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针对有的学者说郭店简完全没有性善论的内涵和郭店简主情、孟子排情等论而发(25) ,梳理郭店简与《孟子》的联系与区别,重点阐发郭店简中的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容。前文虽涉及到情气、情性与心志等关系,然限于篇幅,未能充分展开。本节重点讨论郭店简之身心关系问题。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公布之后,关于战国诸子百家之身心关系的讨论,有了长足的进步。笔者研读过庞朴、李学勤、裘锡圭、杜维明、魏启鹏、池田知久、杨儒宾、黄俊杰诸教授的有关论著(26) ,获益匪浅。而关于“性—情(欲)—气—形(体、身)—心(志)—神(精)”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郭店简诸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较为集中的是《性自命出》和《五行》。我们先解读《性自命出》篇。
一看到“心术”,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学术界聚讼不已的《管子》四篇中的“心术”。在那里,“心术”指“心”体认“道”的方法和途径。按《礼记·乐记》和《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汉书》无此二字)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心术”既是心与物、心与身交互作用的途辙、状态和方法,也是养心、用心的过程和方略。而中国思想没有心物、身心之绝对二分,因此讨论“心术”不能不涉及到心思、心志、形、气、容色、行为、习性、物事等等。从目前整理的《性自命出》文本来看,该篇开始讲性之所从出,性、命、天、道、情、气之关系,性、习、情、礼、心、物之关系,内、外、出、入之关系等,强调好恶之情性以外在物事为投射对象,而心志为其机关,为其主导。第9—12简:“凡性,或动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绌)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逆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出(绌)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27) 这就是说,对于人之禀性来说,感应、激荡它的是外在物事,因应、顺从它的是欢快愉悦之事,教育、培养、更易它的是有原因、有目的性的后天人为(28) ,磨砺、锤炼它的是“义”德之行;客观情势、位势是表现、展示它的舞台,习行、训练是养育、培植它的土壤,大道则是帮助、增进人之性的法宝。该篇指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这是说人道(主要是礼)源于喜怒哀悲等自然生命的情气、情实,但道必然要高于情气、情实。该篇第14、15简:“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29) “道”统领种种色色的现象、事物,即天地万物万事之总相、总过程、总法则,它并不在外。“道”与人对“道”的把握和体认密切相关,也就与“心”认识、体悟“道”的方法、途径及养心、用心的方法相关。因此,“凡道,心术为主”,这就是说,“心术”对于参赞道和体悟道来说,至关重要。这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的建立,涉及到心与身、心与物的关系。第41、42简再次重申:“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30) “道”有四方面的内容,从上下文看,指心术、诗教、书教、礼乐之教。(www.daowen.com)
可见“心术”是理解道、弘大道的不二法门。对于人事之道而言,“心术”就更为重要了。《性自命出》关于“心术”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