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科举文化及乐安流坑古村参与

抚州科举文化及乐安流坑古村参与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科举史中,抚州共产生进士3553人,占江西所有进士的32.3%。抚州地区之所以形成了昌盛的科举氛围,原因是多方面的。宋徽宗在位期间,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武备虚弱。抚州历史上所出的文化大家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等人,或主政、或游历、或定居于抚州,带动和推动了抚州教育和文化发展,使得当时的抚州教育和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抚州地区的不少传统村落皆以科举著称,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乐安的流坑古村。

抚州科举文化及乐安流坑古村参与

抚州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出过晏殊、王安石汤显祖名人。《临川县志》记载:“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民间还流传着一句民谚:“金台石分宰相出,文昌堰合状元生。”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民间口传心授的民谚,都可看出抚州的人文昌盛、才子辈出。

抚州地区在历史上涌现出如王安石、曾巩、汤显祖、陆九渊、晏殊、晏几道、李觏等一大批名儒巨公;先后出过7位宰相,14位副宰相。在中国科举史中,抚州共产生进士3553人,占江西所有进士的32.3%。抚州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时至如今,抚州的基础教育仍然闻名全国。2005年以来,抚州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达630多人,占全省录取总人数的30%,15人摘取全省“高考状元”,考上高等学校的学生有6万多人,考上国内一流大学的有3万多人。抚州籍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者、千人计划、中华医学会学科主委等40余人,出现古有“父子同科、兄弟同榜、一门多进士”,今有“一家三人入选千人计划”的盛况

抚州地区之所以形成了昌盛的科举氛围,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历史大背景。历史上北方战乱,大量世家大族迁移到南方,南方得到开发,在为南方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得江西迅速拉平了和北方的文化差距。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变换频繁,战祸频生。江西属于南唐后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受影响较小。南唐中主李璟,于公元961年曾从金陵迁都洪州,避险求安。著名的王安石家族、曾巩家族等,大都是唐末迁居江西的。王安石家族在唐末自太原迁来,曾巩家族从山东迁入,他们把北方的文化带到了这里。北方士人在抚州为官,也把先进的文化带入这里。到了宋朝,江西地区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之一。由于中原人民南下,江西人民增添了新鲜血液;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大大地推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北宋时期,江西的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通常时期只占全国的3%左右)。宋徽宗在位期间,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武备虚弱。金兵连续不断地进行掠夺性的南侵,对我国北方造成了巨大破坏。靖康之乱,宋朝丢了半壁江山。康王南逃,各地官员和平民百姓更是蜂拥南下。

其次,是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抚河既抚育了抚河平原繁盛的农业,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商道不光繁荣了经济,也带来了人员往来和信息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在农业社会时代,抚河平原农业经济发达,人民普遍比较富裕,在生活富裕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愿意进行文化投入,供子弟读书,聘请私塾教师等。(www.daowen.com)

最后,是因为有高人指路。抚州历史上所出的文化大家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等人,或主政、或游历、或定居于抚州,带动和推动了抚州教育和文化发展,使得当时的抚州教育和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抚州形成了尚文的民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才子辈出,也铸就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古代抚州书院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抚州宜黄县《罗氏宗谱》载:唐天祐年间(904—907年),节度使罗坚、罗信曾赠田于宜黄棠阴,创建了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这是见诸史志记载的抚州最早的书院。到宋以后,抚州又创建了盱江书院、兴鲁书院、仰山书院、琴城书院等比较著名的书院。两宋时期是抚州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先后建有书院多达40余所,这无论是在江西还是在全国均居前列。[2]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古代抚州书院的发展一直领先,著名书院和教育大师层出不穷,为古代抚州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坚实基础。

抚州地区的不少传统村落皆以科举著称,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乐安的流坑古村。近千年来,流坑村曾出过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科举之盛,仕宦之众,不仅在江西罕见,在全国也不多见。流坑村的书院很多,小小的村落中竟然聚集了14处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