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宇宙生成论: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的自然观

宇宙生成论: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的自然观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其源头处,《易传》是以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宇宙论的立场来提出“神道设教”说的。《易传》时代没有这个观念,但显然这个观念中的自然主义和物质主义因素,是由《易传》的自然的宇宙生成论在理论上奠定的。

宇宙生成论: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的自然观

《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是《易传》对宇宙的一个基本看法,即这个宇宙是自然的,是天地间充满万物的宇宙,而且万物是由天地自然生成而来。这是中国传统中影响极为深远的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宇宙论最早最典型的表述,与西方传统中的神创论的宇宙观迥然有别。

中国古代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往往以“神道”“设教”教化民众、治国理邦。“神道设教”说就出自《易传·彖传》对《观》卦的解释。《观·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不过在这里,“神道设教”并没有鬼神崇拜的含义。这里的“道”指天地自然之道,“神”指天地自然之道具有的神妙的性质。也就是说,这里的“神道”是指神妙的天地自然之道,而非鬼神之道。“神道设教”本义是说,圣人通过效法和遵循神妙的天地自然之道,来治理天下。以“鬼神之道”来理解“神道”那是后世观念的变化。在其源头处,《易传》是以自然主义、物质主义宇宙论的立场来提出“神道设教”说的。

宇宙充满了万物,万物从天地生成。天地如何生成万物?通过乾阳与坤阴的作用。《乾·文言传》解释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谓“阳气潜藏”。《乾》卦六爻全阳,故《乾》卦象征纯阳之气。相应地,《坤》卦六爻全阴,故《坤》卦象征纯阴之气。不过,毕竟《易传》只一处提到“阳气”,未提“阴气”,所以理论上具体的阴阳二气观念可能此时并未达到自觉,此时理论上的自觉是天地、乾坤、阴阳、刚柔的观念。

《易传》认为,乾阳与坤阴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与动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彖传》)乾阳与坤阴这两大因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乾阳为主动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坤阴为承接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阴阳合和,化生万物。乾元的运动变化,如云行于天,雨施于地,促成万物生长;万物依坤元凝聚成各各不一的形态而存在、发展。坤元柔顺,资生、包容、承载万物。地德与天德结合,作用广大无穷,能使万品物类无不亨通。乾元与坤元是共同作用生成万物的。“乾元是一个创生原则,乾元使万物存在”(24) ,坤元则代表“终成原则”,使万物的存在实现出来。

乾阳与坤阴的作用,即是“交感”。“交感”说由《彖传》提出。《咸·彖传》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即是说,天地刚柔二气的交感化生了万物,天地万物的情形就是通过天地交感实现的,所以,我们只要通过观察天地之气的交感,就可以把握天地万物的内在本质,理解天地万物的复杂变化。《泰·彖传》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小,就是指阴;大,就是指阳;小往大来就是指天地的交感。天地交感就是通过刚柔二气的交感实现的。只有天地刚柔二气交感,天地间的万物才能顺遂生长。如果天地刚柔二气不相交通,那么万物也就无法顺遂生长。所以与《泰》卦相反对的《否》卦《彖传》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姤·彖传》云“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亦是此意。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传下》)“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传上》)阴阳合德就是阴阳交感;刚柔指阴阳的特性,刚柔有体与阴阳合德是互文见义,指阴阳交感可以产生有形可见的物体。天地不言而百物滋生,万象森然。通过自然现象,人们可以体会到天地生成万物好似鬼斧神工。《易》的卦爻之变就是模拟天地造化的,《易》之理即其中的神妙的智慧。一开辟一闭藏,一动一静就是变;往来无穷叫做通。显现出来的是象,有形体的是器。《周易》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效法自然,制裁象、器并加以利用。人们在利用时有出入、改动,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由来,以为神奇。

这样一种宇宙论,我们称之为“自然的宇宙生成论”,概括起来,它有四个方面的特征:(www.daowen.com)

其一,这个宇宙是“自然的”,这意味着它不是“神性的”,其中没有“神”的存在,只有万物存在。《易传》中虽然有“神”字,但都不是指一种实体,而是实体的一种属性。这是《易传》作者及其时代的观念,不是《易经》所具有的。《易经》的成型年代在商周之交,其漫长的形成期则在殷商及更早,因而作为卜筮之书的《易经》,其观念不可避免会有鬼神崇拜的影子,或者说以鬼神崇拜为背景观念。不过这种观念自周初周公讲“德”、“制礼作乐”开始,到春秋战国年代,在精英阶层就慢慢淡化了。人们开始从人自身和自然界自身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比如,据《国语·周语》载,西周末年的伯阳甫是用自然性的天地之气来解释那次大地震,而不是用神灵震怒来解释。这是一种哲学理性的思考方式,不是神学的。而《易传》以宇宙为“自然”之论,乃是对这样一种宇宙论在理论上的概括与提升。

其二,这个宇宙是“生成的”,意味着它不是神创的。宇宙之为神创意味着这个世界是由神在某个时刻从无到有一下子产生起来的,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为典型。中国民间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但盘古毕竟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它在道教各派中受到信仰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是唯一的最高的神。盘古只是把原始混沌的天地辟开,而不是创造天地。日月、山川之类是由盘古死后身体各部位所化,而非盘古凭着他自己的神性的超能力无中生有地创生。这些都还是属于自然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思维,与基督教的上帝不一样,它并没有形成一套神创论的理论体系。再者,盘古的传说乃产生于东汉末,流行于三国。只能反映那时及以后的思想观念。《易传》时代没有这个观念,但显然这个观念中的自然主义和物质主义因素,是由《易传》的自然的宇宙生成论在理论上奠定的。

其三,天地是设定的。《易传》讲宇宙生成,其实并没有讲到天地如何生成,而只是讲到了万物如何由天地生成,即由天地阴阳刚柔之气的交感而生成。天地在《易传》的观念中是自然设定的,而非由另外一个什么更根本的存在生成或演化而来。《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即是这种观念的明证。

《系辞传上》有这么一段话:“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段话很重要,但由于“太极”、“两仪”、“四象”这几个概念的具体所指不明确,所以在易学诠释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以郑玄、虞翻为代表的天地起源说,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画卦说,三是以胡渭、李塨为代表的揲蓍说。任继愈先生认为:“郑玄、虞翻的天地起源说,解释了这段话实际所指的内容,朱熹、胡渭、李塨的画卦说和揲蓍说,解释了这段话所依据的筮占的形式。”(25) 而朱伯崑先生则认为:“太极这一范畴,在《易传》中是作为解释筮法的易学范畴而出现的,从汉朝开始,演变为解释世界的始基和本体的哲学范畴。”(26) 以天地起源说解释这段话,是把太极理解为“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27) ,即“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28) 的状态。天地就是由这种混而为一的元气生成,即虞翻所谓“太极,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29) 。这就把“两仪”理解为自然的“天地”了。相应地“四象”就被解释为春夏秋冬四时。由“元气”而“天地”而“四时”,看上去是一个很好的有关宇宙的演化序列,但接下来的“四象生八卦”却不太好理解。人自身创制的八卦如何由自然的四时生出呢?所以这是解不通的。而朱伯崑先生的看法是对的。从天地起源的角度理解这一段文字是从汉朝开始,反映的是汉人的思想观念。这段话在《易传》里的本义是讲画卦或筮法的,而不是讲天地起源。因而《易传》的“宇宙生成”观念中,“天地”是设定的,并没有“天地由某种混而为一的元气所生”这样的观念。

其四,人及人类社会亦处于这个自然宇宙的生成序列中。《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错,通“措”,安置的意思。由天地而万物,由万物而男女。男女为万物之一,尚为自然情形。男女结为夫妇,就有了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这里,宇宙就由自然关系演化到社会关系了。有了夫妇,然后就会有父子关系产生。这还依然是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本质虽然是社会关系,但其中依然包含着自然血缘的关系,而且必须以这种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由父子关系到君臣关系,再到上下尊卑关系,以及礼义的安置,则显然是不断地超出自然血缘关系而一步一步地走向纯粹的社会关系。这样一种宇宙论是试图把自然和社会贯通起来,把它们统一在一个结构中。这个结构就叫“三才统一”的宇宙结构。《易传》对这个结构有非常明确和自觉的理论建构。下面详述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