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孔子与弟子们

中国哲学通史:孔子与弟子们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少明教授将颜渊、子贡、子路称为孔门三杰,分别为仁、智、勇的典型。我们再看上博简第五册《弟子问》、《君子为礼》中有关于子路、子贡等人的故事。 林素清文解释《弟子问》第19简,指出其中关于孔子、蘧伯玉与子路的关系及子路仕卫,终遭不测之事。孔子与子路意见不合,认为蒯辄不孝,不能“王人”。第19简记载孔子比较蘧伯玉与子路两人对待祸乱的态度,痛惜子路死于卫国内乱。

中国哲学通史:孔子与弟子们

颜渊、子路好比是孔子身边的文臣武将,在十哲中处于显著地位。子路长于政事,是孔门性格最为鲜明的弟子,在传世文献中,有关他的故事最多,也最为精彩。子贡是十哲之一,长于语言,有外交与经商之才,是孔子晚年特别倚重的弟子。子贡等弟子们为孔子治丧,只有他居墓庐六年。陈少明教授将颜渊、子贡、子路称为孔门三杰,分别为仁、智、勇的典型。(105)

我们再看上博简第五册《弟子问》、《君子为礼》中有关于子路、子贡等人的故事。首先,很多研究者认为,《君子为礼》的部分竹简应与《弟子问》合为一篇,合在一起研究。这以黄人二先生为代表。(106) 学界倾向于认为:各竹简之间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的主题,而是单个的、孤立的、有各自具体情境的对话录。但这些简同时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它们和孔门师徒相关。因此,笔者不太考虑这些简的编连顺序和方案,只是以一支支简为单位,找出孔门弟子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加以讨论。伊若泊先生的论文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这些竹简中对话形式、对话口气,以及对孔子的不同称呼(例如“仲尼”和“子”的区分),有可能是不同学派、不同地域的表达方式。其中,子贡几乎没有收徒,但子贡却对鲁国王宫贵族有影响,是孔门弟子中比较特殊的一个。(107)

先谈孔子与子路。林素清先生、曹建国先生在这一方面已有了专文。(108) 林素清文解释《弟子问》第19简,指出其中关于孔子、蘧伯玉与子路的关系及子路仕卫,终遭不测之事。曹建国文更为详尽地把该篇第10、17、19三支简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有关子路仕卫的故事,作了系统阐述。有关简文的认字、编联、整理,曹文已指出了陈剑、牛新房、何有祖、陈伟、张振谦、陈斯鹏等先生的贡献,兹不赘述。

我这里用黄人二《试释》中综合整理的文本,把有关孔子与子路对话,或与他人对话涉及子路的部分材料(仍是《弟子问》第10、17、19简),直接录于下:

汝弗智(知)也乎,由□,夫以众犯难,以新(親)受彔(禄),劳以城(成)事,见以□(擅)官,士治以力则然,以(弟10)

弗王,善矣夫,安(焉)能王人,由□!子过曹,□[颜](弟17)

长,巨(蘧)白(伯)玉□(止)乎?子淳淳如也。其聖(聽)子路往乎?子噩噩如也,汝豆(从戈,誅)△(弟19)

如曹建国文所说,第10简所记,与子路将担任卫邑蒲大夫,行前辞于孔子有关。此处从正面说,“为众而犯难,为亲而受禄,此说为何而从政;辛劳以成事,勤苦以尽责,此说如何从政。”(109) 此句可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教。曰:‘无倦。’”末句可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孔子与子路的对话:“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执上。”

第17简与卫出公姬蒯辄据卫多年,拒绝流亡在外的其父姬蒯聩(谥为卫庄公)归国有关。孔子与子路意见不合,认为蒯辄不孝,不能“王人”。此与《论语·子路》第三章“正名”思想有内在的联系。

第19简记载孔子比较蘧伯玉与子路两人对待祸乱的态度,痛惜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论语》数章记载孔子赞扬蘧伯玉知所进退的智慧,如:“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保护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保生是为了更好地行道。而子路好勇,孔子时常告诫他应有避祸的意识,不要暴虎凭河,而应临事而惧。子路性格刚猛,孔子晚年听闻卫国大乱,料定子羔回得来,而子路回不来了。子路仕于卫,终而罹难的故事,详见《左传·哀公十五年》与《孔子家语》等。

《家语》的故事性很强:“子路与子羔侍于卫。卫有蒯聩之难,孔子在鲁闻之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右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此故事与《弟子问》第19简相比较,则第19简显得故事性不够。

以上诸简和《论语》中子路的形象相符合。有关子路的治政才能,及作为以上事件背景的故事,又见于《韩诗外传》卷六第四章: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曰:“善哉!由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忠信以宽矣。”至其庭,曰:“善哉!由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甚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入其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入其庭,甚闲,故其民不扰也。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110)

这一故事又见于《孔子家语·辩政》。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子贡的材料,仍借用黄人二的综合文本:(www.daowen.com)

子叹曰:“乌(于)□[乎]!莫我智(知)也夫。”子游(游)曰:“有施之谓也乎?”子曰:“□”(弟4)

[子]曰:“吾闻父母之丧,(弟7)食肉如饭土,饮酒如啜[水],信乎?”子贡曰:“莫新(亲)乎父母,死不顾生,可(何)言乎?其信也。”(弟8)

前一条材料未提到子贡,但伊若泊认为,这里的文体修辞方式属所谓“子贡文体”。“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伊若泊认为《弟子问》第4简的“子”指子贡,笔者不敢认同。黄人二认为,此处“子”即孔子,而“莫我智(知)也夫”是不被国君重用的委婉说法,则此句与子贡无关。

后一条材料是第7、8简的连接。陈剑引《论语·阳货》“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将“淆”改为“啜”,后补一“水”字。(111) 这就比较好理解孔子与子贡的话了,二人都是肯定人子面对父母之丧的悲戚之心,真情实感。

《君子为礼》的最后一部分是“行人子羽”公孙挥与子贡讨论孔子、子产、禹、舜孰贤的问题:

子羽问于子贡曰:“仲尼与吾子产孰贤?”子贡曰:“夫子治十室之邑亦乐,治万室之邦亦乐。然则[贤于子产]矣。”“与禹孰贤?”子贡曰:“禹治天下之川……以为己名,夫子治诗书……□亦以己名,然则贤于禹也!”“与舜孰贤?”子贡曰:“舜君天下……”(112)

黄人二的综合文本为:

子羽问于子贡曰:“仲尼与吾子产孰贤?”子贡曰:“夫子治十室之邑亦乐,治万室之邦亦乐,然则□〔贤〕□〔于〕(君11)□[子]□[产]矣。”“与禹孰贤?”子贡曰“禹治天下之川(君15)□[泽],以为己名,夫(君13)子治诗、箸(书)(君16)□〔礼〕□[乐],亦以己名,然则贤于禹也。”“与舜(君14)孰贤?”子贡曰:“舜君天下,△(君22)△。”□[孔]子闻之,曰:“赐,不吾智(知)也。□(夙)兴夜寐,以求闻(问)……”(弟22)

子贡在这里说,孔子的贤德实已超过子产、禹、舜。在神圣化孔子的过程中,子贡是最重要的人物。《君子为礼》的这个故事也是有根据的。子贡捍卫孔子,当下还击别人的毁谤:“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子贡认为孔子就是圣人,乃上天的意思,故无所不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论语·子罕》)他还说过:“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孟子》中记载孟子师徒关于圣人的讨论,比较孔子与伯夷、伊尹,引用了宰我、子贡、有若的说法。“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有若也说了很多歌颂的话。

可见《君子为礼》末段的故事也是有其本的。《弟子问》中还涉及到宰我、冉求等,黄人二综合文本把简11、24、12拼接为:

宰我昏(问)君子,子曰:“余(予)!汝能慎始与冬(终),斯善矣,为君子乎?(弟11)女(汝)安(焉)能也□。(弟24)△也,求为之言,又(有)夫言也,求为之行,□[又(有)]□〔夫〕□[行]□〔也〕,言行相近,然句(后)君子□。”子(弟12)

我们知道,《论语》中记载关于宰予的内容,除“四科十哲”外,只有两条材料(孔子批评宰予昼寝与问三年之丧),对宰予的评价都是负面的。但宰予也是十哲之一,当不只有语言特长。这里保留有孔子称赞宰予“慎始与终”的材料,十分难得。这里又有孔子表彰冉求“言行相近”的材料,也是有关“君子”的形象,并肯定弟子为“君子”的论说。

从以上所引上博简关于孔子与子路、子贡等弟子的材料来看,大多与《论语》有关,且都有所发挥,的确丰富了《论语》中的相关内容。以上材料及上节有关颜回的材料,或借题发挥,或具体化,或深化某观点或问题,“不论增加多少因素,其情节结构或思想倾向,基本上是顺《论语》的线索与表达的方向”(113) 。就对话的拓展与故事性而言,有关子贡回答子羽、神圣化孔子的对话显得格外传神,而有关孔子听闻子路遇难的故事性、场景性,则不如《孔子家语》等的相关记载。我揣测,上博简的有关材料似乎是介于《论语》与《家语》之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