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子哲学:透过反者道之动洞悉事物真实存在

老子哲学:透过反者道之动洞悉事物真实存在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通过静观万物之生成演化,总结出归根复命的恒常规律,这种规律被他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但老子认为死亡并非走向虚无,而是一种回归,向自然回归,向生命之道回归。只有洞悉“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才能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真实存在,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这正是老子哲学中的高深智慧。

老子哲学:透过反者道之动洞悉事物真实存在

老子通过静观万物之生成演化,总结出归根复命的恒常规律,这种规律被他概括为“反者道之动”。所谓“反”,通“返”,指的是返回,回归。返回的方向往往又是与先前的发展方向相反,因此“反”又有相反的意蕴。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总会向生命的原初状态回归,即“复归于朴”。这与“归根”、“复命”表达的意思一致。可以说,“反”是所有创造力之源泉(158) ,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但老子认为死亡并非走向虚无,而是一种回归,向自然回归,向生命之道回归。(159) 换言之,万物的演变没有终点,根据天道循环反复的发展规律,万物的发展始卒若环,人的生命亦复如此。由此可见,老子在生命观上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旨趣,并且直接影响到庄子的生命观。

作为史学家的老子,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观察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由此总结出很多有益的法则。老子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老子主张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做起,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程度,把握契机,以免招致大的困难和祸患。老子认为,当事情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事情还未显露出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情在脆弱时,容易分解;事情在微小时,容易消散。要在事情还未发生时进行预防;要在事情还在未紊乱之前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起于第一筐泥土;人生的道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在现实的生活中,老子更是洞察出祸福相倚的规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第五十八章》)(www.daowen.com)

祸福相依,没有恒常的祸,也没有不变的福,变化才是正道。老子批评俗世之人看不到事物发展中的这种规律,因而容易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中。只有洞悉“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才能在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真实存在,才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第五十九章》),这正是老子哲学中的高深智慧。

既然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这一规律,那么人作为万物之一,也必然要循此规律,否则便是违背了天道,难以持久。人类的生存必须要效法天道,放弃过分的欲求,不去追逐事物发展的顶峰以及亢奋状态,而是适时地保持一种中道状态,这就是“守中”。守中就是要反对持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老子提出不应持守盈满的状态,而应保持一种虚的状态,过于盈满,往往容易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真正的生存智慧在于“功遂身退”,这才是符合天地万物生存演化的恒常之道。这种守中、不盈的观念集中体现在早期《老子》文本中,郭店楚简《老子》甲篇曰:“至虚,恒也;守中,笃也。”(1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