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最终目的,而旅游开发则是实现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在此次的抚州古村落实地考察调研中,多数村落都是以旅游景点或研学基地的形式进行改造从而对外开放,即旅游开发成为村落改造的主要方向。在非遗文化浓郁的村落中,例如浒湾村雕版印刷和油面、石邮村傩舞、竹桥村藕丝糖等,非遗文化成为当地村落对外开放的最大吸睛之处,因此村落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全面落实是该类村落表现其独特性的重点。
(一)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素有江右古郡、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抚州的“临川文化”底蕴深厚,外延广阔,是赣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抚州采茶戏、三角班、孟戏、傩舞、钱索舞、海盐腔及板凳龙、水龙灯、火老虎灯、狮子灯、跳马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临川文化”的艺术形态,如表3.3.4所示。
表3.3.4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从表3.3.4可以看出,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外,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九大类,类型较为齐全。其中,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3.3%;其次是传统技艺和民俗,分别占20.8%和12.5%。在等级上,以省级为主,占总数的70.8%,国家级和市级分别占10.4%和18.8%。
(二)抚州各村落对当地非遗的开发状况——以金溪县各古村落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最终目的。旅游开发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保护也是为能够更好地开发奠定基础。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同一性,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前提与基础。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性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与对策也有较大差别。
根据抚州市金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布及特征,遵循动态保护和分类开发的原则,本文将对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情况进行分类,并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1)开发落实程度较好,即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较好,宣传、利用程度较为广泛,且将非遗文化与当地村落的改造完好结合;(2)开发落实程度一般,即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一般,宣传、利用程度较为有限,且并未将非遗文化与当地村落的改造完好结合;(3)尚未开发或处于起步阶段,即没有对非遗文化及非遗传承人进行保护传承,没有进行宣传、利用,且并未开始将非遗文化与当地村落的改造结合,或全部处于起步阶段。
1.开发落实程度较好
工艺美术类非遗旅游开发。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与美学特征的传统工艺与技能。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形化”和“物质化”的保护模式,是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有效传承的根本途径。
以浒湾村雕版印刷技术为例。浒湾镇是明清时期全国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赣东有“临川才子金溪书”之说,“金溪书”即为浒湾镇的木刻印书。据《江西省地理志》载:“金溪浒湾男女皆能刻字,江西全省所有读本、经书小说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浒湾书铺街的木刻印书不但包含经史子集,而且刻有小说、戏曲话本、书法碑帖等文艺书籍,品种繁多。现在雕版刻字工艺基本失传,但印刷技艺依然保存在活字印谱工艺之中。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术传承人,王嘉泉先生(现年近80岁)仍住在浒湾,他是忠信堂的第七代传人,会雕版和石印,还会丝网制版印刷(漏印)技术,主要是使用铅活字帮人印谱。
浒湾村对雕版印刷文化的重视程度很高,村落已围绕雕版印刷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并计划结合原有前、后书铺街和店铺建立浒湾雕版印刷研究所和雕版印刷展览馆,以弘扬传承文化。同时,在非遗技术传承方面,派专人挖掘、收集、整理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相关资料,培养一批传承人员,要求其完全掌握木刻印书技术,以保证雕版印刷技术的持续性传承与弘扬。
同时,浒湾村也是浒湾油面的生产基地。浒湾油面又称龙须贡面、挂面、须面、龙凤见喜、福禄喜面、寿面等,用料讲究,采用上等的能承受拉力的优质面粉、茶油或麻油、精制薯粉或葛粉、食盐等原料制作而成。按照不同季节严格配方管理,历三期发酵,经手工精制、微风晾干而成。
浒湾村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群落,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化,如民俗民风(端午赛龙舟)、传统食品(油面、橘饼等)。它们和有形的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古镇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浒湾镇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村落还从税收政策上鼓励浒湾油面、金橘饼制作等作坊向古镇聚焦,并逐步形成浒湾传统食品一条街。现阶段油面的制作与售卖主要以私人化和小个体户的形式存在,导致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村落已开始重视并有意进行宣传,私人制作工坊销售活力很强。同样还是私人化个人售卖的还有竹桥村的藕丝糖。藕丝糖生产历史悠久,据《金溪县志》记载,最早产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有400多年历史。藕丝糖是一种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外形似一团洁白细嫩的藕丝,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称。它是在品种繁多的糖饼、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基础上慢慢发展形成的,据名老中医说,藕丝糖以饴糖为主要成分,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汤”补中益气之功效。在竹桥村旅游景区内能看到售卖藕丝糖的移动商铺小摊,依附景区而存在,暂未形成完整产业。
抚州市工艺美术类非遗文化开发落实程度较好,但是在其展示方式与旅游效益方面发展较为一般,形式较为单一且收益甚微。古村落中的民俗手工艺文化主要还是以私人个体户的形式存在,并未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产业,且政府目前的支持力度也较小,还未起到牵头作用。在后续的宣传和系统化产业方面,还需政府与企业作为领头人,带领村民共同做好手工工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宣传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开发建议。
(1)新型互动式博物馆展示。通过修建专门的场馆,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博物馆陈列的可见、可触摸的实物,让游客了解这项非遗的概况;通过导游人员讲解、图文介绍及视频音频资料,让游客理解该项非遗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式的开发方式能满足游客体验地方特色文化的需要,可作为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如同浒湾雕版印刷相类似的傩面具,是优秀的民间传统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县保留了100多个原生形态的傩舞节目和2000多枚傩面具。为传承和发扬傩面具雕刻技艺,专门建立傩面具博物馆,集中展示傩面具及其生产工艺。浒湾村雕版印刷也可采用相类似的旅游建筑形式,同时加以互动,以互动型博物馆更好地对外展示雕版印刷技术,在满足游客体验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线路中的亮点之一。
(2)开发旅游商品。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转化为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大众旅游者通过认购该类旅游商品,进而认可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这种开发方式使工艺美术类非遗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获取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如在开发傩文化方面,树立与市场共融的理念,着力建设和壮大傩文化周边产业,开发傩面具、傩面折扇、傩面文化衫、傩面手帕、微雕傩面具等系列产品,培育傩面具雕刻、法器生产等经济实体。又如在对临川篾编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时,可用天然竹子制成筲箕、筲筒、斗笠、篾枕、竹席等日用品和工艺品,作为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同样可以采用相类似的思路推广与发展浒湾油面与藕丝糖,这就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与规模化生产,在做好传承与宣传工作的同时,为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带来相应的可观收益。
(3)体验式展销。在对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商品化的过程中,可将商品制作现场搬到销售地,边生产边展示;对此感兴趣的旅游者,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可亲自动手直接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深入了解该项技艺和文化。这种体验式展销不仅能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增强其旅游活动的体验感,也能使该类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
2.开发落实程度一般
表演艺术类非遗旅游开发。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表演者内心世界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表演艺术类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式就是将表演舞台与旅游活动项目相结合,通过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来满足旅游者审美鉴赏的需求。(www.daowen.com)
例如此次调研的游垫村的“手摇狮”和陈坊村的“板凳灯”“龙灯”“猴狮舞”等,都属于表演艺术类非遗。“手摇狮”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练习武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近年来,每逢节庆与重大庆典之际,县、市、省等相关单位都会组织安排“手摇狮”登台表演。“板凳灯”于每年的正月十六、十七,挨家挨户地放鞭炮、敲锣鼓,众人举着龙旗沿着老街来到五保殿,请出各路神仙,护佑百姓,祈福平安祥和。“龙灯”常在春节或者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节目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流行于县内各地。“猴狮舞”起源于三国时期,是一种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挨家挨户上门,为村民祈福纳祥。剧目内容生活气息浓郁,热闹非凡,对研究南狮和民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陈坊村有资溪县唯一的农民业余赣剧团。该赣剧团常演的剧目有濒危的赣剧大开台《五鬼闹汉》,小开台《鲁班量台》《赐福天官》等近20本戏目。
上述两个村落在改造中都留有用于表演的戏台和广场,并进行重新修整与翻新,戏台旁安放着表演所需的道具。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得知,村落中一直有由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表演团队,每逢重要节日都会进行表演活动,连续一个周到一个月不等。周边村庄村民和外地游客都会前来观看,从而形成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该类活动主要在重要节日进行表演,演出时间较少,整体演出时间较为聚集且时长较短,表演时间的局限性导致村落若想从表演类艺术非遗旅游上获得经济效益较为困难。同时,该表演非遗文化也难以有效地扩大对外的宣传。另外,由于表演是村落中村民自行组织的,并于空闲时间排演,暂未形成专业整体的表演团队,缺少系统规范的编排,因此表演的不确定性较高。同时,随着村落内常住村民人数逐渐减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在表演者的新旧更替、文化交接方面即将面临接班人稀缺,甚至断层等严峻问题。村落中有关表演艺术非遗文化的科普较少,展示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相对来说,以傩文化闻名的石邮村已形成完整度较好的傩文化主题旅游小镇模式,不光有表演型艺术非遗展示方式——傩舞表演,还开发了与傩舞相关的研学旅游基地,经常性开展傩舞相关知识的教学课程。在村落的改造中,围绕“傩”进行代表性非遗文化改造,从建筑到景观中处处充斥着傩文化,整个村落整体统一,游客在旅游的体验过程中获得沉浸式感受,使得傩文化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对外输出。
抚州市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并逐渐落实,但是大部分村落并未对当地非遗文化做到充分延伸,在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的展示形式与宣传渠道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开发建议。
(1)“实景舞台剧”式表演。实景舞台剧是以天然的或真实的实景作为表演舞台或者舞台背景,舞台剧所展示的内容往往包括了目的地景区大多数非遗,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舞台灯饰等将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实景舞台剧是将表演艺术的舞台放到景区中,是表演艺术与景区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如资溪县新月畲族民俗村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村中世代传唱的原生态情歌,曲调婉转悠扬,感情真切朴实,语言生动简练,洋溢着浓郁的畲乡气息。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当地的太姥山为实景舞台,让畲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以畲族歌舞的形式充分展示畲族文化的内涵和美丽神奇的太姥山风光。
(2)兴建表演艺术场馆。通过兴建专门针对游客的艺术场馆,定时、定点进行表演,将舞台剧的表演时间与旅游活动时间进行有机的衔接,使其成为游客游览的景点之一。如南丰县被誉为“中国傩舞之乡”,南丰跳傩和乐安傩舞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可建设傩舞表演场馆,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傩舞表演活动,吸引游客游览体验,延长游客在当地停留的时间,从而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3)线上宣传表演艺术类非遗文化。在5G时代的大背景下,村落的旅游化必然要跟上时代发展,结合当前新兴技术来对外宣传当地村落的非遗文化。除了开发利用当地线下已有的建筑资源外,还可以拓展线上游览业务,使得宣传范围更广更深,多形式、多门类、多层次地进行全方位的资源利用,吸引游客主动前来游览和体验非遗文化。
3.尚未开发或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民间文学类非遗旅游开发。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等特点。例如此次调研的蒲塘村就以神仙故里为主题进行改造,以村落中人人耳熟能详的徐神仙——徐祥可为对外宣传的主要对象。村落中村民自发修建的徐神仙寺庙和囦默真人寺庙、铜峰古寺等对外开放,同时把与徐神仙有关的传说整理成书册,分发给前来参观旅游的游客。在调研中通过与村民交流,可知该传说宣传范围较广,在正月初三,周边村庄的村民都会前来;九月十五庙会有大量游客祭拜,最少有三万名游客。
但是在村落景区的开发中,神仙主题旅游与村落主题旅游完全分割,村落并未享受到神仙传说带来的旅游效益。首先,在地理位置规划上,徐神仙庙宇和主体村落有一定距离,村落景观与神仙景观没有进行融合,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无法进行统一参观与体验,使旅游主题割裂,村落并没有充分利用神仙主题带来的较为庞大的游客资源。其次,村落内部的改造并没有反映当地经典的徐神仙传说的内容,也没有通过设计建造相关景观。该传说与自然景观没有很好结合,传说与村落的改造建设脱轨,没有增加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很难凸显其神秘性。最后,在神仙传说的旅游文化产品上,只有庙宇中有少量关于徐神仙的印刷书册,或者通过村民自发讲解,暂时还没有系统的文学艺术成品或者线上电子资料作为对外的特色旅游商品进行销售,宣传力度较小。
目前,村民及当地政府还未开始重视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仅仅靠村民口耳相传或者稀少的书册宣传,容易导致传说改变或者形成差异矛盾,还需要当地政府进行牵头工作,全面整理资料,规范化民间传说,利用好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将抚州市民间文学类非遗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开发建议。
(1)通过编辑、出版的方式将民间文学类非遗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当地村落的文化传说等民间文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辑成故事集、神话集,以纸质书籍、线上宣传等电子媒介形式出版,作为旅游商品在当地旅游景区进行销售。
(2)将民间文学融入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民间文学类非遗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反映了地方的文脉,是当地旅游景区开发中可借鉴的重要文化包装元素。通过景观设计、形象设计等方式将文化要素融入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可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彰显地域特色。
第二,民俗文化类非遗旅游开发。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习俗,是体现一个地区独特文化的主要标志。抚州民俗类非遗资源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考虑到抚州民俗类非遗分布较为分散,在旅游开发实践中,可采取节庆开发的方式,即以当地重要的节事活动和节日庆典(如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休闲旅游节、蜜橘文化节等)为载体,在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通过实物和娱乐表演的形式,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集中展示。可采取政府部门牵头、旅游企业主办、民众参与的模式,举办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节,活动内容包括民间手工艺品展览、才子文化展览、采茶戏演出、傩文化表演、节日文艺会演等。这种旅游节庆活动既能丰富目的地的旅游活动项目,也能使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在此次的古村落调研活动中,东源曾家村、全坊村、疏口村皆根据其村落民俗非遗文化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旅游规划,详见表3.3.5。
表3.3.5 古村落的历史传统文化及对当地非遗的保护与利用规划
续表
东源曾家村古镇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群落,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如方言、民间文学、礼仪节庆、民间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食品等。它们和有形的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古村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东源曾家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方面,派专人挖掘、收集、整理东源曾家村历史传统文化,恢复部分已失传的民俗民艺活动。利用现存的祠堂、民居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规划中合理布置、安排展示东源曾家村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场所。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东源曾家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东源曾家村的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和民间工艺品、日用品、传统食品等。
全坊村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群落,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如民俗民风(八月十七迎菩萨、淘井等)、传说故事(五子连发的故事、南宋理宗皇帝为全氏外甥的传说、孝子全大成的故事、石龟的传说、古井的传说等)、礼仪节庆(娶亲、嫁女等)、传统表演艺术(冬至以前演大戏等)、民间文学(家训、家规)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方面,派专人挖掘、收集、整理全坊古村历史传统文化,弘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老人等传统文化精神。利用现存的祠堂、庙宇等场所,定期举办迎菩萨、演大戏等民俗文化活动,通过迎神演戏达到聚亲会友,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规划中合理布置、安排展示全坊古村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场所,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全坊古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献和诗文选,全坊古村的日常生活及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等。
疏口村不仅拥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群落和完整的聚落形态,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如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疏口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流传大量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等,都是临川文学中的瑰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方面,派专人挖掘、收集、整理疏口古村历史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故事、口头文学,整理出版与临川文化名人有关的故事集。利用现存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五月迎村神、八月庙会许真君、九月迎重阳菩萨等,通过迎神演戏,聚亲会友,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规划中合理布置、安排展示疏口古村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场所。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疏口古村的发展历史、宗族史料、历史人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