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土记忆: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

乡土记忆: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意大利分散型旅馆的建筑利用与开发模式[1]1.分散型旅馆的定义分散型旅馆是重新利用空屋打造的住宿设施,与分散于整座村镇的服务结合,以整座村镇招待观光客。此外,可以利用农产品作为元素举办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假日农产品市集。

乡土记忆:抚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社区参与

(一)意大利分散型旅馆建筑利用与开发模式[1]

1.分散型旅馆的定义

分散型旅馆是重新利用空屋打造的住宿设施,与分散于整座村镇的服务结合,以整座村镇招待观光客。意大利文中的“albergo”是旅馆,而“diffuso”则有分散的意思,因此“分散型旅馆”就是“albergo diffuso”的直译。传统旅馆的柜台、大厅、客房、餐厅等,以垂直方向容纳于单一个体的建筑物中,而分散型旅馆的柜台、客房、餐厅、小店等,则以水平方向散布在整座城镇。

图4.2.1 传统旅馆 VS分散型旅馆(图片来源:《地方创生最前线》)

分散型旅馆是吉安卡洛·戴尔拉(Giancarlo Dall’Ara)在1976年的威尼斯北部大地震后,以灾后复兴为目的构思的住宿模式。后来虽然在几个小镇尝试,但许多空屋的所有者都住在国外,因此实现起来有困难。直到90年代中期,这种住宿模式的原型才终于在撒丁岛(Sardegna)中西部一座名为波萨(Bosa)的小镇中诞生。对于戴尔拉的创意产生共鸣的建筑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收购空屋,逐渐增加房间数。但撒丁岛政府直到2002年才发布条例承认分散型旅馆是一种住宿设施。受到波萨的触发,分散型旅馆的开幕潮就像涟漪一样逐渐扩及周边城镇。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意大利度假村史的角度探讨分散型旅馆。意大利因为战后的经济成长而变得富足,20世纪60年代左右,出现了一股以海边度假村为中心的度假热潮,海水疗法也蔚为流行。以一周为单位在海边居住的休假形态,逐渐根植于意大利家庭或银发族身上。原本撒丁岛北部寂寥的海岸、渔村与群岛,现在都成为知名的度假胜地。除此之外的小镇或村落,只要有美丽的海岸,供应美味的餐点,也能带来富足的经济。但远离海岸的城镇却处在地理上的劣势。这些山里的村庄或小镇,也希望自己能够靠着分散型旅馆的观光效果,达到振兴地域的目的。分散型旅馆除了像休闲农场一样可以体验地产地消的饮食文化之外,也因为观光、购物等所有事务都必须以步行的方式才能完成,因此可以感受散步、健行等徒步旅行的乐趣。

2.分散型旅馆的运作状况

戴尔拉为了方便经营者之间交换资讯,并维持旅馆的品质,在2005年成立了分散型旅馆协会。截至2021年1月,协会登录在案的旅馆在全球不少于300座,并从意大利跨国到克罗埃西亚(即克罗地亚)、西班牙,甚至到了日本东京的谷中。[2]可见,登录件数在日后必将逐年增加。这些旅馆的经营方法与形态各不相同。有些是由屋主兼任经营者,有些是由数名合伙人购买空屋经营,也有人租房子经营。实际用来住宿的住宅,有些改造得魅力十足,甚至成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场地,但绝大部分都是质朴的普通住宅。实际上,分散型旅馆很少采取像是可以刊登在杂志上那样的美丽设计。虽然部分分散型旅馆总是客满,但大部分分散型旅馆都还处于推广阶段,还需时间慢慢充实服务。许多分散型旅馆都费尽千辛万苦只为打造观光资源,因为旅馆的所在地如果没有重要的历史古迹,或不曾拥有超凡美景,就只能靠着经营者为地域创造出新的价值。

对分散型旅馆的经营者而言,最辛苦的在于他们不能像某些著名城镇那样打造一座人工的观光小镇,而是必须让这座接纳观光客的小镇与居民的生活共存。如果想要获得居民的理解,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热情与准备时间。分散型旅馆的经营者如果不与当地居民建立强烈的信赖关系,使居民对旅馆产生共鸣,居民对于路上擦身而过的观光客就不会感兴趣。各个乡镇的气氛会因居民的意识不同而大相径庭。经营的家族或团队投入愈充沛的资金,具备愈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与技术,分散型旅馆的运作就能愈顺利。现在,意大利因为人口减少与外流,约有多达5000个乡镇逐渐化为废墟,其中3000个乡镇正面临废村危机。目前,几座意大利面临废村危机的村落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城。从空城状态发展成观光区,要走过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现在常听到“永续旅游”这个词语,但有时候很难由当地居民来重新肯定地域环境与文化的价值。在分散型旅馆案例中,有些旅馆通过海外观光客对村落的正面评价,以及日后的持续造访,改变当地居民的行动与意识。分散型旅馆利用空屋住宿设施将“失业的年轻人”“日益增加的高龄者”“0食物里程的小规模生产的农作物”“当地人情”等要素进行串联,形成了服务网络。

3.抚州借鉴分散型旅馆的运作方式

抚州目前有许多村落因村民外流呈现空心村的状态,这样的空心村,如果建筑物所有权人能产生共识,可通过主题化的方式打造成分散型旅馆。首先要统一村里所有权人的观念,这方面可通过政府以托管的方式进行,前期借由托管方式给予村民每年一定金额的补贴,后期在分散型旅馆开始产生收益时,给予村民一定的盈利分红。通过托管方式解决建筑物使用权问题是发展分散型旅馆的第一步。第二步,确定分散型旅馆主题。抚州市县里的传统村落,多数除了村落本身以外并无其他旅游景点,若分散型旅馆仅有住宿功能,是无法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因而在打造旅馆的同时还要打造旅游景点,将旅馆与景点结合打造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打造带有主题风格的分散型旅馆是目前抚州传统村落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目前金溪县已在进行打造的世界村、荷兰村及法国村,都是国外元素挪移的主题村落。此外,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民俗来打造主题村落亦为方向之一,例如状元村落、商贸村落、非遗体验村落、民俗文化体验村落等,即是不同于前者国外元素挪移的另一种思路的主题村落打造方式。第三步,打造0里程的旅馆食品与伴手礼供应。抚州部分村落仍保留农耕文化,可将农耕成果与分散型旅馆的运作进行结合,旅馆内可标榜0里程食材供应,以吸引现代生活中重视养生的消费者。此外,可以利用农产品作为元素举办相关活动,例如举办假日农产品市集。假日市集除了可以增添旅游的活动选项,也可以刺激当地农产品的销售。除了食材供应及市集活动外,将农作品进行精致包装转化成伴手礼,亦是一种销售方式。通过此种方式除了可以销售抚州当地的农产品外,还可以借由伴手礼打造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二)中国台湾地区宝藏岩:依山而建的艺术村落活化利用

1.宝藏岩艺术村背景简介

宝藏岩聚落,位于台北市中正区西南端小观音山南侧一个依山而造的、由违建集合而成的小邻里社区,得名于该地佛寺宝藏岩观音亭。其乃非正式营造过程中所形成的聚落,有荣民、城乡移民与都市居民等社会弱势族群。在政府都市更新政策下面临非法违建拆迁之命运。宝藏岩从1997年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当地居民抗争与各方人士积极保存后,于2004年正式登录为台北市第一处历史聚落,而这之中艺术村的进驻与参与,以关键性的因素巧妙地改变了这个地方的性质。经过整建与媒体报道,2006年,《纽约时报》将该聚落报道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与当时全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并列。(www.daowen.com)

图4.2.2 宝藏岩艺术村(图片来源:痞客邦[3]

2.宝藏岩建筑空间、艺术与居民和谐共生的方式

宝藏岩以由内而外、由小而大的整体规划发展而成,重视原始精神的保留,并从基础的卫生及安全角度进行改善,进一步在空间中增加适合社区的设施,从精神需求上注入艺术力量,重新思考整个宝藏岩空间机能运用,并利用闲置空间开创新的空间机能及寻找各种发展潜力。宝藏岩聚落成功的发展主要得力于以下关键因素。

第一,村落的活态保存理念。宝藏岩聚落保存工作以“人的保存”“空间的保存”“活动的保存”为“活保存”之三大主要元素,借以推动“聚落活保存”机制。除了建筑物的保存外,把聚落内有纪念性的、具共同回忆的、有价值的过程及社区人际网络保存和记录下来。人的保存方面,在安置的过程中首先推动居民信赖感及安全感的营造,搭配快速便利的拆迁补偿费发放作业及有效率的安置安排;召开多次现场说明会,日间由市政府联合工作小组进驻现场直接开办拆迁补偿申请及安置选择意愿登记,夜间则到聚落内进行家户拜访,逐户劝导说明配合政策的优势,是安置作业成功关键。空间的保存方面,在都市计划拟订时,在主要计划或细部计划制订前,均应充分试算聚落在未来营运模式的财务评估是否可行。委托规划设计阶段应划为设计前、中、后三阶段,规划前期应由主管机关邀集各单位与设计单位先行沟通讨论园区部署与责任分界点,并制定修缮规范。拆除或重要之整修,必须避开对外的印象特色,如层叠的房舍及朴素的建材等都不可刻意修改。活动的保存方面,新引入之活动及人口社群应与宝藏岩聚落生活经验相结合,以提供真实的文化体验,结合艺术家驻村、青年会所、环境学习等相关计划推动社区文化产业,并结合周边生活圈发展为历史聚落保存,结合艺术文化,并带动社会与文化教育的特色基地。[4]

第二,艺居共生理念推动。宝藏岩艺居共生的关系很紧密,所涉的议题相较一般文艺馆所更为深层。对于历史共业所留下的违建事实,宝藏岩只得选择门槛最低的解决途径,以艺术村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宝藏岩居民在聚落保存后所必须面对的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上的改变,更由原先单纯的社区环境转为与艺术品、艺术家、游客及艺术村的工作人员共同生活的环境。艺术村计划落实初期,艺术家与居民会带领居民一同实现美学的环境生态行动,例如种花整草、整顿农园等。[5]聚落空间与居民将以“文化景观”“历史聚落”和“艺文展演区”等正面形象,一步一步转化其作为都市违建和社会弱势的颓势,并与城市风貌发展产生新的联结,从都市更新其中的一处角落转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区域。其中,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公共与社会服务意涵,促成了2003—2010年以居民为主角的“艺居共生”实验计划。[6]

第三,敦亲睦邻的设计概念。将特殊的历史魅力融入,创造新的空间,利用闲置空间,提供场地设计休闲区,以接纳临时性的外来游客,建设贴心的顶盖休闲空间及园林设施,可作为居民休闲去处,亦包容附近庙方的信众。如此聚落与庙双方皆有益,更是最好的邻里共处关系。

第四,创造经济性休闲产业。为社区注入新的生命力,保留前卫艺术展演区,适度整修环境,创造经济性产业,例如利用层层叠叠的半毁空间作为写生区或观景区,也可用作户外咖啡区。设立特色商店或有机饮食坊,居民自营或租外经营,都可促进经济效益。

3.宝藏岩艺居共生活态保存方案对抚州的借鉴

抚州从宝藏岩的经验可借鉴到,文化保存对于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性而言,不仅是从空间使用的意义上将官方引入的艺术村政策从过往闲置再利用思维转为文化资产再利用,更是从居民保留的意义上将违建筑之名提升到日常生活与地方记忆保存的层次。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居民就地留下居住诉求在艺术村设置计划中没有长期延续的立基,另一方面也确保未来艺术进驻后不会僭越居民居住主体位阶。这个引领居民至聚落主体的文化保存论述,更进一步革除了其于建筑更新中老旧凋零区域的旧名,重新赋予其更多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使其与城市发展结合。因此,在“艺居共生”概念中,“居”将转化为文化保存的意涵,成为共生艺栈、聚落发展的核心。[7]

此外,抚州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上可通过“艺居共生”观念的借鉴,将原先静态的建筑保存,提升为艺术、空间与居民三者间的动态保存。艺术元素的注入,增添了居民与外界互动及沟通的渠道。目前抚州对于传统村落的保存多数仍停留在建筑“物”的阶段,缺乏对村落中“人”与“活动”的关怀。艺术进入社区不仅会对物质的地理环境有所影响,对村民心理层面的启发也不容忽视。宝藏岩的经验启示我们,不光仅止于艺术介入村落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介入的过程中,不论是艺术作品、艺术家、志工还是工作同仁,都给予了社区认同及尊重之感。[8]

在聚落空间与居民逐渐转向文化保存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村落本身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古迹、文化保存与“聚落、艺文展演区”均采取同时进行建置的策略,因为无论是聚落空间还是居民,皆将面临“该如何保存”的课题。宝藏岩文化保存的实践过程给予抚州的启发在于“艺术再利用”的规划过程。换言之,即设想把艺术导入传统聚落之中,将“艺术家驻村创作能量”与“聚落原居民参与”进行异质的结合,试图建构两者之间依附互利的共生关系,达到重建聚落的社会网络功能,以活络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使之永续发展。[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