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一切,应该不乏荀子的启迪作用,尽管朱熹本人不曾明确承认这一点。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转而重新认识荀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自然人性论思想,充分肯定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针对宋儒的攻讦,为荀子正名,辩护。进入近代,思想家们则进一步认识到荀子哲学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从不同的基点出发,对荀子哲学思想的性质与意义则褒贬不一。近些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化,荀子哲学思想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

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的影响与地位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在汉代,荀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汉儒和经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按照梁启超的考证,“汉兴,群经皆传自荀子,十四博士,大半属荀子之学。”(6) 其中对《礼记》的影响尤为显著。梁启超通过对《荀子》刘向本与杨倞本及大小戴《礼记》文本的比对,认为应该是“《礼记》采《荀子》,不能谓《荀子》袭《礼记》”(7) 。这一论断,基本上为学术界所认同。

此后一段时期,对荀子的关注相对较少,归于沉寂。直到唐代,始有杨倞注本。唐代以后,荀子又开始进入思想家们的视野。不过,随着时代的更替和潮流的演变,人们开始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荀子及其哲学展开不同的解读,并随之有了迥然不同的评价。

儒家道统观念的首倡者韩愈首先将荀子排斥于儒家道统之外,“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但对于荀子思想本身,韩愈的评判还算公正平和,认为荀子思想“大醇而小疵”。到了程颢程颐那里,对荀子思想尤其是其“性恶论”便大加申斥:“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在他们看来,既然人性本恶,则无论是人自身的“养心”还是礼义都既失去了根本,也迷失了方向。荀子虽重礼义,但“以礼义为伪,性为不善,它自情性尚理会不得,怎生到得圣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朱熹对荀子的否定也主要集中在对其人性论的斥责上,更明确地指出荀子等人的人性论只是看到了人的气质之性,只看到人性中这种可能变恶的一面。“荀、扬、韩诸人虽是论性,其实只说得气。荀子只见得不好人底性,便说做恶。”“荀、扬论气而不论性,故不明。既不论性,便却将此理来昏了。”(《朱子语类》卷四)由此出发,朱熹甚至颇有将荀子归于法家之势:“荀卿则全是申、韩,观《成相》一篇可见。……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在理学家的心目中,荀子被视为“不醇之儒”,而被拒斥于儒家正统之外。

如果不停留于理学家们的语词表面,而深入探究其思想脉络,则会发现在批判的背后,二程与朱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吸收、借鉴了荀子的思想,甚至在一些方面有所弘扬和发展。从程颐到朱熹的理学之迥然不同于心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方法论上被陆九渊所讥讽为“支离破碎”的重“分”的思想方法,而这很难说完全没有荀子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二程也一反单纯强调人的天地之性的片面性,主张同时须正视人的气质之性的存在,应将二者统一起来,否则“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沿着这一理路,朱熹进而指出,荀子只看到气质之性固然不明,而“孟子只论性,不论气”,同样“不全备”。不仅“论性不论气,这性说不尽;论气不论性,性之本领处又不透彻”,而且,“性只是理,然无那天气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朱子语类》卷四)基于这一认识,朱熹人性论力图将人性阐释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统一。这也正是朱熹对古代儒家人性论的重大完善和发展。而这一切,应该不乏荀子的启迪作用,尽管朱熹本人不曾明确承认这一点。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转而重新认识荀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自然人性论思想,充分肯定其合理性与积极意义,针对宋儒的攻讦,为荀子正名,辩护。戴震可谓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戴震借鉴吸收荀子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以此为参考依据对孟子思想进行了改造,将两种人性论综合统一起来,同时也由此矫正了荀子将礼义与人的自然本性分离开来乃至对立起来的偏失:“荀子知礼义为圣人之教,而不知礼义亦出于性;知礼义为明于其必然,而不知必然乃自然之极则,适以完其自然也。就孟子之书观之,明理义之为性,举仁义礼智以言性者,以为亦出于性之自然,人皆弗学而能,学以扩而充之耳。荀子之重学也,无于内而取于外;孟子之重学也,有于内而资于外。”(《孟子字义疏证·性》)(www.daowen.com)

进入近代,思想家们则进一步认识到荀子哲学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按梁启超的说法,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但从不同的基点出发,对荀子哲学思想的性质与意义则褒贬不一。康有为对荀子思想特别是其人性论更多的是持肯定态度,并多有借鉴和弘扬。章太炎更是大加推举,认为自孔子之后唯有荀子配称“后圣”。而与之相反,谭嗣同则对荀子予以尖锐激烈的抨击,认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而其原因应该归咎于荀学的深刻影响,因为“两千年之学,皆荀学也。”

近些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化,荀子哲学思想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人们从自宋儒以至当代新儒家对荀子所持有的传统偏见中摆脱出来,开始结合新出土文献,对荀子文本展开更深入的解读,重新审视其宗旨、本质特征以及理论意义,不仅逐步走出以往将孟荀对立起来的误区,更重要的是,越来越认识到荀子哲学思想对于儒家文化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进而以更积极开放的态度诠释儒家文化。

在荀子丰富复杂的哲学体系中,其政治哲学尤为研究者所注重。研究表明,尽管在荀子哲学思想中不一定能找到可与现代民主政道直接对接的现成论述,但其面向现实、注重分析的实证主义的明分方法论、对人的肉身维度的重视以及与之对应的立足当前的自然人性论思想等等,与现代民主政道更具有内在相通之处。由此出发,将为儒家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话与融通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切实的可能路径,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的孟王的心性儒学路径所必然面临的从内圣无法开出外王的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