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指天、地、人。意思是宇宙由这三大要素构成。万物都由天地生成,可归为天地的范畴。人本是万物之一,但由于人是有智慧的物种,得其秀而最灵,又构成了一个相异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所以人能作为宇宙之一极,与天地为三。这是《易传》关于宇宙结构的一个基本观念。这个观念是以卦爻画的形式来表示和象征的。
《系辞传下》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易》这部书讲的道理非常广大,所有道理都包含在其中,概言之,就是天道、人道、地道都包含了。可见,在《易传》的观念中,宇宙的结构只有天、地、人这三大要素,不存在其它,比如神。“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是从卦爻画的形式来讲的。《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由上下两个三画的八经卦重叠构成。三画的八经卦,就象征着一个三才关系,最下面一画象征“地”,中间一画象征“人”,最上面一画象征“天”。“兼三才而两之”就是三画经卦中的每一画又叠加一画,于是形成六画卦。六画卦的初二两画象征“地”,三四两画象征“人”,五上两画象征“天”。于是,一个比三画卦更加复杂的六画卦同样象征着三才之道。所以,三才之道是最基本的,一切复杂事物的结构都可归结为三才之道。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个卦六画象征着三才之道,但并不意味着在解读卦爻辞时,每一个卦要一一对应地,把初二两爻之辞解读成讲地道方面的事,把三四两爻之辞解读成人道方面的事,把五上两爻之辞解读成天道方面的事。它只是一个象征,以卦爻画本身的直观的结构特征来象征整个宇宙的结构特征。
既然把天、地、人作为三大要素分开来讲,那么每个要素必有它独特的内容。《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对三才之道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天道即阴阳之道,地道即柔刚之道,人道即仁义之道。其中作为天道的阴阳之道是宇宙运行的根本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上》),《庄子·天下》所谓“《易》以道阴阳”也是对这种根本之道的揭示。朱熹注“一阴一阳之谓道”云:“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30) 阴阳,不论是阴阳之理还是阴阳之气,都是不可见、不可触,不可直接用感官觉知的。它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或有形体的事物才能为人们感知,人们才能获得有关它的知识。作为自然万物运行的基本原则的地道,即柔刚之道,就是对天道阴阳的呈现。事物的柔和刚,是由人的感官感知到的。这样,遥远的天道就一步一步地靠近人了。而到了人和人类社会领域,就体现为人道,即人和人类社会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就是仁义之道。从《易传》把人道界定为仁义之道来看,它是受了儒家思想很深影响的。(www.daowen.com)
虽然天道、地道、人道各有其具体的规定和内容,但三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构成一个三才统一的结构系统。首先,从形式上看,象征天地人三才的,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一个整体,也就意味着天地人三才是一个整体。其次,从三才之道具体内容的性质来看,阴阳之道、柔刚之道与仁义之道是一一对应的。阴、柔、仁的性质相应为一类,阳、刚、义的性质相应为一类。其三,从三才之道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之间又因“效法”的关系而关联为一体。人效法天地,地又是效法天的。《系辞传上》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是最高境界的人,也是人的最本质存在。所以,人对天地的效法,可以集中由圣人对天地的效法来体现。就天地两者而言,天是主动主施的,地是主静主受的。天所施、地所受,地是对天的接受、顺承和效法。即所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系辞传上》),“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文言传》)。《易传》通过效法的关系把天地人统一起来,这个思路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致的。把同为自然存在的“天地”合并为“天”,作一处表达,那么天地人三者统一的宇宙结构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天人合一”。与孔子同时略早的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称“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意思是天人不相及,是相分的。而《系辞传上》则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易》“冒天下之道”(《系辞传上》),无论远近,“广大悉备”(《系辞传下》)。于是,产生于春秋,主体部分成于战国的《易传》通过吸取以前的一些零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通过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思想,牢牢地奠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