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及邹衍的影响

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及邹衍的影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时期,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对邹衍“五德始终”说的修正与完善。战国晚期,阴阳家邹衍创“大九洲”说与“五德始终”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饶宗颐:《五德始终说新探》,载氏著《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0—12页。

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及邹衍的影响

邹衍“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的方法论,不但应用在宇宙观上,而且也运用到历史政治哲学中。所谓“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前文,我们已看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已将五行与五种神搭配起来,《墨子》中的“日者”则将五行与四方龙搭配起来,《管子·四时》则将五行与四时搭配,并且每一时都有一德。至公元前3世纪初,秦与齐分别称西、东帝,继而燕、赵分别称北帝、中帝。这种五方帝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五行联系起来,但这只是平面的,邹衍的特殊之处在于使之成为纵向的、历史的“五德始终”说——这大概是受了五行相克、四时循环思想的启发。

关于这“五德始终”说的具体内容,虽然邹衍没有论著,好在有一段近似的描述保留在《吕氏春秋·应同》中,虽然没有明说是邹衍所论,但大体上反映了他与阴阳家的思想: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在这段话中,除了加入了五帝(王)之外,其他内容与以前的并无不同,即五行、五色均未变。至此,五行之顺序就定为了土、木、金、火、水之循环相克关系,这与《管子·四时》中的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顺序就不同。其中,理性宇宙论的色彩淡,而神秘政治的味道浓。这并不是一种好的趋势。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时期,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是对邹衍“五德始终”说的修正与完善。

总之,阴阳家在上古时代是懂得天文学、占星术并制定历法的人。战国时期出现了哲学化了的阴阳家。长期以来,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曾独立发展,大约在战国中期,有了两者结合的趋势,这体现在《管子》、《礼记·月令》等传世文献中。战国晚期,阴阳家邹衍创“大九洲”说与“五德始终”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1)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7页。

(2)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53页。

(3) 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7—409页。

(4) 相关论述可参,韩中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载《文物》,1974年第9期。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载《文物》,1977年第10期。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原载《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又载《中国哲学》第20辑,1999年。

(5) 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4—415页。

(6) 胡厚宣:《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载《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杨树达:《甲骨文中之四方神名与风名》,载《积微居甲文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4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72页。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载《中州学刊》,1985年第4期。庞朴:《阴阳五行说探源》,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汪涛的《殷人的颜色观念与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沈建华的《从殷代祭星郊礼论五行起源》、常正光的《阴阳五行说与殷代方术》、萧良琼的《从甲骨文看五行说的渊源》,诸文均载艾兰等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7) 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载氏著《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沈建华:《释卜辞中方位称谓“阴”字》,载《古文字研究》第24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连劭名:《甲骨刻辞所见的商代阴阳数术思想》,载艾兰等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8) 参见[日]井上聪《先秦阴阳五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9) 徐复观:《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研究》,载氏著《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第48—49、54、85、98—99页。

(10) 饶宗颐:《五德始终说新探》,载氏著《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0—12页。

(11) 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第28、29、30页。

(12) [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9页。

(13) [英]葛瑞汉:《阴阳与关联思维的本质》,载艾兰等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张海晏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页。(www.daowen.com)

(14) [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刘东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5、382页。

(15) 吴国盛:《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载《科学》,2015年第3期。

(16) 牟宗三:《阴阳家与科学》,载《理想与文化》第1期,1942年12月。

(17) 详细论述请参见肖雄《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论》,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一章第一节。

(18) 钱穆:《邹衍考》,载氏著《先秦诸子系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金德建:《论邹衍的著述和学说》,载氏著《司马迁所见书考》,1953年。王梦鸥:《邹衍遗说考》,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19) 萧萐父:《<周易>与早期阴阳家言》,载氏著《吹沙集》,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169—173页。

(20)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998、1051页。

(21)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0页。

(22) 萧良琼:《从甲骨文看五行说的渊源》,载艾兰等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8、224页。

(23) 黄天树:《说甲骨文中的“阴”和“阳”》,载氏著《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213—217页。

(24) 徐复观:《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研究》,载氏著《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第45—50页。

(25) 徐复观:《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研究》,载氏著《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第85、88—92页。

(26)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02—313页。

(27) 胡厚宣:《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载氏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2年,第383—385页。

(28)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72页。

(29) 白奚:《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