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小国寡民实现理想社会

中国哲学通史-小国寡民实现理想社会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老子设计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可见“小国寡民”的真实含义应理解为“小其国,寡其民” ,这是从治理者的角度来理解的,体现了统治者的“慈”、“俭”的修养。显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老子批判现实社会的产物,其价值并不在于真正实现这种社会,而在于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种种弊端,检讨人性,为病态社会疗伤,从而促成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中国哲学通史-小国寡民实现理想社会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墨家所标榜的是人与人“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生活状态;道家所设想的是“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型基于其强烈的现实批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

天下禁忌越多,老百姓的生活就越容易陷入贫困,如果老百姓纷纷使用各种利己之器物,国家就会动荡不安。“人多伎巧”,帛书《老子》甲本作“人多知”,郭店楚简和北大汉简《老子》均作“人多智”,可见“伎巧”也就是“智巧”、“机巧”的意思。在智巧之心的驱使下,各种巧伪、邪僻的物事纷纷涌现。“法令”,河上公本、帛书甲本、郭店楚简本均作“法物”,珍好罕见之物滋生,盗贼也就兴起。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积累了日益繁杂的名物制度,人心也被各种欲望遮蔽,各种智巧诈伪之术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国家动荡不安。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老子设计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www.daowen.com)

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又(有)周(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25)

何谓小国寡民?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126) 可见“小国寡民”的真实含义应理解为“小其国,寡其民”(127) ,这是从治理者的角度来理解的,体现了统治者的“慈”、“俭”的修养。在这段理想社会的设计中,老子集中表达了简化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复杂的交往方式的主张。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频繁交接,使用各种技巧、器具,才使得人的欲望膨胀,人心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纷争。所以老子反复强调不崇尚贤良,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其目的就在于止息人们的争名逐利之心,使人性复归于质朴。具体做法是,放弃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械而不用(128) ,使老百姓珍视生命,远离迁徙。虽有舟车、甲兵等便利的器具,但已不再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工具,因而闲置不用,也就不会危害人与物的生存。老百姓安于各自的生活方式,不会因为饮食、服饰、住所、习俗等问题而产生欲望与纷争。在这样的社会里,治理者“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129) ,“为天下浑其心”(《第四十九章》),摒弃了文明发展中累积的智伪诈巧之术,使得百姓都归于质朴的状态,此正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第五十八章》)。显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是老子批判现实社会的产物,其价值并不在于真正实现这种社会,而在于反思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种种弊端,检讨人性,为病态社会疗伤,从而促成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