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武及《武经七书》: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孙武及《武经七书》: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孙武因田家族人谋反作乱,不得不逃往吴国。据《吴越春秋》记载,孙武奔吴后,避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因伍员(子胥)的推荐,得以见到吴王阖闾。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吴王重用,被任命为将,与伍员共同协助吴王经国治军。此外,1974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郑良树《孙子补》,1976年台北星光出版社出版了孙一之译述的《武经七书》。

孙武及《武经七书》: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敬仲)逃难奔齐,受到齐桓公重用。陈完(后改称田完,陈、田二字,古同音通用)后代在齐国累世为官。孙武的祖父田书为齐国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并封地乐安(今山东惠民)。孙武因田家族人谋反作乱,不得不逃往吴国。据《吴越春秋》记载,孙武奔吴后,避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因伍员(子胥)的推荐,得以见到吴王阖闾。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何时向吴王献兵法十三篇,尚待考释。据银雀山出土汉简《孙子》逸文《吴问》,吴王与孙武讨论晋国六卿“孰先亡,孰固成”问题。孙武对答为:赵氏可以代晋固国,因为赵氏实行了改革,亩大税轻,公家贫,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可固国。而另几家亩小税重,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先亡。败亡的次序是:范氏、中行氏、智氏,最后是韩、魏。孙武对分晋之前晋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虽与后来的历史发展不尽一致(后来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但仍可见他作为新兴阶级一员的改革意识和一定的战略眼光。

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吴王重用,被任命为将,与伍员共同协助吴王经国治军。吴王阖闾接受了伍、孙的建议,确立了攻楚计划,并组织三支军队轮番袭扰楚国。他们一面扰楚、疲楚,一面从经济上和军事上准备更大的战斗。吴阖闾九年(前506),伍、孙随吴王率部由水路北上,转陆路,争取了蔡、唐两国,通过它们的境内,潜行千余里迂回到楚国东北部,出楚不意,从侧面袭击楚虚弱之地,五战五胜以三万人破楚二十万众,直抵楚国郢都。(2) 夫差十二年(前484),吴军在艾陵之战胜齐军。两年后的黄池会盟上,吴国又取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前引《史记》本传,司马迁说到吴国地位的崛起,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的贡献甚大。但关于孙武的具体作为,《史记》没有留下详细史料。阖闾去世后,伍员被伯嚭排挤。又由于在对待越国的态度上意见不合,吴王夫差渐渐疏远了伍员,并赐剑让他自杀。这一段时间孙武的命运如何,亦缺乏史料。一说孙武借机引退,从事讲学和著述,总结战争成败之经验。之后,经他的门生或再传弟子口传笔录,渐渐形成了《汉志》所说的《孙子》八十二篇。(3) 《韩非子·五蠹》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孙子、吴子《兵法》在战国已广为流传。战国兵书《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均引用并发挥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张守节《史记正义》:“《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章学诚曰:“杜牧谓魏武削其数十万言为十三篇者非也。盖十三篇为经语,故进于阖庐,其余当是法度名数。有如形势、阴阳、技巧之类,不尽通于议论文词,故编次于中下,而为后世亡逸者也。十三篇之自为一书,在阖庐时已然。而《汉志》仅记八十二篇之总数,此其所以益滋后人之惑矣。”顾实说:“盖十三篇以吴王言而得名,故世多传之。”(4) (www.daowen.com)

传世本《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属于孙武,但经过他的门生和战国兵家的整理补充。其中描写的战争规模之大,似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又全书内容有重复,前后体裁也不尽一致,当系后人整理留下的痕迹。这十三篇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每篇篇名就是本篇的主题,篇首有“孙子曰”三字。

《孙子兵法》传世本最好的注解本为《孙子十一家注》(又名《十一家注孙子》、《孙子集注》),宋代吉天保辑成。十一家指魏至唐宋主要的《孙子》注家曹操、李筌、杜佑、杜牧、王皙、张预、贾林、梅尧臣、陈皞、孟氏、何延锡。但清代毕以珣认为杜佑没有如其余十家那样作注,只是在作《通典》时对所引《孙子》书中文句作了训释(吉天保将这些训释当作注纳入书中),因而排除了杜佑。孙星衍、毕以珣将是书书名改为《孙子十家注》。是书有南宋庆元嘉定间刻本,明刻《道藏》本,清乾嘉时兰陵孙氏刻“岱南阁丛书”本。宋刻本,上世纪60年代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70年代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排印本。明《道藏》本,民国间有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道藏举要》本,改题为《孙子注解》。清孙氏刻本,后收入《二十二子》、《诸子集成》、《丛书集成初编》、《四部备要》等,这些版本都是宋吉天保辑,清孙星衍、吴人骥校,并附清毕以珣《叙录》一卷、宋郑友贤《遗说》一卷。还有明谈恺刻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此影印《四部丛刊》及其缩印本。此外,还有《武经七书》的各种版本。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化若《今译新编孙子兵法》;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杨炳安《孙子集校》;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残卷释文》。尔后,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1月第1版),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原名《孙子今译》,此为修订本)等,都吸收了银雀山《孙子兵法》残简整理的成果。此外,1974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郑良树《孙子补》,1976年台北星光出版社出版了孙一之译述的《武经七书》。约在7世纪,《孙子兵法》就传入日本,日本关于《孙子兵法》的译注和研究专著十分丰富,有一百六十余种之多。18世纪以后,《孙子兵法》陆续有了法、英、德、捷、俄、韩、越等文译本,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界、学术界,甚至商界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