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有诸多出土材料的重大发现,如1973年末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以下简称郭店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的楚简(以下简称上博简)、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清华简等。(1) 下面主要介绍郭店简与上博简。
199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今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一批竹简,共计804枚。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字,用楚文字书写。郭店楚简包含多种先秦古籍,其中《老子》、《太一生水》、《语丛四》等三种,被认为是道家学派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著作。这些文献绝大多数都是首次出现,意义重大,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的发现,为古文字学、早期中国哲学、思想史、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地不爱宝。就在郭店楚简发掘的翌年(1994年)春,香港文物市场上出现一批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的竹简。上海博物馆得知这一消息后,在时任馆长马承源先生的主持下,通过斥资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途径,共得简片1200余枚(部分为残简),经整理辨认,有35000余字,共计80余篇文献。上博楚竹书经过整理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迄今已出版9册。从2001年到2007年,按照每年一册的频次出版,共刊7册。第8、9册则于2011、2012年出版。其余未刊布竹书内容,尚待后续整理出版。上博楚简内容十分丰富,牵涉面比郭店简更广,涉及到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礼仪、军事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和思想史价值。除此之外,上博楚简中的部分文献可与郭店楚简的部分内容相参证(2) ,更加增强了这批竹简的研究价值。
众所周知,传世先秦文献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文化浩劫,又经汉代学者编辑整理,已非原貌。(3) 长期以来,资料的缺乏给学术研究带来困难。试举一端,一般认为孔子修春秋、补易传、删诗书、兴礼乐,为中华文明早期典籍的整理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在孔子殁后,从孔门后学曾子、子思等到孟子,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基本属于一片空白,被学界形容为“失落的片段”。(4) 而这段时间,又处于被思想史界誉为“黄金时代”的春秋战国之际,因此这段时期的出土资料,具有格外重要的价值。(www.daowen.com)
郭店简、上博简的公布,被学界认为有助于重现这一“失落的片段”。孔门后学曾子、子思等长期以来缺乏可靠文献材料的关键人物,在这两批竹简中出现了内容比较丰富的材料(郭店简甚至出现了《鲁穆公问子思》),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思想史的原貌,仅仅是这两批竹简的价值之一,它们所激起的波纹,已经扩散至文献学、学术史、思想史等众多领域。从横向来说,郭店简与上博简的内容包罗万象,相关研究可从政治、伦理、诗歌、礼仪、音乐、军事等方面展开,研究向度多样。从纵向来说,《五行》、《缁衣》、《性情论》等重要文献,为梳理先秦文献的历史衍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另外如儒道对比、儒家人性论前史、孟荀差异等诸子学内部聚讼纷纭的问题,也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和较为稳妥的解答。
简而言之,郭店简与上博简,以诸多前所未见的新材料,为一些长期以来无从解决的思想史难题,提供了全新的参照。本章以儒家简研究为主,道家简只涉及《恒先》。当然,前面《老子》研究专章涉及到竹简《老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