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惠施十大命题: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惠施十大命题: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惠施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有所谓“历物”十事,即十个主要论点。惠施指出,南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两者不相排斥。解连环,解闭结,是当时辩者的一大话题。惠施是怎么解开的,不得其详。《庄子·天下》还保留了与惠施声应气求、相互辩难的一批辩士们提出的二十一个命题,称为“二十一事”。辩者以这些命题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惠施十大命题: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惠施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有所谓“历物”十事,即十个主要论点。

其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意思是,真正大的东西(“大一”),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即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小一”),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即无限小。“大一”是宏观世界的无限性和整体性,“小一”是微观世界的无限性和整体性。《管子》中的《内业》、《心术》,也指出精气是“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庄子》、《中庸》等也有类似命题。

其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这里揭示的是几何“平面”的概念,指没有厚度,只有大小,不反映体积,只反映面积的抽象概念或图形。其中也包含了质点之有无的问题和有无极微的问题。

其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荀子·不苟》记载为“山渊平,天地比”。这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但恰恰说明中国古代逻辑中关系逻辑的思想较为丰富。从“至大无外”的观点来比照,天与地、山与泽的高低关系只是相对的。某山只是相对于它旁边的某泽来说有高低之别,但从宇宙角度来看,不能说它比所有的泽都高。天与地的差别也是如此,换一个参考系来看,天与地一样高。

其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睨,侧视。这句话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了;生命刚刚开始,同时也走向死亡。惠施体会到了,从运动的观点看,事物在同一瞬间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序列处在矛盾变化中,即既是中又是斜,既是生又是死。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中与斜、生与死的界限和确定性。

其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大同”是“同而有异”,“小同”是“异而有同”,这两方面的综合叫“小同异”,即同中可以辨异,异中可以求同。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同的一面,有共性,叫“毕同”;万物都有异的一面,有个性,叫“毕异”。

其六:“南方无穷而有穷。”当时人们认为南方极其遥远。惠施指出,南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两者不相排斥。推而广之,四方亦如此。(www.daowen.com)

其七:“今日适越而昔来。”意思是说,今日去越国,然而昨日就已经到了。这反映了“现在”和“过去”等时间上的相对性。

其八:“连环可解也。”解连环,解闭结,是当时辩者的一大话题。常识认为,连环是不可解的。惠施是怎么解开的,不得其详。他可能是通过概念的辨析来解此谜的。

其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这也是地理、方位上的无限性和相对性观点。当时人们习惯于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央,从空间无限或地圆说的观点看,北方之燕国之北,南方之越国之南,都可以成为天下之中央。

其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这是从“大一”的视域来看世界,肯定天地万物彼此是一和谐的整体,人们对待万物(包括人)都要有爱心

从以上十个命题来看,惠施强调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反映在概念论上,既承认确定性(如“大一”、“小一”、“无厚”),又肯定相对性,既看到差别性,更看到同一性。他尤其重视空间、时间概念的相对性、流动性和转化。他对于大与小、至大与至小、高与卑、山与泽、天与地、今与昔、不可积与大千里、有穷与无穷、中与睨、生与死、同与异、大同异与小同异、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闭与解、中央与边缘等相对关系的概念,基本上是从关系逻辑的视域来把握的。后者可以转化为前者的宾词。如果说,墨家逻辑是一上来就抓住二元谓词的侔式的关系逻辑的话,那么惠施的逻辑则是辩证的关系逻辑,这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从简单的直言命题等一元谓词逻辑问题入手的方式不同。

《庄子·天下》还保留了与惠施声应气求、相互辩难的一批辩士们提出的二十一个命题,称为“二十一事”。辩者以这些命题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他们之间的讨论十分活跃、愉悦。这些命题是:(1) 卵有毛。(2) 鸡三足。(3) 郢有天下。(4) 犬可以为羊。(5) 马有卵。(6) 丁子有尾。(7) 火不热。(8) 山出口。(9) 轮不蹍地。(10) 目不见。(11) 指不至,至不绝。(12) 龟长于蛇。(13)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14) 凿不围枘。(15)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16)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17) 狗非犬。(18) 黄马骊牛三。(19) 白狗黑。(20) 孤驹未尝有母。(21)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些命题有的表达了世界的无限性,有的表达了生命的发生与运动,更多则表现了概念的辩证法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