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经》与后期墨家对中国哲学通史的影响

《墨经》与后期墨家对中国哲学通史的影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人鲁胜为研究《墨辩》的第一人,作有《墨辩注》一书。关于《墨经》的作者,历来聚讼纷纭。一类意见认为《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全部或部分为墨子自著。另一类意见认为上述六篇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是墨者依靠集体智慧写成的,成书约在战国中后期。若不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墨经》这样系统性、总结性的理论成果是无法形成的。

《墨经》与后期墨家对中国哲学通史的影响

墨子》一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文字自成一体,通常被合称为《墨经》或《墨辩》。晋人鲁胜为研究《墨辩》的第一人,作有《墨辩注》一书。他将《墨辩》视为一部关于论辩的经典,用现代的学术语言来说,就是将其视为逻辑学著作。此书虽“遭乱遗失”,但其序存于《晋书·鲁胜列传》中。这篇序文大致保留了鲁胜对《墨辩》的研究评说,序中说道:“《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1) 值得注意的是,鲁胜认为《墨辩》是墨子本人的著作。后来有人将《大取》、《小取》也算进去,名之曰《墨经》。清人汪中在《墨子序·述学》中说:“《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2) 其后孙诒让认为,“《墨经》即《墨辩》,今书《经》、《说》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盖即相里子、邓陵子之伦所传诵而论说者也。”(3) 哲学史上通常将鲁胜所言的《墨辩》,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视为狭义的《墨经》;而将《经上》至《小取》六篇称为广义的《墨经》。

关于《墨经》的作者,历来聚讼纷纭。大致说来,可归为两类。一类意见认为《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全部或部分为墨子自著。持这类观点的人,除鲁胜之外,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毕沅、梁启超、栾调甫、高亨、詹剑峰等人。如毕沅认为“今惟《亲士》、《修身》及《经上》、《经下》,疑翟自著”,余下诸篇“则是门人小子记录所闻”。(4) 梁启超也认为“《经》上下当是墨子自著”,但他认为《经说上》、《经说下》,“当是述墨子口说,但有后学增补。《大取》、《小取》,是后学所著”。(5) 栾调甫说:“《经》上下篇,墨子所著。”(6) 高亨也认为“《墨经》初本当是墨翟自作。”(7) 詹剑峰认为《墨经》“大体是墨子自著,但其中不无墨家后学增益和引申的部分。”(8) 总的说来,即便他们或有承认《墨经》中有墨子弟子增补的成分,但认为这六篇的基本内容却是墨子本人的思想。

另一类意见认为上述六篇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是墨者依靠集体智慧写成的,成书约在战国中后期。汪中首倡此说,他认为《墨经》六篇并非墨子所著,成书年代约在战国中后期。(9) 针对毕沅之说,孙诒让在《经上》题注中指出:“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之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旨。毕谓翟所自著,考之未审。”(10) 他认为《墨经》为后期墨家所作。胡适指出,“这六篇的文体、句法、字法,没有一项和《墨子》书的《兼爱》、《非攻》、《天志》……诸篇相像的”;而且二者的思想主旨也不同,“墨子的议论,往往有极鄙浅可笑的”,这六篇之中,“全没有一句浅陋迷信的话,全是科学家和名学家的议论”,因此认为“这六篇书,决不是墨子时代所能做得出的”。(11) 冯友兰认为,“《墨子》书中《经》及《经说》等篇,乃战国后期墨者所作”,因为《墨经》为经之体裁,“战国前期,则尚无此体裁之著作也”,“《大取》、《小取》篇皆为据题抒论之著述体裁,亦非墨子时代所有也”;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因为受到辩者的影响,《墨经》立论“较前精确”,壁垒“较前森严”,将“《墨子》六篇(即《墨经》)与《墨子》中之他篇比,以《荀子》与《论语》、《孟子》比,便可见矣”。(12) (www.daowen.com)

我们认为《墨经》当为后期墨家的著作,它代表了墨家发展的新阶段。这可从学术文化历史发展,以及《墨子》一书的内在逻辑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就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墨经》所论述的坚白、同异、是非、无厚、五行相胜等问题,大都属于战国中、后期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最初提出可以追溯至更早的年代,但是只有学术思想的争论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才有可能出现《墨经》这样的总结性论著,这是思想学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墨经》集各家逻辑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前期墨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就《墨子》一书的内在逻辑而言,《墨经》的有些见解,是对墨子思想的发展或修正,并且更为逻辑化,在思想上表现出了时代进展的痕迹,符合思想演进的一般逻辑。从《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天志》、《明鬼》等十余篇,到《经上》等六篇,表现出思想前后相续、认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例如,《墨经》在继承墨子兼爱学说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其有明显的修正与发挥;又如《墨经》具有特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再讲墨子津津乐道的天志鬼神,这也表现出墨学思想自身的发展。具体说来,《经上》将墨家学说凝结为概念的体系,提出一系列概念的精辟定义;《经下》是墨家学说的各种原理汇集;《大取》今本文句错乱颇多,但仍可看出它是墨家学说的一种归纳和总结;《小取》则是墨家一贯重视的逻辑思想的系统化;《经说上》和《经说下》不同于一般注释,是对于经文的阐明和补充。若不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墨经》这样系统性、总结性的理论成果是无法形成的。因此,《墨经》六篇绝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整个学派不断补充、陆续完成的,其成书经历了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