立体化打造,从伴手礼、餐厅到通往美术馆的大道皆可看见其踪影。抚州地区村落其实也有很多代表性农副产品,例如广昌白莲、麻姑绿茶、浒湾油面、南丰蜜橘。因而抚州早已有努力向一村一品发展的规划,唯独缺乏参照对象与整体规划。小布施町是抚州村落打造一村一品可仿效的对象,学习小布施町对栗子产品的打造,即坚持“追求品牌质量”的原则,并成立了栗子研究所,不断精进开发栗子美食,进行质量把控,使整个小布施町地区的栗子得以品牌化。

第二,抚州传统村落的修缮与保护规划应向小布施町借鉴。小布施町传统街区修景规划深植于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本地街区的特色,注重传统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协调性,打造出能唤醒乡土情怀的建筑景观。

第三,中国在进行村落保护与开发或是乡村振兴时,往往着重在景观的建设或是旅游设施的打造,严重缺乏关怀当地区民的视角。不同于中国模式,小布施町的“社区营造”规划充分尊重居住者的意愿、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文关怀。小布施町为居民创造了美好的居住空间,提升了居住质量,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从而才能为开展后续的规划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由当地居民连同外界人士组成的“町民力”“地方未来营造会议”及“花创造推进协议会” 可看出当地居民对于社区营造的参与深度,由年轻人所组成的“青年会议”更是为社区营造注入了新活力,并保证其持续性发展。从当地人的角度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是抚州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应加强关注推行的政策。

(二)中国台湾地区宜兰白米木屐村:深度挖掘历史遗迹,打造旅游体验

1.台湾地区白米木屐村简介

宜兰白米社区旧名“白米瓮”,清朝开凿苏花大道,以白米为起点辟通奇莱之路。日据时期,发展矿石工业。 因盛产江某树——制作木屐的良好素材,而发展出木屐产业,成为重要的供应地。 虽经过二三十年的没落,然而社区发挥创意想象力,赋予木屐新生命,开始振兴木屐产业,以“白米心、木屐情”使白米木屐村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旅游观光景点及社区居民参与地方创生的典范。

2.台湾地区白米木屐村运作策略

第一,社会企业推动村落发展。宜兰县地方文化馆在以“社区型”与 “产业型”为主要形态的条件下,联结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社会企业”组织概念。宜兰在这方面已有先行者,即白米木屐村。在“社区总体营造”中,白米社区团结当地居民,透过社区组织的经营,近年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木屐文化产业,并成立台湾地区唯一的木屐文化馆,将社区生活文化与产业充分结合,让访客在体验过程中不仅能认识木屐,更能认识社区的本地文化。白米社区被鼓励以社区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再造进行社造,并以白米社区日据时期的重要工艺产业——“木屐”作为社区文化产业再生的媒介,进而再造白米社区。白米社区中至少有两个组织,一个是推动社区营造的非营利组织“白米社区发展协会”(社会目的),另一个则是生产行销社区文化产业的新经济体,即“白米社区合作社”(经济目的)。两个组织各自独立运作,但相辅相成。

第二,说好历史故事。在日据时期,白米社区是一个以水泥为主的小型工业区;之后,发展为矿石加工业。在此过程中,社区的生活形态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然而采矿造成了环境污染空气污染,这使白米社区曾是落尘最严重的地方。当地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社区总体营造,随着社区组织由任务编组转为人民团体组织,白米社区发展协会也顺应潮流成立。当时,该协会在检视社区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了传统的木屐文化,并通过1993 年到1998年5年间的努力探索,确立了木屐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木屐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不仅仅只是展示木屐,更有木屐制作与体验,采用立体化的方式打造木屐主题空间,说好曾经的木屐故事。

第三,当地管理部门起头带动,扶植村落发展。虽然白米木屐村的模式乃是由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营造过程开发出来的创意经营模式,但刚开始时政府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供若干补助,吸引一些地方社区发挥创意,以争取这些经费补助,那么白米木屐村不可能无心插柳地出现。例如,人才培养不是单一村落能自行完成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开设课程,培养居民符合社区发展需求的不同专长。一方面,社区通过自身特色去创造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此过程中提供资源让社区发展。基本上是双方面的合作,再加上居民投入后学得不同专长,才能变成三赢的政策。

第四,社区居民自主式经营动力。刚开始是由当地管理部门推动并扮演触媒的角色,但久而久之,补助经费就被稀释和分散给地方不同社区来运用。然而,一旦这个社区的地方创意产业发展获得成功,就可以靠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来永续发展下去。此时一旦增进社区居民的当地认同感,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创造正面良性的发展轨迹,政府起头及带动的角色功能就变得无足轻重,因为政府相关单位会转而去关心其他较为落后的社区,而对这些成功的社区不再给予太多经费补助与关注。由此可见,最后成功的经营模式还是得依靠社区本身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社区在有了自己的当地特色,也培养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认同意识之后,便能开花结果,成为吸引观光客来访的特色产业模式。

第五,村落永续经营理念。随着观光工厂的竞争日益激烈,白米木屐村体验馆的游客吸引力逐年下降,白米木屐村面临一次新的革命。社区力图转型,白米社区不仅有木屐,还有农村再生、艺术家驻村、溪流生态旅游、供背包客使用的木益客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体验项目让社区永续经营。

白米木屐村在推动产业的过程中,极大地改善了环境,从过往脏乱不堪、落尘量极大的地区渐渐演变为如今发展极为成功的社区。每逢假日,游客慕名而来,使白米木屐村成为其他社区争相学习的优良社区好模范。除此之外,居民对生活的态度也因此提升,积极营造了社区向善的共识,处处可见木屐创意融入居民的日常作息,社区整体的艺术感油然而生。

3.台湾地区白米木屐村对抚州传统村落文化利用的借鉴

第一,白米木屐村的成功主要来自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推动。抚州目前相类似性质的组织较少,据本团队考察得知,目前,抚州的南丰传统古村落保护协会及金溪传统古村落保护协会均是类似特性的团体。建议可以从政府鼓励做起,协助抚州地区成立相关组织,并进行适度的扶持,等待组织成熟后,政府再退居后位。第二,抚州可借鉴白米木屐村的地方在于对过去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挖掘后的故事打造。抚州相对于白米木屐村绝对有更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题材可以挖掘并进行文化的立体化营造,然而目前抚州当地缺乏相关的意识,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仅停留在对建筑“物”的保护,而没有意识到对于传统村落中历史与文化的活态保护。建议抚州地区相关单位可以逐渐将保护的范畴扩大到历史与文化的保护,在保护完善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历史与文化进行活化应用。根据本团队考察,目前有这方面意识且做得较为完善的是金溪县的后龚村,该村落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将村落打造成红色文化体验营,算是抚州地区的典范。建议成熟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概念,应渐渐拓展应用到其他村落,做一个金溪全域式的传统村落体验示范基地。第三,村落永续经营理念是白米木屐村提供给抚州传统村落的重要借鉴。目前,关于抚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缺乏永续经营的概念,因而许多村落在被打造成景点后,起初形成一股旅游热潮,后续却乏人问津,例如竹桥村。这方面除了投资者的经营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当地村民与政府的支持。只有村民“自下而上”及政府“自上而下”双向推动永续经营的理念,才能使村落的发展走到更长远的道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