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墨子先秦哲学:名实关系及真正的知识

墨子先秦哲学:名实关系及真正的知识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名实之辩是先秦哲学的重要争论之一。在名实关系的问题上,墨子主张“取实予名”,认为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名称。“名”是能够指称事物并反映其本质的概念。名的根据在于实,而不是相反。盲者不能分辨黑、白之物,并非他们不知道黑、白的名称;统治者不知何为“仁”,也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仁”这个名称。在墨子看来,只知其名,还不算真正的知识;既知其实,又知其名,且名实相合,才是真正的知识。

墨子先秦哲学:名实关系及真正的知识

名实之辩是先秦哲学的重要争论之一。在名实关系的问题上,墨子主张“取实予名”,认为应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名称。“名”是能够指称事物并反映其本质的概念。名的根据在于实,而不是相反。墨子指出:“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37) 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非攻下》)在《贵义》篇中,墨子又说:“今瞽曰:皑(38) 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盲者不能分辨黑、白之物,并非他们不知道黑、白的名称;统治者不知何为“仁”,也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仁”这个名称。

在墨子看来,只知其名,还不算真正的知识;既知其实,又知其名,且名实相合,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检验某种言论,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言行是否相掩。据《公孟》篇,公孟子主张:“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墨子反驳道:“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关叔(39) 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人,并不在于他是否将“仁”挂在嘴边,而在于他的实际行为是否达到了“仁”的效果,也就是墨子说的“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利天下之人就是仁人,害天下之人,即使念兹在兹,亦非仁人也。(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