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哲学之道为万物理论基石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哲学之道为万物理论基石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道”统摄天地万物所有的变化。所以,“道”是自然界万物生死变化的总原因,社会中万事所由兴废的总原则,也是人类吸取智慧的总源泉。显然,“道”仍是世界的本原、根据,无所不在,生成万物,高于“理”。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哲学之道为万物理论基石

韩非在“天人”之辨上继承了《管子》与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路线。他说:“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扬权》)但他过分强调“随自然”、“因自然”、“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外储说》)等,比起荀子来,辩证法思想则少了一些。

韩非在《解老》中说:“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对“道”与“理”及其关系的诠释,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谓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及其关系的理解。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解老》)

如果说万物根据的“道”接近于普遍规律的话,那么,物中有的“理”则接近于特殊规律。首先是“物有理”,不是“理有物”或“先理后物”;其次是物与理,此物与彼理,不可错杂地相侵入(“不可以相薄”,薄即迫);再次是有条不紊的理是万物的法度(“理之为物之制”);再次是重申万物有自身不同的理(“万物各异理”);最后是“道”总合(“尽稽”)万物之理,无时不在变化之中。“道”统摄天地万物所有的变化。在韩非这里,“道”一方面有老子所说的无往不在的形而上的超越性,更有其形而下的具体表现。“道无常操”指“道”不是僵硬的,它反映、总揽人自身、自然、社会历史永远不断的运动变化,随时间、条件的推移,总是与具体事物的规律相适应的。所以,“道”是自然界万物生死变化的总原因,社会中万事所由兴废的总原则,也是人类吸取智慧的总源泉。(www.daowen.com)

韩非指出:“道者……以为近乎,游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显然,“道”仍是世界的本原、根据,无所不在,生成万物,高于“理”。“理”是每一个别的或一类的事物存在的理由、特殊的属性与规律,使此物与彼物、此类物与彼类物相区别开来。在韩非看来,“理”是对事物属性的比较、归纳: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解老》)

在这里,虽然前一半文字的推理不够周延,但最后一句无疑是正确的,“理”是对事物规定性的抽绎。他又指出:“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解老》)要办好事,一定要把握事与物的规矩与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