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礼的起源及荀子的阐述

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礼的起源及荀子的阐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很显然荀子是从人自身的自然本性出发来诠释礼的起源问题:礼因欲而起,为欲所设,是人的欲望所求与物质的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产物。因而,使人“有生”、“有知”,更“有义”,这是礼义之所以可能的动力源泉。这一论述,可谓是荀子关于礼义起源问题的最全面的阐述,是其关于礼义起源思想的最完整表达。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与荀子的自然本性起源说相矛盾,而是包含后者于其中。

荀子从其人性论出发,对礼的起源做了不同于前人的新的阐释: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

在这里,很显然荀子是从人自身的自然本性出发来诠释礼的起源问题:礼因欲而起,为欲所设,是人的欲望所求与物质的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欲求无边无际,凡人无不普遍必然地具有,而用以满足欲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人与人之间得以满足欲求的能力和条件也是相互差异的,因此必须通过设立一系列规则加以规范和调节。通过进行合理有序的分配,使人们的欲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否则,就会陷入无边的纷争之中,反而无法得到普遍满足。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皆是源自人必然具有的自然本性的欲求,正是它从必要性方面决定了人类社会何以必须用礼义加以指导和规范。

礼义之所以能够形成,也是源自人所特有的能动本性。人不仅具有一切生命所普遍具有的自然情性和欲望,还有心作为自己的指导和主宰。心既有辨别、判断能力,使人“有辨”、“能辨”,还有能动的自我制约能力,“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解蔽》)“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因而,使人“有生”、“有知”,更“有义”,这是礼义之所以可能的动力源泉。所以荀子说“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荀子·正名》)(www.daowen.com)

而使作为价值规范的礼义真正确立起来并广泛施行的,则是“先王”或“君子”。他们以其卓越的智慧深刻地洞察出这一趋势,并以其崇高的德性和才能率先垂范,并大力推行,如此才使礼义大行于天下,深入于人心。“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荀子·王制》)

综观《荀子》全书,其关于礼义起源的思想应该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了“礼之三本”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这一论述,可谓是荀子关于礼义起源问题的最全面的阐述,是其关于礼义起源思想的最完整表达。它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与荀子的自然本性起源说相矛盾,而是包含后者于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