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强调修身的“五达道”与“三达德”:“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是说,治国君子不可不讲修身;想修身,不可不侍奉双亲;要侍奉双亲,不可不懂尊贤爱人;要懂尊贤爱人,不可不懂天理。本书托孔子之言,指出五伦为五达道,即人人共由之路,普遍之道;智慧、仁爱、勇敢为三达德,即实践五条大路的三种方法。“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礼记·中庸》)通过五伦关系的实践过程来修身,也即是通过日常生活来修养自己。
“所以行之者一”的“一”,是指的“诚”,即落在诚实、至诚上。在这一修身过程中,培养君子的三大美德:智、仁、勇。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本书又引用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喜好学习,接近智德;力行实践,接近仁德;懂得羞耻,接近勇德。这里指的是大智大勇大仁。智不是耍小聪明,勇不是鲁夫莽汉,仁不是小恩小惠。根本上是要修身,此是内圣,治国平天下是外王事功。这与《大学》的主张是一致的,由内圣贯穿到外王。为政者懂得修养自己,才懂得治国平天下。
《中庸》肯定成己与成物,极高明而道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是讲人道。意思是说,诚是自己所以能实现、完成、成就自己,而道是人所当自行之路。诚是使物成其始终的生生之道,没有诚也就没有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当做最宝贵的东西。诚一旦在自己心中呈现,就会要求成就自己以外的一切人一切物。当人的本性呈现,即仁心呈现时,就从形躯、利欲、计较中超脱出来,要求向外通,推己及物,成就他人他物。仁与智,是人性本有的,扩充出来,成己成物,即是兼物我,合外内。人之本性圆满实现,无所不通,举措无有不宜。(www.daowen.com)
凡俗生活中有高明的境界。《中庸》提出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平凡与伟大的统一:“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既保护、珍视、养育、扩充固有的善性仁德,而又重视后天的学习、修养;既有远大的目标,而又脚踏实地,不脱离凡俗的生活世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尽伦尽职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的合一之境,实现崇高。冯友兰先生自题堂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的境界离不开凡俗的生活,就在凡俗的生活中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