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抚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抚州的传统村落同样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已形成,其中7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9项入选省级“非遗”目录,86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传统医药、民俗8个类型。在国家级传统村落浒湾,同样拥有两项重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和金溪浒湾油面生产工艺。

抚州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抚州的传统村落同样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9年底,抚州市“非遗”(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已形成,其中7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49项入选省级“非遗”目录,86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曲艺、传统医药、民俗8个类型。抚州市现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7项“非遗”项目是: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宜黄戏、广昌孟戏、抚州采茶戏黎川舞白狮、宜黄禾秆舞。入选省级“非遗”目录的40项项目是: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崇仁跳八仙、广昌孟戏、宜黄戏、南丰蜜橘栽培技艺、乡射遗乐、手摇狮、罗汉灯、马步灯、手摇九节龙、抚州采茶戏、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南丰泥炉制作工艺、建昌药业、装故事、临川老虎灯、东乡车马灯、崇仁相山板凳龙、南丰傩面具雕刻、临川篾编技艺、金溪浒湾油面生产工艺、南丰妆迎、乐安罗陂庙会、资溪畲族祭祀仪式、资溪畲族山歌、黎川舞白狮、崇仁扭扭龙、宜黄禾杠舞、东乡跳马灯、金溪矮脚龙、广昌塘坊木偶戏、抚州道情、乐安蛋雕、南城麻姑酒酿制技艺、宜黄神岗傩舞、乐安打船歌习俗等。

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丰县和乐安县的傩文化。抚州是古老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各大盛行傩文化的乡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傩舞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一种用来驱逐厉鬼、消灾祈福的民俗舞蹈。它寄托了古人美好的信仰,广泛流传于中国各地。傩文化在汉唐时期是宫中举行大型祭祀的主要形式,并且还传入了越南、朝鲜等地。直到北宋时期,由于新制度的出现,傩礼逐渐向表演取乐方向发展,与最初的信仰发生冲突,就此受到排斥,宫廷之内便很少见到。虽受到抵制,但傩礼在广大农村中依然盛行,并逐渐演变为傩舞、傩戏等。傩文化将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舞蹈相结合,是复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最为著名的石邮村为例,村中建筑明清建筑为主,至今还保存着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订的《吴氏重修族谱》。多年来,石邮村从未断过傩仪式,石邮傩舞古朴原始、粗犷豪放,又独具原生形态。在石邮,傩是十分神圣的。跳傩往往要遵循严格的时间,持续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是“起傩”,十六是“搜傩”。“起傩”之后,傩班开始四处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傩”。“搜傩”仪式尤为隆重,四面八方的邻里们在这一天都要来到石邮村的亲戚家中用晚宴。不仅如此,村中还会摆上十几桌酒席,用来招待那些来此地观傩的游客。

随着傩舞的盛行,抚州地区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丰傩面具雕刻。面具是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南丰而言,更是傩的象征,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面具在驱傩仪式中是神祇的载体,在傩舞表演中则是角色的装扮。南丰傩面具雕刻为南丰跳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传统技艺产生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期,繁荣于明清期,流传至今。南丰傩面具雕刻以古朴深厚、造型生动、手法细腻等特点著称。南丰傩面具雕刻分为九个步骤:选材取料、烘干、初坯定形、刻初坯、修光、刮灰、上漆、装饰附件。明代以前,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无资料可考。明代之后,南丰傩面具雕刻艺人主要有两家,一为舒家,一为杨家,均以雕刻傩面具为主要职业。杨家武相刻得好,舒家文相刻得好。南丰傩面具的角色众多,选型奇异,千容百态,异彩纷呈,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其造型大致分为:神兽结合型、人物肖像型、动物人格型。(www.daowen.com)

在国家级传统村落浒湾,同样拥有两项重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和金溪浒湾油面生产工艺。

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36—1850年),凡经、史、子、集,所有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达到上千人。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制成。每板一块刻两面,如加朱批与圈点另刻套板。刻字工具分枝凿、平凿数种,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刀刻方法分横刀与侧刀。

浒湾油面是金溪县的地方传统名点,又称龙须贡面、挂面、须面、龙凤见喜、福禄喜面、寿面等。明末就见诸市场,清代曾被选为宫廷食品。民国时,精装油面采用红漆木盒包装,木盒外雕刻有龙凤呈祥、百年好合、锦绣河山等图案,并配描金品名和作坊字号、烹调说明,秀气精美。浒湾油面用料讲究,采用上等的能承受拉力的优质面粉、茶油或麻油、精制薯粉或葛粉、食盐(福建产的细沙海盐为佳)等原料,按照不同季节严格配方,历三期发酵,经手工精制、微风晾干而成。其做工考究,操作严格,有和面、调料、搓条、过油、绕面、入箱、上架等十余道工序,制作过程要求一环紧扣一环,且一年四季的调料不同。金溪油面生产地在浒湾,因其地处交通要道,人员流动快,信息灵,原料充沛,故自然形成生产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