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先秦哲学史中的《从政》与《论语》:探索中国哲学通史

先秦哲学史中的《从政》与《论语》:探索中国哲学通史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竹书《从政》甲、乙二篇公布之后,注家蜂起。相比较而言,《从政》甲篇的“四毋”,甚至比《论语·尧曰》的“四恶”更为完备,更有针对性。《从政》与《论语》的亲缘关系确然可见,可能是七十子后学或战国儒家综合孔子治世思想而整理、发扬的一种儒书。

先秦哲学史中的《从政》与《论语》:探索中国哲学通史

楚竹书《从政》甲、乙二篇公布之后,注家蜂起。(135) 此处引文以张光裕先生整理本为主,并参酌各家。本篇未用“孔子曰”,用的是“闻之曰”。开篇强调“信、义、礼”三德:

闻之曰:昔三代之明王之有天下者,莫之予也,而尽取之,民皆以为义,夫是则守之以信,教之以义,行之以礼也。(136)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闻之曰”即“孔子曰”,不过是传闻数代之后的提法,也可以视为七十子后学追溯或假托圣人的说法。楚竹书《从政》甲篇在强调了“义”、“信”、“礼”三德目之后,进一步论述了“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

闻之曰:从政,敦五德,固三誓(137) ,除十怨。五德:一曰宽,二曰恭,三曰惠,四曰仁,五曰敬。君子不宽则无以容百姓;不恭则无以除辱;不惠则无以聚民;不仁则无以行政,不敬则事无成。(138)

此处“五德”的德目为:宽、恭、惠、仁、敬,有异于《论语》的记载: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虽然《从政》乙篇也有“闻之曰:‘愆悔而恭逊,教之劝也;温良而忠敬,仁之宗也’”(139) 的说法,与《学而》篇第10章的“温、良、恭、俭、让”相近,然《从政》甲篇之“五德”则更接近于《阳货》篇第6章的“恭、宽、信、敏、惠”。“不宽无以容百姓,不恭则无以除辱,不惠则无以聚民”三句,即“恭而不侮,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的否定式的说法。《公治长》“子谓子产”章的四德目亦可相参。

《从政》强调“仁”、“敬”,但并不削弱“信”德。“从政所务三:敬、誂、信。信则得众,誂则远戾。”(140) 足见“信”德虽未纳入“五德”之中,仍有其重要地位,是为政者的基本品德。“誂”即“挑”,指择善择言。

《从政》甲篇的“七机”:“闻之曰:‘从政有七机,狱则兴,威则民不导,a则失众,b则亡亲,罚则民逃,好c则民作乱。凡此七者,政之所治  

也。’”(141) 郭按,此处只有六机,“好c”为第八简末,而第九简为断简,这之间缺六个字,我将c补为“刑则不祥,好杀”。这才有七机。我之所补据《季康子问于孔子》中的臧文仲言“强则遗,则民不导,逾则失众,礧(猛)则无亲,好刑则不祥,好杀则作乱”。此与“七机”相同,亦与前引《颜渊》第19章孔子答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和《阳货》第6章“孔子答子张问仁”的“宽则得众”相类,根本上是主张宽政,反对暴政。孔子主张“导民”、“教民”、“化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又,郭店简《尊德义》曰:“民可使导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桀不谓其民必乱,而民有为乱矣。受不若也,可从也而不可及也。”(142) 这里讲不可以强迫老百姓,不可以强加于人,而是要疏导,要尊重民意,化解矛盾。

《从政》甲篇记言行关系:“闻之曰: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敦行不倦,持善不厌”云云(143) 。这里的言行统一观亦来自孔子。“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的政论中,反复强调治政者本身的行为正当和言行一致,反对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主张身教重于言教。

《从政》甲篇还有“四毋”之说:“毋暴、毋虐、毋贼、毋贪,不修不武,谓之必成则暴,不教而杀则虐,命无时,事必有期则贼,为利枉事则贪。”(144) 这源自《论语·尧曰》:“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与儒家反对的四种恶政:不教而诛谓之“虐”;不训练就要取胜,或者不加申诫便要成绩,谓之“暴”;不顾时令,朝令夕改,定要成绩,或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为私利而侵害公事,谓之“贪”;或给人财物出手悭吝,谓之“有司”。

相比较而言,《从政》甲篇的“四毋”,甚至比《论语·尧曰》的“四恶”更为完备,更有针对性。《尧曰》篇记载的孔子与子张讨论“五美四恶”,是孔子政治思想十分重要的内容,五种美政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对子张特地提示了他的政治理念的核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指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

《从政》甲乙篇没有从正面弘扬“五美”,而是把重点放在防止“四恶”上,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政有关。《从政》与《论语》的亲缘关系确然可见,可能是七十子后学或战国儒家综合孔子治世思想而整理、发扬的一种儒书。

综观《季康子问于孔子》、《仲弓》、《从政》三种楚竹书,虽不能说全面发挥了《论语》所记载的孔子的政治学说,但可以说完全抓住了孔子仁学的基本——“亲民”“爱民”“保民”“惠民”的仁政德治思想。这三种儒书都集中于反对好刑好杀而倡导宽政、善待百姓方面,且强调为政者的正当与自律。

《楚竹书》涉及众多的孔门弟子,李学勤先生、李零先生等都有关于重新研究七十子的论说。拙见以为,楚竹书中的儒书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加以重视。大体上,这些儒书都可以从《论语》中找到根据,而与大小戴《礼记》、《说苑》、《家语》诸书相交叉。笔者将进一步在仁学与德政思想方面比较楚竹书与《论语》,同时,还拟在礼乐与礼乐之教、诗与诗教方面加以比较。七十子后学和战国诸儒有很多继承而弘大孔子、具体而微又针对现世的论著,楚竹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任何时空条件下的正义的观念都是具体历史的。(145) 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正义论,恰好就在《论语》与战国儒书中。

附识:

1975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大量的秦代法律文书,反映了秦代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的思想,很值得我们重视。同时,有一篇讲述官员行为准则文献——《为吏之道》,其中有与《礼记》、《大戴礼》、《说苑》等相同的内容,肯定“仁”、“忠”、“信”、“宽”、“惠”、“敬”、“孝”、“慈”等儒家核心价值,主张“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重视“民心”向背,强调“正行修身”,时时“怵惕”。该篇主张“除害兴利,慈爱万姓”,“毋使民惧”,有一套教民、治民、变民习俗等管理方法,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摄道、墨、法诸家,既有价值理想又相当务实。(146)

荆州博物馆王明钦馆长介绍,1993年出土的江陵王家台秦简中,有一篇《政事之常》,可与《为吏之道》互参。此两篇对研究秦代政治思想均有重要意义。“圆以生方,政事之常”是从政理民的准则,其中重“民”等内容与《为吏之道》相同,如“坨修城固,民心乃殷,不时而怒,民将逃去,百事既成,民心乃宁,[既无]后忧,从政之经”云云,亦有“与民有期”、“民之既教”、“使民望之”等内容。(147)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近年来从香港抢救性收入一批秦简,被视为是继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和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对研究秦代的法律、数学以及书写文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相关专家整理,这批秦简,有相当多的法律内容,整理者命名为《奏谳书》、《律令杂抄》等。抄录的秦律可与睡虎地秦简相发明、印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律令世所未见,如《奉敬律》等,就涉及到“黔首”(百姓)的相关论述,值得注意。(148)

秦代的政治思想,仍然是诸家的综合,儒家并未缺席。尽管当时的“民”的定义与今天的“人民”的意涵并不一致,但儒家重民思想对缓和当时的政治仍起了积极作用。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上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从政》甲乙篇讲从政者必须敦五德(宽、恭、惠、仁、敬)、固三慎、除十怨等,即从政者的道德准则。该篇云“不宽则无以容百姓,不恭则无以除辱,不惠则无以聚民,不仁则无以行政,不敬则事无成”,不仅上承孔子,而且可能是《为吏之道》、《政事之常》之先导。

有关秦代从政理民的思想需要重新探讨。此外,郭店楚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中大量的儒书在战国中晚期的楚地流行,秦代楚地有《为吏之道》、《政事之常》之类文献流传,表明儒家核心价值与政治理念在彼时彼地有相当的影响力,这都值得我们思想史研究者重视。

(1) 此外,近年新出现的重要简牍材料还有北京大学藏秦简、汉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安徽大学藏楚简等。近两年发掘的西汉海昏侯墓也出土了大批简帛,内容尚待刊布。

(2) 例如上博简《性情论》与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缁衣》内容大致相同。

(3) 竹简的保存,还受到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出土简帛多发现于两种环境:一种是极湿,如马王堆帛书及诸批楚简等;一种是极干,如居延汉简等。

(4) 有学者认为这段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67—前334年。见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第38页。

(5) 此次盛会由哈佛燕京学社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美、日、德、俄、韩、加拿大、比利时、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共100余名学者共襄盛举,提交论文80余篇。其中海外汉学家50余位,超过半数。此次会议较为集中、深入地研讨了郭店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两批楚简。详见刘体胜:《“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载《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6) 廖名春整理了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郭店楚简的相关研究成果:《郭店楚简论著目录(上、中、下)》(修订版),载http://www.bamboosilk.org/Mlhc/Lzsy/Liaominchun5.htm。

(7) 1999年10月15—18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心联合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召开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成果丰厚,结集成若干巨册。参见郭齐勇:《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一册,武汉:武汉大学,1999年,第323—335页。

(8)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高亨、杨宽、庞朴等先生,对马王堆帛书与现存文献之间的关系,有所论述。80年代后期,易学热兴起,学界多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马王堆帛书,由此引发一些儒道互补、道家为中国哲学主干等学术热点问题。

(9) 李学勤:《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20页。

(10)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以下所引郭店楚简内容均依此本,仅注编者、书名、页码。引文中,括号内为补字,圆括号内为前字的正读,据裘锡圭先生按语。有个别字句和标点略有改动。

(11)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211页。“方”字,有学者认为应该释读为“杀”,即“爱亲则其杀人”,见陈伟等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1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7页。

(13)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97页,3—5行。将第77、82、79三简重排形成此句。《礼记·表记》:“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又,郭店简关于仁、义的界定与《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相一致。

(1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8页。

(15)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209页。

(16) 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载《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01—210页。

(17)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8)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19) 详见邢文:《<孟子·万章>与楚简<五行>》,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8—242页。

(20)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1页。

(21)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7页。

(22) 参见李景林:《教养的本原——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8—229页。

(23) 参见魏启鹏:《德行校释》,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95—96页。

(24) 参见刘述先:《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载《当代中国哲学论:问题篇》,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1996年。

(25) 拙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乃针对李泽厚和陈来二先生文而发。李文《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载《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陈文《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载《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6) 主要参考文献有:

a)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b) 李学勤:《<管子·心术>等篇的再考察》,载《管子学刊》,1991年第1期; 又见李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c) 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载《中国哲学》第二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俱见裘著《文史丛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d) 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自然观》、《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俱见杜著《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e) 魏启鹏:《<德行>校释》,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

f) [日]池田知久:《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所见身心问题》,载《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

g) 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其中有池田知久上文,黄俊杰《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形于内”的意涵》,杨儒宾《支离与践形——论先秦思想里的两种身体观》等文。

h)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11月初版,1999年4月修订一版。这是作者多年研究儒家身体观的主要成果之结集,对儒家身体观的理论和史料作了系统诠释,对孟子、荀子、公孙尼子、思孟五行、《管子》及宋儒之“心——气——形”说,均有独到的分析。

(27)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28) 关于“交性者,故也”和下文中“道四术”,“其三术者,道之而已”,我参考了李零、赵建伟等先生说。赵文:《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交”,一般释为“教”,裘锡圭先生说,“交”字是“室”字之讹,读为“实”。

(29)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30)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

(31)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心无定志”、“待习而后定”,其中“定”字,有学者认为应为“奠”,备一参考。

(3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33) 此六字,庞朴补为“棰弗击不鸣;凡人”,见《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赵建伟据《庄子·天地》补为“弗考不鸣;凡人”,见注[4];李零补为“弗扣不鸣。人之”,见《郭店楚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4页。

(34) 此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见上注末条。廖名春说见余谨于国际简帛研究中心网上发表的《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三次研讨会综述》。

(35) 赵建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36页。

(36)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

(37) 详见刘钊:《读郭店楚简字词札记(一)》,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一册,武汉:武汉大学,1999年。

(38)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1页。

(39)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页。

(40)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9—180页。此句据裘按补改。

(41)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侃”字释读参看黄杰《据清华简<系年>释读楚简二则》,载简帛网(www.bsm.org.cn),2011年12月27日。

(4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

(43)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5、509页。赵建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第37页。

(4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

(45)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6、509页。

(46)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此章文字,据裘锡圭按语、李零《校读》径改成此样。

(47)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0页。又据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6页。

(48)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1页。又据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6、510页。

(49)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1页。又据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07页。

(50)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1页。又据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11页。

(51) 参见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52) 参见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1996年,第269页。

(53) 参见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载《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1—227页。李学勤:《从简帛佚籍<五行>谈到<大学>》,载《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5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

(55)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

(56)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0页。

(57)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

(58) 参见邢文:《郭店楚简<五行>试论》,载《文物》,1998年第10期。

(59)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

(60)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页。(www.daowen.com)

(61) 《孟子·尽心上》。“睟然”二字旧从下读,此从周广业、杨伯峻的读法。详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9—310页。

(6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68页。

(63)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0页。

(6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0页。

(65)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150页。

(66)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94页。又参见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32页。

(67)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88页。

(68)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1页。

(69)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49—150页。方括号中的字,据帛书《五行》补。

(70) 魏启鹏:《德行校释》,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29—32页。

(71) [日]池田知久:《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所见身心问题》,载《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第58页。

(72)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29页。释文中“心以体法”,“法”或为“废”,参见陈伟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73)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29页。

(74)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95页;又参见李零《郭店楚墓竹简校读记》,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533页。

(75) 有关《性自命出》的身心观,另请见拙文《郭店楚简身心观发微》,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8—209页;有关郭店楚简儒家文献与孟子学的关系,另请见拙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76)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50页。

(77) 关于贾氏《新书》与《五行》、《六德》的关系,详见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中国哲学》第20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21页。又请见氏著《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21页。

(78) 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01—102页。

(79)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古谜》,载《文物》,1977年第10期。现收入《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80) 刘信芳:《简帛五行解诂》,台北:艺文印书馆,2000年,第78页。

(81) 郭齐勇:《郭店楚简身心观发微》,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3—204页。

(82)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0页。下引帛书据此。

(83) 见魏启鹏:《简帛<五行>笺释》,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29页;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载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页;庞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83页。

(84) 庞朴说“相辅相成”,丁原植说“相辅互补”与“结构性的意义”。庞文《六德篇简注》,见氏著《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83页。丁文《六德篇释析》,见氏著《郭店楚简儒家佚籍四种释析》,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209页。

(85) 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86) 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见《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邢文:《郭店楚简<五行>试论》,载《文物》,1998年第10期。

(87) 李零:《恒先释文考释》,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7—299页。

(88) 详见余明光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第203页。本书所引《黄帝四经》均据此书。湖南省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新近编纂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西书局,2014年),共7册,有《黄帝四经》的最新释文,读者可作为参考。

(89)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载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下旬。

(90) 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载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下旬。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载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下旬。

(91) 李零:《恒先释文考释》,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88—290页。

(92) 李学勤、廖名春文见前面注。朱渊青《“域”的形上学意义》、李锐《<恒先>浅释》两文均见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下旬。

(93) 庞朴:《<恒先>试读》,见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下旬。

(94)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前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95) 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96) 周凤五:《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载《中国文字》新24期,台北:艺文印书馆,1998年;黄人二:《郭店楚简<穷达以时>考释》,载《出土文献论文集》,台北:高文出版社,2005年。

(97) 详见郭齐勇:《上博楚简所见孔子为政思想及其与<论语>之比较》,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

(98) 详见梁静:《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研究》,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编《简帛》第五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9—360页;伊若泊:《<上博·五>所见仲尼弟子子贡的言语与早期儒学史》,“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11日;黄人二:《上博藏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试释——兼论本篇篇名为<论语弟子问>与<论语>之形成和主要编辑时间》,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6期。

(99)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1—264页;《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37—166页。

(100) 详见何有祖:《上博五<君子为礼>试读》,载简帛网(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载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周波:《上博五札记(三则)》,载简帛网,2006年2月26日;陈伟:《<君子为礼>9号简的缀合问题》,载氏著《新出楚简研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6—247页;徐少华:《论<上博五·君子为礼>的编联与文本结构》,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0—78页;浅野裕一:《<君子为礼>与孔子素王说》,见氏著《上博楚简与先秦思想》第三章,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

(101)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102) 陈剑:《<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补释两则》,载《简帛》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3—42页。

(103) 见复旦吉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联合读书会:《<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www.gwz.fudan.edu.cn),2011年7月17日。

(104) 楚简中“豫”为“舍”字,此处有安置、安抚的意思。“绞”为“约”,穷困的意思。“收”为“振”,即“救”、“恤”之意。“豫绞”与“收贫”都是“恤贫”之意。见刘波:《上博八<颜渊问于孔子>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www.gwz.fudan.edu.cn),2012年4月14日;王辉:《“豫绞而收贫”小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www.gwz.fudan.edu.cn),2012年4月15日。

(105) 陈少明:《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颜渊、子贡、子路》,载氏著《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80页。

(106) 黄人二:《上博藏简(五)<君子为礼>与<弟子问>试释——兼论本篇篇名为<论语弟子问>与<论语>之形成和主要编辑时间》,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6期,第65—80页。

(107) 伊若泊:《<上博·五>所见仲尼弟子子贡的言语与早期儒学史》,“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11日。

(108) 林素清:《读<季庚子问于孔子>与<弟子问>札记》,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6—52页;曹建国:《上博竹书<弟子问>关于子路的几条简文疏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第85—94页。

(109) 曹建国:《上博竹书<弟子问>关于子路的几条简文疏释》,载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110) (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5—206页。

(111)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载简帛网(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112) 此处在原整理者的基础上,综合了何有祖、陈剑、周波、陈伟、徐少华、浅野裕一等人的讨论。

(113) 陈少明:《<论语>“外传”——对孔门师弟传说的思想史考察》,载陈少明主编《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6页。

(114) 许书如此。“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赖炎元则断作:“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见氏著《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11页。

(115) “不同,意各有事焉”,赖炎元断作:“不同意,各有事焉”,见氏著《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12页。

(116) “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赖炎元断作:“则仲由端木赐焉施其能哉”,见氏著《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12页。

(117) “雨雪麃麃,曣晛聿消”,赖炎元断作:“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见氏著《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312页。以上整段材料见(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8—269页。

(118) (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9—321页。

(119) 参见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11—12页。

(120) 详见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与《八角廊汉简儒书小议》,载氏著《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80—397页。

(121)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2—4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2—206页。按原简为“季庚子”,即季康子。

(122)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4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123)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6、7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1—213页。

(124) 陈剑:《谈谈<上博(五)>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载简帛网(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李天虹:《读<季康子问于孔子>札记》,载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陈伟:《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零识》,载简帛网,2006年2月20日;陈伟:《<季康子问孔子>零识(续)》,载简帛网,2006年3月2日。

(125)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9、10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5—216页。括号中释文可能更合理一些,参见白海燕《<季康子问于孔子>集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6页。下文同。

(126)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18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白海燕:《<季康子问于孔子>集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46页。

(127) 濮茅左释文:《季康子问于孔子》第19—23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28—235页。“慎小以答大,疏言而密守之”,从陈剑的校释。关于该段释文,学界还存在其它形式的编连方案和释文,目前尚无定论。

(128) 此处受到周凤五教授的启发。1999—2000年周教授在武汉大学讲学时曾以多篇未刊大作示教,其中有一篇认为郭店简《忠信之道》是对《论语·卫灵公》“言忠信”章所作之传,另一篇则认为《穷达以时》是对《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章所作的传。

(129) 关于仲弓,详见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32—39页。

(130) 李朝远释文:《中弓》,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1—283页。中弓,即仲弓。

(131) 陈剑:《上博竹书<中弓>篇新编释文(稿)》,载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4年4月15日;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中弓试探》,载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8日。

(132) 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第177页。

(133) 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第177页。

(134) 季旭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第179页。

(135)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1—238页。简帛研究网(www.jianbo.org)2003年1—2月发表了陈剑、周凤五、陈伟、王中江、朱渊清、何琳仪、愈志慧、刘信芳等诸方家的论文讨论编联、注释。感谢刘贻群博士帮我搜集、整理了这些资料。

(136)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篇第1—2简,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5—216页。原释为“莫之馀也,而□取之”,此处前从陈伟,后从周凤五。

(137) “誓”,陈剑、陈伟、王中江、朱渊清作“制”,俞志慧、杨朝明作“慎”。

(138)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9—221页。

(139)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6页。“愆悔”,从陈伟、王中江。

(140)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141)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2—223页。“兴”,周凤五作“营”,指营私之意。a) 周凤五作“诳”。b) 原释文为“怲”,周凤五作“梗”,徐在国作“妨”,陈剑作“猛”,单周尧、黎广基作“迫”。c) 陈伟作“刑”。拙见以为这几个字可以与《季康子问于孔子》所引臧文仲言联系起来释,则更恰当。c应为“刑则不祥,好杀”。

(14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143)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4—225页。

(144) 张光裕释文:《从政》(甲、乙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8、219页。第15简后下接第5简。此编联及其中诸字的认定,从陈剑、陈伟、周凤五、刘信芳。

(145) 请参阅拙作《儒家的公平正义论》,载《光明日报》,2006年2月28日;《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载庞朴主编《儒林》第三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144页。

(146)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167—176页。

(147)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9—42页。

(148) 参见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载《文物》,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