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又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我们在上文已提到这是一种自然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宇宙生成论。天地有上下四方,均指向无限,表示宇宙的空间维度;天地间的万物在前后相续的无限的时间之流中,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表示宇宙的时间维度。所以,讲天地就是在讲宇宙,宇宙的实体就是天地。在《易传》的观念中,天地是设定的,无始无终地存在,没有更高的存在。
当我们认识到《易传》的这种观念是一种自然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观念时,很容易由此认为,天地只不过为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物质的场所。这个场所是由山川土石之类无生命的物质搭建的,天地之间还存在风雨雷电之类无生命的自然现象,而这无生命的物质场所和自然现象,是天地之间一切生物得以存在、长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宇宙天地自然的看法。《易传》当然也不否认这个看法,却并不停留于此。在《易传》看来,天地绝不仅仅止于为生命的存在提供物质场所和长养条件,天地本身乃至风雨雷电之类也都是有生命的,天地就是生命的本原。
天地对于生命而言,不仅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原因——逻辑在先,而且其本身就有生命,这是《易传》和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观念。对于天地之有生命,有两种理解:一是天地本无生命,是有生命的人赋予了天地以生命;二是天地本就有生命,不依赖于其他生命的赋予。前者像是为了牵合现代关于天地自然的科学观念,后者可能更接近于古人的真实观念。我们似乎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断言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不过,不论天地之有生命是被赋予与否,《易传》都是把天地当作生命体来描述的。《系辞传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成万物,这就是天地的伟大德性。德性是生命体乃至智慧生命体才拥有的,内含自觉。若非生命,谈何德性与自觉?
天地生成万物,还要有风雨雷电、日月运行、寒暑往来之类的条件。所以,《说卦传》说: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说卦传》)
《易传》在论述天地生成万物时,总是将天地自然现象与八卦并提混用。在“天地定位”章,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属天地自然现象,同时又是八卦的八种最基本的物象,与八卦一一对应,所以讲完天地自然现象之相错,紧接着讲“八卦相错”。尤其看“雷以动之”章,雷、风、雨、日四种自然现象分别为震、巽、坎、离八卦中的四卦的基本物象,此章却不以四个卦名来论述之;而艮、兑、乾、坤分别象征着山、泽、天、地,此章却不以其物象来论述万物的生成。这里是互文见义,并非强为之分别,只是要表示,八卦及其自然物象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天地属自然的范畴,八卦属易学的范畴,易学属人的认识的范畴。在《易传》看来,人的认识只要是从自然出发而来,认识的结果就可以回归自然,二者是合一的关系。认识是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作出的,认识的成果与自然合一,也就是生命的合一。
据《系辞传下》的说法,八卦这种人的认识上的成果,是中国上古第一位圣王包牺氏(即伏羲氏)通过观察和仿效天地自然现象而创制出来的: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
因为八卦来自于自然,所以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能回归自然、解释自然。也就是所谓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传上》)。准,是准拟、效法的意思。弥纶,是包络、包涵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易》是圣人通过效法天地的法则而创制的,所以它能包涵天地所有的道理。于是,通过理解八卦的关系,就可以理解天地自然及其生成的关系。因为八卦与天地情形相似,不会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辞传上》)。
《说卦传》谈到了八卦之间的关系,它说: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说卦传》)
这里把八卦讲成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乾为父、坤为母,其余六卦均为乾坤父母所生,三子、三女。震、坎、艮分别为长子、中子、少子;巽、离、兑分别为长女、中女、少女。这从卦爻之象上看,亦是十分形象和贴切的。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象征父母。三子三女卦为乾坤父母卦交合而形成。其中震()巽()两卦,为乾坤两卦初爻相交换而得来,像最初的交合。震得乾卦初爻,是为阳性,故为长子卦;巽得坤卦初爻,是为阴性,故为长女卦。其他二子二女卦依此类推可得。由此可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物在生成万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天地最重要,为父母,在先存在,并且依次生出雷风、水火、山泽这六种生成万物的必要条件。然后,天地与其他六种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生成其他事物来。
为什么乾为父、坤为母呢?我们从上引《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之说,可以看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乾卦三爻是圣人效法天而画出来的,所以称父;因为坤卦三爻是圣人效法地而画出来的,所以称母。我们进一步从这个“故”字所表示的因果关系可以看出这个观念背后有个前提,就是:天为父、地为母。是因为天为父,所以法天之乾才能为父;是因为地为母,所以法地之坤才能为母。八卦之有生命,或可以象征生命,不仅是由于它们由有生命有智慧的圣人所创制,更在于其所仿效的天地自然本身就是有生命的,如此才谈得上真正的生命融合为一。(www.daowen.com)
天地是万物生成的必备条件,因而在万物生成中,天地具有根本性的本原的地位。《易传》在论述天地生成万物时,往往通过乾坤男女的象征意义来凸显天地本身的生命特征。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传上》)
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下》)
《易传》在描述乾坤两卦的属性时,亦可见天地的生命特征: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系辞传下》)
乾,健也;坤,顺也。(《说卦传》)
上文提到过,天地通过阴阳二气之相感化生万物,即“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传》)。“感”的能力也是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相感,因为人有“心”。同样,天地相感,也因为天地有“心”。只要我们回过头去认识和把握天地本身就可以知道这一点,此即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彖传》)
天地是生命的本原,赋予万物以生命,我们不得不问,天地的生命又从何而来?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天地阴阳的动静交合而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说卦传》),阴阳是天道,也是三才之道的根本。阴阳的动静在《易》中又是由乾坤二卦集中来表现的: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传上》)
夫易,广矣大矣!(《系辞传上》)
广大配天地。(《系辞传上》)
朱熹解释说:“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静别而动交也。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盖天之形虽包于地之外,而其气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广大者,以此。”(41) 《易》是模拟天地而来,所以《易》道之广大,实际上是由于天地之广大。因为《易》道的广大要由乾坤的广大来体现,所以乾坤的广大乃与天地相配。由天地的广大到易道的广大再到乾坤的广大,是逐层深入而具体的关系。“大”是乾的性质,“广”是坤的性质。乾坤“广大”的性质是通过阴阳二气的动静交合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大生”、“广生”,并非如唐孔颖达所谓“开生万物……广生于物”(42) 的意思,而是乾坤自身性质的生成。明人林希元正确地指出:“‘大生’、‘广生’,皆就乾坤说。”(43) 乾坤即天地。在《易传》的宇宙论观念中,天地是设定的,同时又是万物生成的本原,赋予万物以生命。赋予万物以生命的天地是广大的。“广大”从表面上看只是空间上的属性,但是在《易传》的观念中,“广大”也有在时间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为“大生”、“广生”。天地以“大生”、“广生”之德体现出它自身的生命力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