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参与:风貌调查结果

抚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参与:风貌调查结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村落传统风貌的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为传统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次调查对村落的传统风貌完整性进行了考察,侧重于考察村落内新旧建筑的比例,以及旧建筑保存的完整性与数量等,并按村落内部新旧建筑的夹杂状态将其分为完整协调、基本保存及变化较大三种类型。传统风貌完整协调的村落主要有疏口村、全坊村、岐山村、东源村、浒湾村、游垫村和竹桥村。

传统风貌为建筑学名词,主要反映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城镇、乡村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村落传统风貌的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为传统村落传统风貌的保护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次调查对村落的传统风貌完整性进行了考察,侧重于考察村落内新旧建筑的比例,以及旧建筑保存的完整性与数量等,并按村落内部新旧建筑的夹杂状态将其分为完整协调、基本保存及变化较大三种类型。

(一)完整协调

村落传统风貌完整协调,指从整体上来看,村落内部建筑风格较为统一,没有突出不协调的新建筑。传统风貌完整协调的村落主要有疏口村、全坊村、岐山村、东源村、浒湾村、游垫村和竹桥村。

疏口村: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较好,新村中的新房屋绝大部分都建在古建筑群外围,古建筑群内部基本不存在不协调的新建筑。疏口村紧邻疏溪河,房屋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富有特色的马头墙、民居青瓦、青石板路组合成为整体。大部分墙面建材以青砖为主,较为传统朴实的老旧古宅民居以石块、泥土为主。大部分古宅外墙为青砖,少量为土墙。

图3.2.27 疏口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整体来看,村落内展现的建筑风貌以明清时期为主,由于搬迁及发展需求,大部分村民都搬出了古宅,在古村周边建了新宅。这些新宅没有与古宅错落在一起,而是互相分开,遥遥相对,使得疏口古村落的老建筑得以整体保留下来。虽然由于时代久远与资金问题,很多房屋年久失修,但是整体的传统风貌依旧十分完整协调。建议政府及相关开发企业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表现形式及相关古宅的修复方法,保证新建建筑和修复后的古宅与原有街巷形态的协调性,避免破坏原有村落传统风貌的完整性。

全坊村:全坊古村现今留存有百余栋古建筑,其中包括民居、宗祠、庙宇、书院、门楼、桥梁、古井等,种类较为齐全,建筑数量也较多,整体集中连片,历史风貌完整协调,少有过于突出、不协调的新建筑。村落正中的建筑为明朝时期的建筑,清朝以后的建筑围绕明代建筑逐渐向东、西、北方延伸修建。墙体建材为青砖、青石、红砖等,其中青砖与青石墙为旧时的古墙,而红砖墙则主要是由于现代建筑墙面垮塌而按照旧时墙体结构仿建而成。

图3.2.28 全坊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在走访调查中可以看到,一些古宅经过抢修勉强恢复了昔日的形象,而更多古宅处于屋顶损坏、漏雨、屋顶坍塌甚至无屋顶的糟糕状态,该现象则需要政府进一步的跟进。据村民口述,该村周边建有高3米左右的围墙,其环绕村落而建,主要起到抵御外来侵略者与偷盗者的作用。如今,在调查过程中,仅能看到残存的墙面,部分红砖也是近代修补而成的。建议政府及相关开发企业在之后对全坊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村落内历史建筑的还原与规划,尊重其现有形态与风格,避免为“新”而“新”,更不应完全脱离其原本风貌进行设计。同时,对于各种构筑物细节,也应该重点保护。

岐山村:岐山村有目前陈坊积乡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口大巷上的五孔石拱桥也为旧时建筑,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开建,至今仍然可以承重来往车辆。入口街巷两旁排列着30余栋明清古建筑,古建的门楣匾额上有“大夫第”“忠信堂”“中宪第”等石刻。现今村内大概有56栋老宅比较完整,且村内拥有一个家族建造的大夫第群。道光年间陆续兴建的大夫第建筑群工艺精湛,中宪第和“为善最乐”明代宅第保存完整,至今仍在使用。

图3.2.29 岐山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村内目前保留的岐山小宗祠于明代修建,为岐山本族祠堂。在这个村子里,红砖是用来辟邪的,并不能代表建筑的朝代。一些墙基处的红砖石上有“泥鳅灌浆”形的雕刻痕迹。村中目前居住的村民不多,据村干部所言,很多人都搬去了县城,使得古宅空置。同时也正因为搬迁至县城而没有在古村落内建新的房子,使村落的历史面貌得以较好保存。整体看来,村落传统风貌完整协调,少有突兀不适宜的新建筑夹杂其中。建议在开发时注意保护建筑外貌及建筑群原有状况,维护其整体风貌,不进行无厘头式的开发。

东源村:东源曾家村有800多年历史,属于城堡式村落。该村现存有300余栋建筑,其中包括74栋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成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村落传统风貌较为完整协调,少有突兀不协调的新建筑夹在老宅群中。村内古建筑数量可观,类型齐全,有民居、宗祠、庙宇、书院,还有门楼、桥梁、古井、古墓等。大部分建筑以青、灰、木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淡雅、含蓄、稳重之感。

图3.2.30 东源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东源曾家村内的所有单体建筑形式都不是旧时当地人对于外人建筑样式的搬运与复刻,而是村民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经验建成的、独有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在长期积累下逐渐形成属于东源曾家村的独特风格,与晋商文化、徽帮文化和赣文化中的庐陵建筑文化都存在较大区别。历史风貌源自文化,建议政府重点保护“曾氏宗族”文化形态,在开发时注意展现曾家村的整体建筑特色,且不应随意拆除历史建筑。

浒湾村:浒湾村主要由迁徙而来的各色民众聚居而成,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串通的小巷小街。目前该村留存有各类清代传统民居建筑共901栋,其平面布局、结构和规模皆十分相似,都属于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的限制或功能需要,部分民居建筑单体形式会存在一些变化,但主体房屋布局依然较为统一。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较好,景区外围没有修建新村,古建筑群内部基本不存在不协调的新建筑。浒湾村曾经作为商业往来之地,也曾经因印刷厂而闻名,与这些历史相关的建筑与设施在村中一直得到保护,非常有价值。

图3.2.31 浒湾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村里建筑群内道路主要为石板路,墙体为青砖,部分有青石墙体,建材统一,风格一致,基本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沿河岸而走的时候可以看到,抚河边有许多民居已经成为危房,全部空置,整体村落透出一股沉静又苍茫的气息。建议政府在后续建设开发时在修复资金与村落人口流动方面花一些心思,保护浒湾村的历史文化,同时尝试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布局形式及建筑表现形式,保证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形态的协调性。

游垫村:游垫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于元代以前就开始建立,设施与建筑逐渐增多,直到如今。目前有封墙整齐的古建筑23栋,其中有1栋明代建筑、16栋明末清初建筑和6栋清代建筑。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新建成的建筑交错于古建筑的状况极少,原生态保存的建筑有宗祠、官厅、牌坊、街巷、水塘、古井、民宅等,其中又以“总宪第”“胡氏祠堂”“节孝坊”最为精美。

图3.2.32 游垫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游垫古村的房屋大门很少有朝向街道的,多以五条小巷街道门楼作为出口,以此作为村子的屏障。路面多为石板路,凹凸不平,老房子有马头墙,墙体多为青砖与青瓦。整体看来,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基本不存在不协调的新建筑。但由于“世界村”的开发项目动工,使得很多房屋被抢修或重建,虽然风格特点并不特别突兀,但是其崭新程度及增设的一些基础设施还是对村落的传统历史风貌产生了一些影响。建议政府对游垫村的后续开发进行严格把关,尤其要重视村落内历史建筑的还原与规划,尊重其建筑的现有形态与风格,避免脱离其原本风貌进行设计。

竹桥村:竹桥古村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约108栋,其中有祠堂建筑5栋。村落传统风貌完整协调,少有突兀、不协调的新建筑。该村建筑是典型的赣派建筑,青砖灰瓦,十分朴素,门楣上有许多雕刻。建房子的砖很多是空心而非实心的,且里面填满了泥土。建房用的木头主要为朱木和樟木,其中又以樟木最为普遍,因为樟木防虫。红石是明朝洪武年间建房屋的原配石材,房子墙壁下部的青石板的层数与高度,取决于房主积累的财富多少。

因为房子的等级差异,建筑材料主要有泥土、青砖、青石之分。古代,贼偷东西是穿墙、砸墙而入,青石的墙壁最坚硬也最难得。且一般的门楼都是中间高、两边低,形状很像古时候的官帽,寓意升官发财。村内还留有相关风水建筑,同时石板路上还有以前的车辙印,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经过开发,该村落的传统风貌依然被维护得很好,建筑与街巷都透出当年商贾之遗风。后续的深入发展首先应继续维护竹桥村的传统历史风貌与建筑群形态,保护展现村落商贾之风的物质载体,之后设法在建筑功能与用途上做文章,同时避免以赚钱为目的的无限制商业式开发。

(www.daowen.com)

图3.2.33 竹桥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二)基本保存

村落传统风貌基本保存,指从整体上来看,村落内部建筑有一定时期的风貌特色,不协调的新建筑较少。传统风貌基本保存的村落有蒲塘村、浯溪村、下李村和后龚村。

蒲塘村:蒲塘村内至今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整体展现出较为古朴的风貌。古旧的道路、千年的古树、古老的池塘、古朴的门楼,还有祠堂、村庙与民居古宅等,这些村落的基本构成元素都较为完整,种类丰富,且时间沉淀较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村落目前大概有古建筑63栋,其中包括1座古庙、1座牌坊与3口古井。

图3.2.34 蒲塘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大部分古建筑被保留,目前的蒲塘村经过修缮与整治,除却外部村口至村内戏台广场的道路为水泥路面以外,其余的村内巷道等路面材质依旧为石板,建筑以青砖马头墙为主,整体较为传统,风格比较一致。但在近代有人做广告或贴“狗皮膏药”,把城门后面的老砖墙染成了蓝色,既不美观,也不环保。通过调查可知,蒲塘村村落传统风貌较为协调,部分建筑墙面或基建遭到涂鸦等轻微破坏,除此以外,突兀、不协调的新建筑较少。建议政府及相关开发企业注意重点保护具有村落特色的古建筑,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重点建筑的维护,也要避免随意改变建筑的原有状态。

浯溪村:浯溪村的明清古建筑群整体展现出精巧、古朴、典雅的历史风貌,具有赣派建筑特色,其中有贞孝牌坊、南北大门楼、“奕世甲科” 牌楼、麻条石巷道、古井、石狮、旗杆石、石拱桥、麻石墩桥及古樟树等。王廷垣所建的官厅前是“状元路”,全长450米,南连南垣萃秀门楼,北接科甲里门楼。村内古宅传统保存得不错,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每周都有人前来参观,游客较多。村中正在修建的牌楼刻有“奕世甲科”,是清朝道光年间遗留。

图3.2.35 浯溪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从整体上来看,村落传统风貌基本保存,但还是存在不协调建筑。具有一定时期风貌特色的建筑,以政府扶持投资保护的建筑与村民持有的古宅为主;而不协调建筑大部分为村民的新建住宅,是村民由于种种自身原因对住宅进行的再修建与改造。这些新宅往往更偏向现代风类型,所用的材料也与旧时的墙砖不同。因此建议政府后续在村民的搬迁与安顿方面做到周密规划,且对于村落内较为突兀的新宅等建筑进行合理处理,尽量在重点区域保护、还原村落的原始风貌的同时,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下李村:下李古村中的各类型明清古建筑保存状态尚可,包括官厅、宗祠、书院、进士府、民居等传统建筑共有78栋,集中连片,无任何新建筑交错于古建筑之中。其中,三堂直进的进士府、门楼气派的丽江赞府、庄严肃穆的4座李氏宗祠、古桂飘香的书院、李氏大祠内的戏台等,都是特色鲜明的建筑,建筑精美度极高。村中名人宅第风格各异:官厅气派,书房清静。除此以外,丽江赞府、校官别墅等建有的马厩依稀透露出当年武将南征北战、烈马嘶鸣的风采。

图3.2.36 下李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村内的公共设施除古书院、古排水设施、古巷道外,还有古井、古池塘,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为村民生活带来便利,透露着平和与安逸的氛围。村内还有3株古树,分别为1株近千年的罗汉松与2株九百年左右的金桂树,底蕴深厚,古韵绵长。古建筑群外围被村民的新宅环绕,因此在建筑交界处会给人以较为强烈的割裂感,但优点在于古建群中央没有突兀的新宅出现,整体的村落风貌比较明确。建议在后续开发过程中严格控制新建建筑布局形式及表现形式,保证新建建筑与原有街巷形态的协调性。

后龚村:后龚古村的村落传统风貌保存较好,不协调的新建筑较少。村中保存到今的古建筑近百处,其中明代建筑约20处。同时,很多公共建筑如司令部旧址、政治部旧址等均在这些古建筑内。由于金溪战役时司令部和教导团设在后龚村龚氏祠堂,政治部、供给部、通讯连驻王家仓下,卫生部驻詹家村,无线电队驻张家村,先后历时28天,使得后龚村的古建筑更增添了一层爱国主义色彩。从形式来看,大部分古建筑的建筑形式为抚州建筑,因为马头墙比赣派建筑的要短一些,所以抚州建筑与赣派建筑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图3.2.37 后龚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后龚村房屋的下面,砖头角度不是直角,而是从直角上再切一刀,变成一个比较平缓的弯角,有转弯抹角的说法。据村书记所说,该村落如果房屋只有一层,那就是80年代建造的,如果房子有两层的话,就是90年代建造的。而较为现代的建筑则主要位于村落边缘或零星地散落在古建筑边,并没有对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影响。建议政府既重视后龚村的村落文化,也注重后龚村的“红色文化”,做到多点并行,在规划与设计方面尝试融合发展,同时也要避免过分夸大与村落整体风貌不相符合的街巷与建筑设计

(三)变化较大

村落传统风貌变化较大,指从整体上来看,村落内部不协调建筑较多,风格较为混乱。传统风貌变化较大的村落有陆坊村与大坊村。

陆坊村:对于陆坊村而言,该村内至今仍然有明清古建筑,整体看来依旧展现出古朴、厚重的风貌。村落基本构成元素较为完整,经历长久的沉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图3.2.38 陆坊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但如图3.2.38所示,虽然村落传统风貌轮廓仍在,但由于以前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不论景区内部还是外部,村落空间形态都因为现代化建设而发生了改变。虽然许多旧式建筑得以保留,很多新房子却都被造成洋楼样式零星地穿插在这些古宅之间,显得十分突兀。整体的人工水系如水管在施工中逐渐往地下隐藏,有助于空间格局的进一步完善。村书记也强调,对于洋楼的问题,后续肯定会想办法进一步改进或者修缮。建议政府进一步提升村民的保护意识,对村民进行教育,预防更多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物、景观等被破坏。

大坊村:大坊村村内原本拥有众多保存良好的明清古建筑,但贺江柏却最终将一期建设项目选址于此,认为“这是综合考虑地址位置、规模大小、保护级别及建设空间等因素而确定下来的”。专家团队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作,把荷兰文化元素融入大坊村,将其打造成金溪与荷兰的文化融合平台,大坊村也因此成为古建筑与新建筑相结合的地方。村落内因此存在不协调建筑,风貌整体有些混乱,与过去的传统历史风貌有很大的不同。

图3.2.39 大坊村风貌组图(竺頔 摄)

因为修缮与开发原因,将国外开发的思路运用到大坊村建设上,推出“荷兰创意村”计划,使得许多建筑在后续的修缮中风格逐渐偏向现代化,有白墙、红漆墙,与未改造建筑的青砖马头墙反差较为强烈。还有咖啡馆、徘徊塔、西式风格的涂鸦楼,这些建筑穿插在一些古建筑风格的民宿间,气质迥异。在后期深度建设时,建议政府考虑将西式文化进行中式化后再加以融合,且对于核心保护区域的建筑必须特别重视,一定要站在村落传统文化特色的根基上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